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鑫
摘 要:民族舞蹈學是以民族民間舞蹈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通過民族學、舞蹈人類學、舞蹈學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研究民族傳統舞蹈文化與舞蹈現象。民族舞蹈學的研究具有舞蹈本體視角和社會文化視角,研究者應基于田野實地調查,研究本體形態,關注歷史發展,將借鑒不同學科理論、闡釋文化價值作為民族舞蹈學的研究重點。研究者可針對不同情況展開個案研究與比較研究,闡釋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特質,分析族群的儀式文化與民俗傳統的傳承與發展情況等,堅持開放多元、科學系統的研究理念,賦予舞蹈以學術意義與實踐意義,促進各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民族舞蹈學;跨學科;文化表征
民族舞蹈學是一門研究民族舞蹈的交叉學科,研究范圍廣,近年來逐漸在研究者的實踐與探索中形成多元的學科研究體系。“跨學科研究”是對兩個及以上的學科進行理論研究。研究者在面對多元而復雜的文化現象時,需要打破學科壁壘,進行多個學科的建構與整合,形成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跨學科研究。民族舞蹈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不能僅僅以舞蹈學的視角研究舞蹈語言及形態,更要以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方法關注人類的身體、社會、文化語境,闡釋舞蹈現象與文化表征的動態關系;不僅要關注個案研究的細節,還應擴大學科研究視域,從而使研究者形成批判性思維與整體論的研究意識,豐富學科的理念內涵與研究方法。因此,當前的研究者應該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如何借鑒舞蹈人類學、民族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理論,進而將身體符號、舞蹈現象和文化意義相連接,從不同的思維視角促進對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研究。
一、跨學科視角下的民族舞蹈學概念闡釋
“學科”是指人類社會某一現象或某一領域的學問與科目,在逐漸完善中形成專業的知識體系與教學內容。“跨學科”也稱“多學科”“交叉學科”,指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科,研究對象較為接近,研究方法與理念較為相似,目的是通過超越單一的學科方法和研究界限,實現更為完整而全面的深入研究。“民族”作為“民族舞蹈學”的學科前綴,從廣義上理解,它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并在多種要素的影響下不斷變化、協調而形成的族群共同體。“民族學”本質上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踐與理論研究的一門學科。“舞蹈學”是研究舞蹈歷史與基礎理論、舞蹈表演與編創、舞蹈科學訓練等多個方面的理論學科。對于“民族舞蹈學”而言,首先,它是以民族民間舞蹈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通過民族學、舞蹈人類學、舞蹈學等多元學科交叉與融合,研究民族傳統舞蹈文化與舞蹈現象;其次,研究對象不局限于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而是關注不同時間與空間、具有族群性質的民族舞蹈,包括城鎮與鄉村、傳統與現代。可見,“民族舞蹈學”的學科落腳點在于某個地區的民族舞蹈。在跨學科的視角下,研究者將“舞蹈”作為學科的主體,豐富其學科概念、研究領域以及研究理論與方法,大大拓寬了舞蹈理論的研究視野。
“舞蹈”作為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對象,在“民族舞蹈學”的研究范圍中具有雙重視角,分別是舞蹈本體視角和社會文化視角。舞蹈本體視角體現在動作素材、身體語匯、舞蹈結構、舞蹈音樂等方面;社會文化視角體現在族群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以及舞蹈發生的場域與存在語境、舞蹈文化屬性與表征等方面。研究者在跨學科的視角下,對舞蹈以及民族舞蹈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動作素材、舞蹈結構等本體方面,而是將舞蹈現象作為動態變化的內容;以實地田野考察的方式,關注舞蹈發生的時間、空間、民俗儀式、文化傳統、表演者、觀眾等多方面因素對民族民間舞蹈產生的影響;通過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方法,對舞蹈現象進行全方位考察,研究某種舞蹈表現當地歷史文化與民俗習慣的方式,分析身體語言體現出的文化含義。