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耿晨
摘 要:在中國書法史上,蘇軾是一位極具個性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仕途坎坷,顛沛流離,宦海沉浮,終不得志,但在書法領域頗具盛名。在其一生中,曾先后寫下《黃州寒食帖》《赤壁賦》《洞庭春色賦》等與其他書家書風大不相同的多篇名帖,其用筆之精妙,結字之奇險,用墨之濃淡,意境之高遠,在歷代書法作品中堪稱一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大藝術瑰寶。在這些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灑脫、曠達與天真的性格,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蘇軾書法;藝術特點;藝術成就
一、蘇軾的人生經歷
蘇軾,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學家、畫家。蘇軾從小就接受著十分嚴格的教育,在父親蘇洵的要求下每天刻苦背書。嘉祐二年,蘇軾首次前往京城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考試中,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獲得了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歐陽修卻誤以為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避嫌,便使蘇軾的文章只得了第二名。在了解實情后,歐陽修極為震驚,稱贊蘇軾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當蘇軾正要一展宏圖時,家中接連傳來噩耗,他與弟弟蘇轍二人只得回家為父母親接連守孝六年。在他再度還朝之時又恰逢王安石變法。蘇軾及眾多與他持有相同意見的師友,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元豐二年,蘇軾調任湖州知州后,立即向皇帝遞交《湖州謝上表》以行公事,卻因在文章中夾帶對新政的不滿而被新黨指責為“愚昧朝野,狂妄自大”,并在蘇軾的眾多詩文中,挑選出一些他們覺得有諷刺意味的話,在滿朝文壇引起軒然大波。同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僅僅入職了三個月,便被御史臺的官員捉拿,押送回了京城,此案涉及人數眾多,被稱為“烏臺詩案”,這也是直接導致蘇軾人生發生重要轉折的關鍵時間點。在此案之后,蘇軾被貶,并且坐牢三月有余,數次瀕臨死亡。幸虧高太后、王安石等人極力勸阻神宗才使得他免于死刑。
出獄以后,蘇軾的人生跌入了谷底,變得心灰意冷。為舒緩心情,他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來寄托思想感情,所以說黃州也算是他的福地。蘇軾人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多出自黃州,也正是因為這些作品,他才能屹立于文人之巔。直到元豐七年,蘇軾才離開黃州。
宋哲宗即位后,新黨遭到打壓,蘇軾被召還朝。然而,回歸朝廷不久后,他就因痛斥舊黨在政治上所表現出來的腐敗,遭到了保守勢力的強烈抵制,導致再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只得再度自求外調,在途中多經磨難后終于抵達杭州。在蘇軾到杭州的第二年,他不斷改善民生,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例如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開除葑田,再把西湖中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長堤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蘇軾在杭州雖然過得很愜意,但在十年之內還是屢被貶謫,最終到了海南島儋州。儋州被他當作了第二個故鄉,他在那里開辦學校,創立學風,很多人都愿意從遙遠的地方來到儋州向蘇軾求學。因此,蘇軾被認為是儋州文化的先驅者和播種者,人們對他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元符三年四月,蘇軾獲特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二、蘇軾的書法創作
黃庭堅將蘇軾書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蘇軾的書風極其豐富,取法廣泛,且不同時間變化較大。
