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艷
摘 要: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聲樂藝術的瑰寶,是聲樂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樂創作者發現了中國古詩詞文化和當代音樂表現形式的契合處,并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藝術歌曲風格,創作出許多氣勢恢宏又不失淳樸古韻的藝術歌曲。基于此,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進行概述,分析古詩詞藝術歌曲傳唱的意義與價值,研究古詩詞藝術歌曲傳唱的發展歷程,探究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能夠傳唱至今,背后蘊藏的傳唱意義以及蘊含的價值。
關鍵詞:中國古詩詞;古詩詞藝術歌曲;傳唱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語言音樂學視角下的漢語古典詩詞歌曲研究(1912-2012)”(21YJC760077)研究成果。
一、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概述
藝術歌曲最早發源于歐洲,初見于18世紀末,發展成型于19世紀初,逐漸成為流行于當時歐洲各國的音樂藝術。此種類型的音樂有別于古典音樂等其他類型音樂的特色在于,以文學領域的詩歌作品為歌詞來源。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指以中國古代詩詞為詞,由作曲家參考并借鑒西方作曲技法譜曲,而形成的一種聲樂作品。20世紀初,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部分近現代音樂家們通過對西方音樂的學習和借鑒,嘗試把中國古詩詞與外國的藝術歌曲相融合,創作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代表作曲家有黃自、青主、劉雪庵等。其中,黃自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是一位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他用嫻熟的作曲技法與嚴謹的藝術結構創作了古詩詞藝術歌曲《南鄉子》《下江陵》等作品。劉雪庵是他的徒弟,畢業于上海國立音專,在校學習主攻音樂作曲方面,創作出了《紅豆詞》《春夜洛城聞笛》等優秀作品。他們的作品被廣為傳唱,同時伴隨著“學堂樂歌”的興起與發展及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傳唱的價值
(一)傳承價值
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各種具有特色的文化,不同文化各有其時代性和民族性。古詩詞文化自《詩經》以來,經歷了歷朝歷代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并與古代社會的音樂文化發展相同步,作為傳承人文文化的重要載體存在。古詩詞文化和當代音樂表現形式的融合,能夠使青年人更好地接受古詩詞文化,進而愛上古詩詞文化,擔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并積極拓展音樂藝術和文學藝術融合發展的邊界。
古詩詞藝術歌曲是古代詩詞文化同當代音樂表現形式的融合產物,其以適應當代人審美的方式表現古詩詞的文化內涵,通過改寫唱詞、曲調的方式,來達到更易被當代人接受的目的。這不僅有利于古詩詞文化在當代社會大范圍內的傳播交流,同時也能賦予古詩詞文化新的發展活力,形成一種東西方文化交流對話的良性生態。同時,這能夠拓展當代音樂表現形式,吸引青年人參與其中,使得青年人真正愛上古詩詞文化,認識到古詩詞文化的音樂性和當代藝術歌曲的文學性,認識到不同藝術領域交叉融合的可能,在提高自身的藝術品位、審美能力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從而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使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的活力。
演唱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不但能夠提高演唱者的專業能力,還能夠豐富其知識儲備,提高審美鑒賞能力。這一音樂形式的獨特性,對演唱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演唱者細細揣摩歌詞背后的深層含義及其想要傳遞的真實情感。演唱者不僅要字正腔圓地將每一句、每個字唱清楚,還要將詞與句中蘊含的情感表達出來,這就需要在演唱前不斷地查閱相關的歷史文獻,搜集資料,為一首歌曲做大量的案頭工作,從而保證歌曲的含義與韻味能夠被準確無誤地演唱出來。也正是因為這樣,演唱者在準備的過程中能夠從不同層面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最終對作品產生更深刻的理解與思考,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完美地詮釋出來。
(二)美學價值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歌詞來源于不同時期詩人創作的經典詩詞,他們的詩詞都蘊含著或多或少的對人生的感悟,有著不同的精神價值。不同的古詩詞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或傳達愛國愛民、奮發向上的精神,或包含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平淡生活的知足,等等。從《詩經》的“關關雎鳩”,到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到鄭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同詩詞作品的誕生有著其時代特殊性,同時又歷經了歲月長河的洗禮傳承至今,對于當代人同樣有勸誡意義或審美鑒賞價值。古詩詞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歷史厚重感,典雅優美、意境深邃,很好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之美和氣韻之美。
