劉瑤
摘 要:圖式和語言是構建繪畫藝術審美的重要元素,在圖式的創新和表現語言的探索上,地域性特征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源,因此探索山水畫圖式和語言對解構地域特征、創作經典山水范式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巴蜀地貌的自然特征為基礎,以巴蜀本地山水畫創作為出發點,淺談巴蜀地域特征對本地山水畫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地域特征;山水畫;巴蜀
一、地域特征與山水畫創作的關系
山水畫的創作依托自然物象,所謂“師造化”“搜盡奇峰打草稿”,都因自然可提供給山水畫創作所需的筆墨形態、肌理構成、色彩結構。不同的畫家立足于不同的生長環境、地形地貌,創作出風格迥異的作品。太行山的雄強、棲霞山的蓊郁、秦嶺的巍峨、青城山的幽深,都傳達著不同的自然氣質,因此才有了山水畫世界的豐富斑斕。笪重光曾在其《畫筌》里說:“景不嫌奇,必求境實。董巨峰巒,多屬金陵一帶;倪黃樹石,得之吳越諸方。米家墨法,出潤州城南;郭氏圖形,在太行山右。摩詰之輞川,關荊之桃源。華原冒雪,營邱寒林。江寺圖于希古,鵲華貌于吳興。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山水的地域特征對山水畫的圖式構成、筆墨語言和審美旨趣都有不同的影響。例如:董源的《瀟湘圖》采取橫向構圖,畫面煙雨空蒙、沙洲淺遠、植被溫潤,用筆以披麻表現低緩坡渚,營造出一種平淡悠遠之境,這種境地的呈現正是江南山水帶給董源的審美體驗。又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描繪了關陜地帶山勢恢宏的雄渾面貌。拔地而起的主峰立于畫面重要位置,高遠法構圖給人以氣勢逼迫之感,畫面的皴法也正是來源于關陜一帶的山石肌理。可見,自然山川是山水畫筆墨形態的供養者。以地理位置、地域特征對畫家進行分派更是一種常見的方式,明代浙派和吳門畫派、清代黃山畫派、近代長安畫派等,皆是如此。
巴蜀地處中國西南,地貌繁復多變,四季色彩斑斕,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西有邛崍山、西嶺雪山、龍門山、貢嘎山,南有大涼山,中有四川盆地、成都平原。長江、嘉陵江、岷江等水系發達,致丘陵地帶山環水繞,高山峽谷飛瀑密布;小橋流水、田園風光、名山大川、曲徑通幽,致巴蜀山水氣象萬千,蓬勃生氣。更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雄、夔門天下險等豐富的自然景觀,構成這極具自然之美的山山水水,成為畫家熱衷表現的對象,吸引了一批批山水名家到此游歷寫生。其中,傅抱石體悟到巴山之煙雨淋漓,黃賓虹捕捉到青城之渾厚華滋,李可染輾轉此地,留下大量寫生作品,張大千一生都不忘家鄉的濃濃自然風情。就巴蜀本地山水創作來說,有陳子莊的田園牧歌,也有李文信的農家真趣,有馮建吳的鏗鏘雄渾,也有唐允明的野逸從容。畫家們基于自己的生活環境,根據自身的審美選擇,在或傳統或當代的筆墨語言中進行繪畫創作,表現個人獨特的審美感受,使觀者能從中感受到畫家的個人性格和審美能力。其中,出現了一批創造性的山水畫大家,以陳子莊、馮建吳、李文信、唐允明為代表。
二、地域特征對本地山水畫創作的影響
(一)取景——陳子莊的田園牧歌
陳子莊,1913年生于四川省榮昌縣(今重慶市榮昌區),早年習武,志在從政,一生輾轉,跌宕起伏,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潛心繪事。其作品受齊白石、黃賓虹影響,取齊白石之天趣、黃賓虹之意筆,以巴蜀自然風光為依托,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子莊風格”。陳子莊曾說:“我們看到的這些情景并不一定都是眼前的實景,它是畫家心與現實相互交融的產物。”20世紀70年代,陳子莊攜幾位學生到龍泉山寫生,得稿數百幅,之后整理成《龍泉山水冊》,這是“子莊風格”的代表作品。龍泉山位于成都市東部偏南,地形以山地、丘陵和平壩為主,地勢高低起伏,梯田遍布。陳子莊善于取舍,從構圖、筆墨到色彩均以簡率用筆,一氣呵成,意象造型傳達著平淡天真。他偏好田園牧歌、山村小景,用筆往往點到為止,方尺之間見詩情畫意。機趣是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受。