《治平帖》是蘇軾早期的信札類作品,整體字形偏扁,點畫以平正為主,筆的輕重變化小,較為平穩,筆法細膩,字體研美。帖中每個字都精妙絕倫,字里行間流露出風流之氣,將蘇軾的風格展示得淋漓盡致。趙孟頫將此帖譽為“世間墨寶”,并稱贊其“字畫風流韻勝”。
蘇軾中年時期的代表作為《黃州寒食帖》,這是他受“烏臺詩案”的影響之后,于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四月寒食節所作。詩中的字跡,既蒼涼又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一氣呵成,幾乎達到了“心手相暢”的境界。元朝鮮于樞更是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全帖呈現出蘇軾獨特的造字手法,不以筆法為用,而以點為本,以筆墨為基礎,但其技法豐富,后世之人多推之。有人評價蘇軾的字“多病筆”,他的字雖然胖,卻仍能顯示出“胖瘦各有度”的自信,這也是他的閱歷和修養的積累所致。“石壓蛤蟆”的字形與“尚意”的瀟灑性格相遇,從而塑造出了世世流傳的《黃州寒食帖》。此帖落筆沉穩,其中一筆一畫,一提一按,一轉一折,行筆肆意,筆法自然,線條簡潔,剛勁有力,收筆流暢,獨樹一幟,體現出蘇軾用筆多為側鋒的特色。就其結體而言,《黃州寒食帖》的字以橫勢為主,體勢寬廣,變化萬千。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參差不齊,大小不同。近看,前三排的結字多是平直的;第四、第五行的結字結構緊湊,筆畫粗壯,風格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到了“蕭瑟”二字,筆鋒舒展,字形寬廣,正斜交錯,有很大的反差,這在宋人之前的書法中,是很罕見的。也正是這樣的對比,才能反映出蘇軾寫詩時的心情變化起伏。在章法上,《黃州寒食帖》行距間相隔較寬,字間距略小,但在空間和結構上的變化卻很有規律。其中“年”“中”“葦”“紙”都有長筆畫線條,一方面增加了縱向空間的延伸,另一方面,四字之間的交錯排列也使得字跡隨之起伏,整體的韻律感得到增強,一波三折,令人回味無窮。
到了晚年時期,蘇軾的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充分表現了蘇軾的“側鋒”的特點,即在寫字時,不能只用中鋒,而要使筆鋒與紙有一個角度,筆鋒偏斜,使字呈現倚側的姿態。但蘇軾寫出的用筆不顯得軟,結構也不松散,恰恰形成筆鋒剛健、結體緊湊的氣象。整個詩帖以古拙著稱,氣韻飄逸,氣勢磅礴,是極能體現蘇軾風格特點的佳作。
三、蘇軾書法的藝術特點
(一)用筆豐腴,用墨肥潤
蘇軾的字,首先給人的直觀感覺就是豐腴。相比瘦金體以瘦著稱,蘇軾的書法卻是以胖為美。用筆豐腴是其書法技法的主要特點之一,尤其在行草書中,往往以“骨力”與“豐腴”相結合,即在筆畫中表現出筋骨之力,以達到其氣韻生動、遒勁豐腴的藝術效果。這一點具體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橫細豎粗。蘇軾的書法一般橫畫較細,特別是長橫畫,求其筋骨而少肉;豎畫用筆基本上鋪毫較多,比較肥重。這樣整體看來,就形成了橫向空間較密、縱向空間較疏朗的視覺效果。二是撇肥捺厚。撇畫中,短撇較為厚實,長撇要么起筆較重,要么收筆較重,筆速較緩,尤其是在撇和捺擔任主筆的單體字里,更加明顯。三是轉折自然,不留痕跡。蘇軾的字轉折用筆,一般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用筆圓潤,切鋒極少,毫無絕壁林立、斧鑿刀砍的生硬感;第二個特點是善用藏鋒,轉折用筆大都深藏于筆畫中,不露痕跡。四是用墨黑厚。蘇軾的字首先是漆黑發亮,趙孟頫就評價蘇軾的書法如“黑熊當道,森然可怖”;其次,他用墨渾厚,縱觀蘇軾各帖,極少有飛白和枯筆出現,用墨酣暢淋漓。
(二)結字扁平
在蘇軾以前,除隸書字形外,極少有人使用扁平的結構,像是歐體或顏體都以豎長作為主要形態。而蘇軾在書法中多取橫向之勢,并以結字扁平作為主要的特點,這一點在他的行書作品中有較為夸張的體現。這就說明在處理的時候,就字形而言,應該橫畫較長,豎畫較短,撇捺較長。就用筆而言,凡是縱向用筆一般起筆、收筆較重,藏鋒較多,看起來筆畫雖短,但短粗有力,字形穩重、端莊,字字豐潤;凡是橫向用筆一般露鋒較多,與其他筆畫承接轉合,連帶相纏,瀟灑流麗,絢爛多姿。
(三)大小懸殊、輕重有致
這一點在蘇軾的字中尤其明顯,字與字之間常常用筆輕重對比強烈,致使字體產生錯落分布的韻律感。如《李太白詩仙卷》中的“金刀割青素,靈文爛煌煌”一句,字形一大一小,錯落有致。“只知雨露貪,不聞零落盡”則是按組分布,幾個較重的字后銜接幾個較輕的字,輕重搭配,同樣能表現出一種節奏感。
(四)左突右撞
這是指蘇軾在書寫時,章法上常橫向布局,取左勢或右勢,來回變化,跌宕起伏。這也在《李太白仙詩卷》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此作品橫向取勢,變化明顯,比如第一句“朝披夢澤云”,“朝”字左顧,“披”字右盼,“夢”字復左顧,“澤”字復右盼。至此卷的后半段,這種趨向變化更是夸張明顯,加上連帶牽絲、濃淡、欹側、大小變化,絕妙無比。著名詩人施宜生謂:“頌太白此語,則人間無詩,觀東坡此筆,則人間無字。”