盡管藝術歌曲起源于西方,但中國優秀的作曲者將中國古詩詞文化融入其中,創作出中國獨有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這無疑是一件壯舉。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以中國獨特的詩詞文化為根源,以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歷史價值為依托,吸收和借鑒了當代音樂表現形式的特色,實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作詞與作曲的對話和碰撞,使得中國古詩詞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不僅在于文化傳承,同時在于文化交流與創新,進一步凸顯了中國古詩詞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有助于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石夫根據漢樂府民歌《長相知》和蘇州評彈《蝶戀花·答李淑一》在詞曲方面的關聯性,探索出詩詞文化和民間音樂融合發展的新方向,其作品兼顧古樸典雅和現代的氣息。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傳唱的發展歷程
“藝術歌曲”一詞尤指18世紀末19世紀初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國藝術歌曲。肖友梅根據當時音樂發展浪潮以“藝術歌曲”代指這一新型音樂形式,后來這一詞逐漸傳播到國內并為學界和大眾所用。五四運動爆發以后,當代音樂家、理論家留學歸來后均受了西方音樂理論的影響。他們推陳出新,所創作的作品既借鑒了西方作曲技術與作曲理念,又吸收了中國古詩詞的文化內涵。傳統古詩詞文化和當代音樂表現形式的碰撞,擴展了文化交流的領域和藝術表達的方向。這種思想的廣泛普及,為中國近現代新音樂文化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隨后青主創作的《大江東去》誕生,由此拉開了古詩詞藝術歌曲興起的序幕。《大江東去》被稱為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這首歌曲既有借鑒和學習國外藝術歌曲的部分,又有彰顯和傳播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部分,兼具傳承意義和創新意義。青主一方面學習借鑒舒伯特等西方作曲家的優秀經驗,一方面充分挖掘古詩詞作品中同現代音樂文化相契合的元素,從而連接了古典文化和當代文化,連接了西方音樂和東方文學,創作出跨時空的音樂作品,突出了中國古詩詞的意境之美。但此時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并未引起太大的波瀾。到了20世紀30年代后,由于抗日救亡時期的特殊原因,此時的藝術歌曲大多緊跟時事,即以抗日戰爭為內容取材,音樂主題也多為表達愛國情感,將文化藝術同宏觀政治相關聯,同時希望以此激發全民族的愛國情感。
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也有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土壤和良好的社會環境,種類日益豐富多樣。也因為如此,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迎來了繁榮時期,優秀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數量逐漸增多。黃自的《點絳唇·賦登樓》《南鄉子》等作品均是當代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典范。黃自的作品多種多樣,一些作品傳達愛國精神,一些作品營造浪漫意境,兼具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同時具有西方現代音樂的影子,這與他的求學經歷相關。耶魯大學的求學經歷,使得黃自對于西方音樂藝術有充分了解,并且在鋼琴伴奏領域有較為深入的探索。同時,黃自自身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使得其主動探索傳統文化和現代音樂的融合,將鋼琴等西方樂器融入音樂創作,注重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兼顧音樂藝術的教化作用和審美意義,使得創作者、鑒賞者、普通聽眾均能通過其創作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在感受歷史文化、感受現代藝術的同時發現生活的本真,更好地感受生活之美。此外,譚小麟根據張九齡的《賦得自君之出矣》創作了藝術歌曲《自君之出矣》。他曾經奔赴國外,跟隨欣德米特等作曲家學習,并且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創新,將西方作曲理念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強調音樂創作的民族性,為后來的作曲家帶來了啟發。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古詩詞藝術歌曲逐漸走向了成熟,實現了大眾傳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平緩期,但這一時期依然有不少古詩詞藝術歌曲出現。例如,《秋之歌——杜牧絕句三首》是羅忠镕1962年創作的作品。基于五聲性十二音的作曲技法,羅忠镕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質量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