作于1972年《龍泉山水冊》中的《龍泉三百梯》以巧妙的構圖置房屋于百丈高處,東歪西斜的橫點將石板鋪就的山路引向山巔。山腳的留白迂回彎繞,似水似霧,兩頭水牛逸筆草草,妙趣橫生,一株重色的歪脖子樹置于畫面右下,穩住了畫面下半部的重心,以免頭重腳輕。山石造型前后錯落,畫面右邊的石梯和房屋與畫面的主體相呼應,淡墨花青隨意點染,暈染出水霧朦朧、生機盎然的龍泉山村。《龍泉山水冊》中的《歸牧圖》描繪了農人放牧歸來之景。畫面以簡率的筆意勾勒出老樹、幽徑、農舍、丘陵,遠處驚起的鴉雀營造了一種“鳥鳴山更幽”的意趣。陳子莊善于造景,善于構造動靜結合之境,注重畫面的節奏感,將龍泉的地貌風光、山村田園所傳達的意境盡收畫面之中,自然之景與心中之情交融成這山水之境。陳子莊的作品值得細細品讀,意味深長,真正是“大道至簡”的藝術再現。
(二)構圖——馮建吳的名山大川
馮建吳于1910年生于四川省仁壽縣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研習文學繪畫,17歲考入原四川藝專,后赴上海求學,受教于王個簃、諸樂三、王一亭等名家。1956年任原西南美術專科學校教師,成為學院中國畫學科建設的創始人之一。馮建吳受海派繪畫影響,擅詩書畫印一體,作品以書入畫,重金石。
馮建吳注重寫生,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現實生活都是他的表現題材。他善于構建畫面氣象,把握不同風景傳達的自然氣息。青城之幽、夔門之險、三峽之急以及峨眉、劍門、巴山、巫山等,都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
創作于1980年的《可以橫絕峨眉巔》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畫面取一角半邊式構圖,層次分明,篆隸用筆寫意而成。厚重的筆墨突出山石的鏗鏘,寫意的線條表現云霧繚繞,一動一靜,一剛一柔,使作品傳達出峨眉云海的崇高境界。這種境界源于自然本身的美感。馮建吳善于把握自然之內在美,并運用所掌握的技巧進行藝術表現,存其精神,去其雜糅,給人以氣象萬千、氣勢恢宏之感。《峨嶺春云》是馮建吳以峨眉山云海為題材進行表現的又一成功典范。畫面將大山置于云海之中,整個畫面采取三七構圖,大面積的云海以書法用筆勾斫而成,濃淡疏密的編排構造了云海的跌宕起伏、奔騰涌動。遠處突兀的山石敷以朱砂石青,既有云光橫掃之勢,又有植被蓊郁之感,更遠處的雪山以淡墨勾勒,金石入畫,突出雪山鏗鏘之質,雪山與云海之間的留白把空間距離推得更遠。由此可見,馮建吳在構圖、用筆和色彩方面均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在這片熟悉的地域,他以手中的畫筆再現自然精神、磅礴氣象,蕩氣回腸。這是峨眉云海給馮建吳的感受,它有別于陳子莊筆下的龍泉風光,海拔、氣候、地貌等造成的不同景象影響著畫家的審美選擇和筆墨樣式、圖式語言。馮建吳的作品呈現出沉穩雄渾之感,與陳子莊有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三)意境營造——李文信的曲徑通幽
李文信于1927年生于四川雙流,少年求學于正則藝專、西南藝專、杭州藝專,受教于潘天壽、鄭午昌、諸樂三、林風眠、傅抱石等,既有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的學習,又有西方現代繪畫理論和實踐。因此,李文信在創作上對筆墨有深入的研究,對色彩的運用也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李文信根植于巴蜀大地,對巴蜀山川地貌深研于心。他不辭辛苦外出寫生,擅長對景落墨,現場創作。李文信好大山大水,也喜田園風光,但最鐘情于巴蜀溝壑山澗的繁密茂林、農家清澗。他的蜀山情懷體現在專于茂林。著名美術理論家林木曾說文信先生偏于難處奪天工,意指其舍大山大水不取,專攻茂林山澗。巴蜀之地的植被往往交織縱橫,難以分辨,可李文信卻在這繁雜的林木中通過構圖取舍,使色墨交融,巧奪天工。其或以古木參天支撐畫面,或以三五成林,或以層林盡染,農舍棧道隱匿其間,表現出巴蜀山水之清幽。作品《柳江印象》表現未開發的柳江古鎮植被蔥郁,歷經歲月沉淀的老樹占據畫面的主要位置,樹干下是木棍支棱的角樓,旁邊藏匿著的山石小路若隱若現,碎石隨意錯落,大面積的留白似水似地,有農人正在一邊勞作一邊閑談,畫面的柵欄、農具給人一種有意味的生活氣息。作品以藍紫調點染,色墨沉穩協調,展現出一種浪漫的藝術情調。