例如羅斌在《假面陰陽——安徽貴池儺舞的田野考察與研究》中,運用舞蹈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考察和舞蹈生態學的形態分析方法,對安徽貴池儺舞的文化播布、儀式構成和形態圖示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并發現貴池儺舞在貴池儺環境中的特殊地位與價值[1]。由此可見,在跨學科視角下的研究中,不同民族舞蹈的形態、風格、社會環境、民俗儀式、象征意義與文化表征等都屬于民族舞蹈學的研究內容。另外,舞蹈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更是不斷變化的、不斷實踐的,是一種人類主觀能動的文化載體。在動作意味的生成中進行文化的建構,需要運用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方法進行延展性的研究。
二、跨學科視角下的民族舞蹈學研究重點
跨學科視角下的舞蹈理論研究,田野實地調查是研究基礎,研究者應明晰學科的研究邏輯,抓住學科的研究重點,以人類學等學科方法考察某個舞蹈的表演對象、表演方式、表達意義及表演價值。民族舞蹈學的研究重點體現在研究舞蹈本體形態、關注歷史發展變遷與闡釋社會文化價值等方面。
(一)研究本體形態,關注歷史發展
舞蹈本體是以情感表達為前提的身體運動的具體存在,它反映舞蹈的抽象本質[2]。舞蹈本體形態研究是對舞蹈語匯、結構、隊形、畫面等的分析,可以從現場錄制影像與錄音,以拉班動作分析法、符號學等方式對身體語言進行記錄和解讀。由于當今社會的不斷變化與發展,我國民族民間舞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與單一的實踐活動相比,跨學科的舞蹈理論研究應重點關注某一民族舞蹈現象的動態變化與審美流變。例如,對我國20世紀70年代的蒙古族舞蹈《草原女民兵》和當下荷花獎作品《額爾古納河》進行比較分析。二者在舞蹈語匯和風格上形成了鮮明對比,從舞蹈形態中反映出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變化,也反映出創作思想與審美范式的巨大變化。因此,舞蹈不僅是人類的肢體動作,更是整個社會與文化的生動寫照。
(二)借鑒學科理論,闡釋文化價值
在跨學科視角下,民族舞蹈學以民族舞蹈為研究對象,而與之相關的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如舞蹈人類學強調對舞蹈動態的研究,探索舞蹈儀式與文化表征的互動關系,關注點在身體之外;舞蹈民族學在特定的族群范圍內研究舞蹈,重點在于少數群體及其現象等。從人類學、社會學等廣泛的社會科學領域來看,民族舞蹈的研究如果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與理論方法,只關注舞蹈的動作、隊形或音樂,并不能理解舞蹈文化現象的特殊含義。因此,相互聯系的跨學科研究極其重要,將各個學科的理論精華融匯于舞蹈現象或個案的實地研究,才能開拓舞蹈研究視域,豐富民族民間舞蹈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三、跨學科視角下的民族舞蹈學研究方法
在跨學科視角下,民族民間舞蹈的研究方法分為以下三個層面:第一,開闊視野,學習人類學、民族學、民族音樂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范式,開展田野調查、個案研究、比較研究等,對搜集的材料進行整理與分析;第二,研究者應對拉班舞譜、拉班動作分析法、舞蹈形態學、舞蹈身體語言學、舞蹈生態學等舞蹈學科的理論方法進行研究;第三,學習運用符號學、圖像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從而更好地研究舞蹈現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異同。
在民族舞蹈學的研究視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展開實地的田野調查。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創新需要更多依賴于田野的第一手資料。對于舞蹈這一動態藝術,研究者必須親自到達儀式表演場所,以攝影攝像、錄音、筆記等形式對第一手研究材料進行保存。研究者要將研究對象置于該族群的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考察,通過現場訪談、直接觀察等方式掌握真實的信息資料,記錄該舞蹈或儀式的表演主體、基本形態、風格特征、文化空間與受眾等信息。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可針對不同情況展開個案研究與比較研究,闡釋該民族的舞蹈文化特質,分析族群的儀式文化與民俗傳統的傳承與發展情況等。
除了田野調查的理論方法之外,還可以運用其他跨學科的理論方法。例如,羅斌運用舞蹈生態學的典型舞疇分析法,研究安徽貴池儺舞的形態特征,還運用圖像學去解釋《舞傘》的調度變化和構圖的象征意義,分析中國“天人合一”“人神共融”等傳統的價值觀念。正如樸永光所說:“把舞蹈實踐作為文化和身體現象認知,將舞蹈實踐置于文化和身體語境中,重點把握各種民族舞蹈實踐的文化現象、文化觀念、民族特點、身體體現和社會文化功能等。”[3]可見,在跨學科視野下的民族舞蹈研究,應防止單一的方法論,擺脫思維的局限性,在面對學術研究時,應強調這種跨學科的整合性。