(五)嫵媚天真
黃庭堅在《與景道使君書》中稱“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余”。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質,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沒有半點矯揉造作的味道。再加上濃墨和偏扁的字形構造,看起來就像是一位雍容華貴的女子,不會覺得陌生,反而有一種親切的感覺。這一特色,既與蘇軾深厚的人文素養有關,又與宋體“尚意”的時代特色密切相關。文人墨客以書畫為媒介,追求個性的流露,而蘇軾則被認為是“尚意”的先驅。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能明白蘇軾為何在其遺作中以書信、即興詩詞為主要內容,很少會對前人及別人的詩詞進行有意識的摘抄錄用。因此,在蘇軾的書法作品中,他對書法“能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文以達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的理解,也得到了印證。
四、蘇軾的藝術成就
(一)領導宋代書法創新改革的實踐者
宋代書法家大多重視繼承唐代書學,并且過多地對顏真卿、歐陽詢等人的書法進行模仿,因此宋代初期的書壇比較僵化、刻板,未能擺脫唐代書法一統天下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蘇軾憑借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感悟,開創了一種新的書法形式。他打破了王羲之、顏真卿的筆法禁錮,創造出一種可以任意傾斜的形式,使書法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可以很好地抒發出人的個性。他還在碑刻的學習中敢于創新,將帖的結構融入碑文,顯得字字嚴謹縝密,從而開創宋代碑刻的一種新風格。因此,在蘇軾的書法作品中既能感受到帖學的影子,又能看到碑學的遺風,這也使他的書學思想更加完善,最終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書法風格。
(二)宋代書法大師居功至偉的伯樂
當代熟悉又推崇的米芾,就是蘇軾首先舉薦出來的。元豐五年,蘇軾已是名滿天下的文壇、書壇泰斗,米芾帶著作品以崇拜者的身份專程到黃州去請求蘇軾品評指導,蘇軾便稱贊他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將米芾抬到了比肩鐘繇、王羲之的地位,這無疑是對一位青年書法家的巨大激勵。而“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八個字,也成了米芾身上近千年最著名的書風標簽符號。
(三)經典書學思想的推廣者
蘇軾在汲取傳統文論觀點的基礎上,贊同“書品即人品”這一書學思想,他的“以人論書”是將書品和人品聯系起來,強調人品和書品的對應性,重視二者的辯證關系。在他的著作中,經常提到人的善、惡、美、丑及君子和小人。這看似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出了書法的美學范圍,并與書法的美學格格不入。但實際上,這也是蘇軾書法的一大妙處。他把這種非特定的氣質、氣度、韻味等特點與書法的抽象性質結合起來,進而使其生發為“書如其人”的重要審美特質,為我國書法美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四) 宋代尚意書風的首位倡導者
蘇軾對于自己書法的定位是:“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蘇軾與大部分書法家都不大相同,他的內心世界、處事行為都與書法實踐、書學思想高度統一,高度契合。蘇軾在其書法創作中表現出的是一種精神自由、無拘無礙、放達超逸的狀態,他不像一般書法家那樣刻意追求一種特定的風格與樣式,而是任性情發,其書風呈現出與文人書法截然不同的面貌。正如《宋人軼事匯編》中所記述的他的自白:“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蘇軾的書法能反映出他的人生態度,折射出他的人格。他的書法,與他的人生一樣,充滿了坎坷。作為一個天才,一個有著卓越成就的文人墨客,在經歷過種種磨難之后卻依然能在藝術上取得一定成就,這是多么讓人感嘆的事。因此,能讀懂蘇軾的字,也就讀懂了蘇軾。
參考文獻:
[1]宋聰.蘇軾書法的藝術成就和對后世的影響闡述[J].今古文創,2021(8):106-107.
[2]戚榮金.論蘇軾的“以人論書”觀:兼論“切時如需”的書學思想[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24-131.
作者單位:
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