常年的寫生讓李文信具有很強的取景構圖能力,他的畫面以大疏大密為主要特點。面對繁蕪的大自然,他能夠根據視覺需要進行解析重構。他的作品總是傳達出一種別致的審美情趣。李文信對山野農舍、臨溪小筑、吊橋清澗有特別的感知力,他善以拙樸的用筆,注重畫面點線面的關系,在合適的比例里組織畫面結構。林木的線,枝葉的點,房屋的塊面,以及留白、暈染,無不體現著畫家的審美能力和筆墨技巧。他注重構圖的奇,注重留白,喜歡在畫面以農具、勞作的人們進行點綴,使作品展現濃郁的生機。《霜天夕照圖》是這一類的代表作品。畫面取山林農舍,周圍皆是茂密的林木,房屋隱藏在密林里,棧道空臨,石板路生動有趣,房屋墻壁上擱置的草帽、鋤頭、簸箕體現了農家人的一年四季。左下角,兩位農人一前一后、一去一回,似乎在說著晚秋,佝僂的形體是被扁擔和背簍壓彎的生活,這是他們的一生。畫面以赭黃色調進行渲染,傳達著濃濃的霜天意味。李文信以其特有的破筆散鋒恣意點染,在他自成的法度之內,營造了一方精神佳園。
(四)筆墨語言——唐允明的茂林野逸
唐允明,四川開江人,1953年生于上海,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受教于馮建吳和李文信。他在深研傳統中國畫筆墨的基礎之上,受西方繪畫思想的影響,注重畫面傳達的視覺感受,對視知覺規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山水畫提出了現代的審美方式。巴蜀之地的各種地貌中,最吸引唐允明的是那無人涉足的野逸茂林。他不同于他的恩師馮建吳意寫大山大水,也不像李文信那樣鐘于農舍吊橋,他抓住視覺感受,對這繁密的蜀地山林深入體會。他熱愛深山里的郁郁蔥蔥,鐘情于荒木交織、雜草叢生。
《紅嶺》是唐允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畫面以滿密的構圖,焦墨皴擦,注重筆痕墨跡的表現,山石肌理占據畫面的主要部分。整個畫面沒有具體的山石草木,卻又植被滿布,房屋溪澗藏匿其間。大面積的朱砂與畫面的筆墨皴擦形成了強烈的層次對比,清晰的外形使讀者一眼即被吸引,遠觀,駐足,皆是美的享受。越是無人涉獵的區域,越是無人觸碰的景致,唐允明就越有興趣,他數次去到那些雜草葳蕤、幽林密澗之處,感受叢林之野逸,體味山川之內在的蓬勃朝氣與精神氣質。《幽居圖》是唐允明近年代表作品之一,畫面以清幽的綠色為基調,將叢林的雜樹次第編排,根據植被體態,采用形態各異的用筆,卻又整體統一協調,點線面、黑白灰的布局井然有序。灰藍色的遠山和近處的野水交相呼應,叢林里的老屋靜靜地坐落于此,與李文信的農家相較,少了些生活氣息,多了份孤寂恬靜。唐允明注重畫面筆墨的變化多端,同時擁有把控整體的能力。無論是點、線還是面的使用,他都注重生動性,他認為自然就是這樣的滿密交織又各自獨立存在。較其《紅嶺》的熱烈,《幽居圖》顯得更寧靜,這是畫家對山川地貌不同時節的不同感受。面對自然,如何進行取舍,如何精準地把握自然精神,是山水畫家永恒的課題。
三、結語
通過對四家作品的分析不難看出,地域特征對山水畫創作在取景、構圖、意境營造和筆墨語言上具有重要影響。善于思考的畫家應從事實出發,立足于那片自己生長的土地,從中去發現和體會。巴蜀山水給當地畫家帶來了豐富的自然之美,其可以選擇從不同的題材、角度去體會,去表現。這與畫家的素養、技能、審美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藝術創作總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山水畫創作立足于自然山川,畫家將自己融于山水之間,感受山川所迸發的能量和氣質,不以慣性思維思考問題,不以平常的眼光觀照自然。觀照所處的自然山川,注重提升個人審美修養和綜合能力,在山水畫創作中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探索新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是當下山水畫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唐允明.我在山水畫創作中的思路[J].書畫藝術,2017(5):16-21,98.
[2]唐恭儉,陰澍雨.山水與風景:唐允明談創作觀念與技法[J].美術觀察,2021(6):108-113.
[3]盧貞.隱于形深于心 成于思立于精:唐允明其人其畫[J].美術,2018(9):66-70.
[4]李晟.大家手稿江山縱覽·馮建吳國畫寫生[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3.
[5]陳滯冬.石壺論畫語要[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成都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