改革開放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進入了融合期,不再受社會環境的限制。創作者能夠將主觀情感融入音樂作品,不受過分限制地拓展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空間,這一時期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有屈文中的《春思》、王建中的《李清照詞五首》等等。此階段,隨著東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也積極同電子音樂等新型音樂相融合,主動探索音樂藝術發展的新方向,使得古詩詞藝術歌曲變為了家家戶戶耳熟能詳的大眾文化。這都使得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傳唱度越來越高,傳唱的對象也不再是單一的專業級的聲樂從業者,而是范圍不斷拓寬。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三千年的詩韻。古詩詞必然成為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形式之一,它的魅力在于縱跨越千年,橫渡萬里,仍能在人們心底勾起那一抹共情。在網絡發達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多去感知古詩詞的魅力,挖掘那些跨越時空的寶藏,并以傳承古詩詞為己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與價值。
四、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藝術處理
中國古詩詞的藝術處理就是中國古詩詞文化和當代音樂的結合,在演唱方面以當代音樂演唱形式為主,但是在一些地方和當代音樂演唱形式也有著一定差別,尤其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咬字
咬字是歌曲演唱的基礎。演唱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要更注重咬字,因為中國古詩詞的每個字都含有深刻的意義。今人所作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也是圍繞著古詩詞的,所以歌詞是這類歌曲的精髓。演唱者在演唱時不但要確保咬字清楚,還要深刻理解詩詞中每個字的含義,在咬字時將情感蘊含其中,從而有效展現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魅力。比如,由鄧麗君演唱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水調歌頭》(梁宏志曲),演唱者在咬字時不僅發音清晰準確,還結合了每個字的意境和含義進行演唱。如在唱到“轉朱閣”時,在“轉”字用到了轉音,讓人仿佛看見月光如流水般轉過朱樓的場景。在唱到“照無眠”時,“照”字發音輕促,如同溫柔的月光輕緩地灑落,而“無眠”二字則拉長尾音,因為無眠是漫長的事,是在漫漫長夜中獨自惆悵。因此,演唱者在演唱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時,對每個字都要仔細揣摩,這樣才能把握好每個音的強弱、力度、長短,從而使演唱更符合詩詞意境,真正打動人心。
(二)氣息
在演唱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時,要保證聲、韻、調的統一。氣息能夠控制聲音的長短、強弱,同時要想用聲音展現出不同的情感及韻味,需要不同的氣息來支撐。因此,演唱者需要調整氣息,使聲、韻、調實現和諧統一。在演唱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時,演唱者光有連貫、流暢的氣息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能收能放,結合每句歌詞而變化。在氣息方面,演唱者可借鑒我國戲曲中的運腔技術,使演唱時氣息多變,能夠根據每句詩詞所表達的內容及意境控制氣息,通過氣息強弱及長短的變化處理演唱效果,體現出和歌詞相符的情感和韻味,使聽眾被感染,產生情感共鳴。
五、結語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將音樂與詩詞完美地融為一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音樂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在歌唱的同時,既傳播了優秀作品,又弘揚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值得被大眾推廣、傳唱、欣賞。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眾媒體映入眼簾,應該積極利用各大媒體平臺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進行傳播。聲樂學習者應該擴充曲庫,學習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這樣不但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學知識,還可以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提高個人審美,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麗杰.傳統琴歌與近現代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比較研究:縱觀古韻傳承與發展[J].藝術研究,2019(1):112-114.
[2]張寶東.藝術融合視角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技術理念與規格[J].音樂創作,2018(5):174-175.
[3]蘇玲芬.從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看聲樂中國話語的重要性[J].藝術教育,2018(3):60-61.
[4]李昱明,徐敦廣.中國傳統詩樂在藝術歌曲中的傳承與弘揚[J].藝術百家,2017(4):215-216.
[5]岳李,周婷.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風格與演唱特點:以聲樂作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為例[J].藝術百家,2016(5):206-208.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