現如今,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的理論發展,需要在跨學科的視野下展開田野調查與科學研究。一方面要把握舞蹈本體形態,另一方面關注舞蹈的文化價值,發現同一舞蹈或不同舞蹈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產生的差異與聯系。與此同時,舞蹈創作、舞蹈教學也離不開田野與采風等實踐環節,舞蹈學科需要具備系統、科學、全面的實踐與理論體系,以促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更上一層樓”。
四、跨學科視角下的民族舞蹈學理論思考
在開展田野調查與文化研究時,藝術人類學、舞蹈人類學、民族舞蹈學等學科研究理念與方法等具有相似之處,研究者應通過分析人類的身體動作與形態,把握某一族群的社會與文化表征。通過了解各個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學習借鑒可運用于舞蹈研究的相關理論方法,從而為研究理論提供不同的視角和思路。在跨學科視角下堅持開放多元、科學系統的研究觀念,賦予舞蹈學科以學術意義與實踐意義,促進各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基于跨學科視角的民族民間舞蹈實踐與理論研究,筆者有以下三點思考。
第一,舞蹈理論研究者應擴大研究認知范圍和研究邊界。舞蹈藝術不僅僅是人類的肢體語言,還蘊含著豐富的情緒情感、精神信仰與文化象征。庫爾特·薩克斯對舞蹈的定義為“有節奏的活動”[4],這意味著人類社會某一歷史時期的祭祀儀式、民俗活動、娛神和自娛等活動,都是族群創造動作的重要過程,不局限于劇場舞蹈或當代舞蹈。舞蹈家出身的學者漢娜(Judith Hanna)在其主張的舞蹈研究的創新中提出了新符號學、后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后現代,以及文化研究理論、批判的理論和方法[5]。可見,跨學科視角下的民族舞蹈學理論研究應擴大研究邊界,允許更多的文化研究理論介入舞蹈,發掘舞蹈現象的潛在意義與文化象征。
第二,在舞臺創作實踐方面,研究者也要學習舞蹈人類學與民族舞蹈學的相關學科理念,以學科理論促進實踐,以實踐完善理論體系,二者相互貫通、相互統一。例如,中國舞蹈家協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風創作活動,不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還找尋到了民族民間舞蹈素材的源頭活水。舞蹈編導應通過民間采風和田野調查,將舞蹈理論實際運用在舞臺創作中,通過跨學科的多重視角更好地認識民俗文化和社會歷史,使當代的舞蹈創作不再只是展示舞臺上的身體,而是豐富節慶儀式、民族音樂與舞蹈文化的互動研究,使舞臺創作實踐更具美學價值與文化意義,呈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實踐與研究理論的互動性、整體性與時代性。
第三,作為研究者,無論是研究舞蹈學相關理論,還是舞蹈表演、教育或編創等實踐方面,都應保持自我批判與反思意識。在面對復雜而龐大的社會系統時,應明確運用何種理論方法解決問題,在學習和運用多種不同的理論分析方法時,應理性思考和判斷是否能夠準確運用在自己的研究中。此外,在研究過程中應保持問題意識與反思意識,以具體實踐為檢驗問題的標準,發現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并在交叉學科的融合應用中積極構建與整合學科理論。
五、結語
在跨學科的視角下,研究者應先明晰民族舞蹈學的概念問題與研究內容,找尋單一學科研究與交叉學科研究的差異,把握舞蹈理論學科的關注重點與理論范式。民族舞蹈學的跨學科研究能夠為研究者提供理論意識、整體思維和方法手段,為藝術創作與實踐者給予啟發。舞蹈表演、舞蹈教學的研究者也應學習借鑒民族舞蹈學、舞蹈人類學、社會人類學等學科理論,在舞蹈實踐中實現交流互動,加強與民間藝人的溝通,從而在一系列思想碰撞的過程中進一步升華理論、充盈思想,逐漸形成更加嚴謹、全面的知識體系,生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學科系統,具備科學、全面的實踐與理論體系,回答新時代的命題,進而持續地傳承與發展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羅斌.假面陰陽:安徽貴池儺舞的田野考察與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
[2]袁禾.舞蹈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20-21.
[3]樸永光.關于“民族舞蹈學”的概念鉤沉[J].舞蹈,2018(2):23-28.
[4]薩克斯.世界舞蹈史[M].郭明達,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2-3.
[5]張曦.文化概念與舞蹈人類學[J].民族藝術研究,2015(5):12-20.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