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 要: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底蘊深厚,內容形態豐富,體現出山西獨具魅力的文化風情,展現出西北音樂特有的氣質。在新時代的今天,為推動山西文旅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應融入豐富的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資源,對文藝作品進行時代性改編,以豐富的創意使其歷久彌新,為山西文旅產業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同時,應當注重在媒體宣傳及拓展路徑開發方面的合理搭配,使線下傳播與網絡傳播并駕齊驅,共同推動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的融合,塑造出與眾不同的山西文化品牌形象。
關鍵詞:山西;民間歌舞藝術;文旅產業;融合
注:本文系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山西民間歌舞藝術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徑探析”(22BD007)研究成果。
山西位于黃河中上游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自古便有“民歌的海洋”之稱。《詩經》中所記載的諸多民歌便源自山西地區,在祖祖輩輩的文化傳承中,這里的民間歌舞藝術異彩紛呈。在新時代的今天,本著對山西文化進行深度開發與品牌塑造的原則,提出將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進行深度融合的路徑,力求促進雙方優勢資源及能力的融合。一方面,能推動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在新時代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打造具有山西文化品牌特色的文旅產業,實現雙贏。為此,應當從多元化的視角出發,探索二者之間的深度融合關系,同時展現出山西文化獨特的底蘊。
一、注重理論先行
山西位于中國中部,在氣候條件、地理特征、勞動方式、生活習俗等方面有著黃河流域獨具特色的宏觀形態。在漫長的民間文化沉淀與人們的勞動生產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歌舞蹈及音樂成果。這些藝術形式在民俗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并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表現形式,與各種風俗活動緊密相關,傳承至今。當下山西民間歌舞藝術有著明顯的文化特征,這使其成為獨特的文化品牌。可以對這些歌舞形態進行創造性的改編和革新,使其融入本土的文旅產業發展,構建新的文化景觀。同時提高其與旅游等產業的融合深度,使山西旅游形成特色文旅產業。將抽象形態的民間音樂和歌舞與實體形態的旅游產品相結合,在此過程中注重理論先行,通過高屋建瓴的結構設計以及理論規劃,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融合方案。并且,深度思考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可以采拾、汲取和呈現的具體內容,將其與文旅產業融會貫通,使二者形成良好的交融互動關系。
山西民間歌舞藝術有著深厚的積淀,當下可以使其為文旅產業發展所用。通過觀察分析與梳理,可以看到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多姿多彩。比如,山西民歌有著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烙印,我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唐風》《魏風》大都為山西民歌,比較負有盛名的《伐檀》《碩鼠》也都是山西民歌。山西有100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如今已經收集整理的山西民歌多達2萬余首。山西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一帶有著豐富的民歌資源,這些民歌音調高亢嘹亮,音程跳躍跨度較大,給人雄渾壯闊之感,展現出西北人民的豪邁。而在山西朔縣、大同縣、陽高縣等地,民歌風格則偏向于清新流暢,婉轉優美,其形式多樣,音調自由靈活,變化豐富。又如,在民間舞蹈方面,山西民間舞蹈同樣有著特殊的表現形式。山西民間舞蹈的類型較為豐富,現存的民間舞蹈有200余種,包括花鼓舞、扇鼓舞、腰鼓舞、陽鼓舞、秧歌舞等等,在當地開展的各種民俗文化活動中還有獅子舞、龍舞、高蹺、旱船等豐富的舞蹈形式。它們充分反映出山西人民的質樸及其社會生活實踐的生動。此外,山西的民間音樂也同樣豐富多彩。比如,山西民間鼓樂包含笙、管、笛、三弦、嗩吶、板胡、鐃鈸等諸多樂器,這些樂器在民間音樂的發展與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山西還擁有山西潞安鼓書、晉北道情、陽城道情、武鄉琴書等許多民間藝術形態。在當代的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的傳播與發展過程中,應當注重對這些資源進行理論化的歸納與整理,同時構建專門的網絡數據庫,以更好地在史學、美學、文化學、傳播學等層面對這些藝術資源進行深入研究。對所形成的理論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同時對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板塊做出合理布局。這樣的理論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的深層內容,從而促使其融入文旅產業集群。
另外,應當對當前山西文旅產業發展的重點及現狀進行科學評估,同時思考如何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實現對接。從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的發展規模以及山西本土旅游產業所擁有的巨大的市場潛力來看,在看到當前所獲得的成績的同時,還需要從跨界的視角出發,進行多種文化資源的整合與綜合性應用。在進行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融合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硬件層面的優化升級,將具有市場潛力的旅游產業項目和特色產業內容作為根基;另一方面,要將豐富的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資源作為軟件設施進行良好的融入,根據文旅產業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歌舞藝術資源進行融入,避免淺嘗輒止和過猶不及問題的出現。但在宏觀結構調控、市場發展規劃、藝術本體發展以及保障和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設計方面,需要實現理論先行,以科學的理論規劃保障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的良好融合。
二、加強對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的時代性創新
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底蘊深厚,內容形態豐富,在當代社會環境中要想對其進行結構創新,并將其融入山西文旅產業領域,就必須進行大膽創新,塑造藝術形式的時代新面貌。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公眾的審美需求,使其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社會文化環境,促進其藝術活力的釋放。
首先,應當注重保持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的原本面貌,這些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是在原生態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音樂作品的每一個音符均能體現山西民間文化的質樸特色。在當下的歌舞藝術表演創作過程中,應當對這些音樂的豐富內涵和元素進行保留與傳承,尊重這些音樂的藝術特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改編,使山西音樂文化的特色能夠在舞臺上得到更好的呈現。這是一切音樂編創與改進的基礎和出發點,也是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結合的關鍵。在音樂編創、詞曲搭配、配器選擇和表演形式創新等方面,應最大限度地保留這些音樂作品的核心精神與主旨,這樣才能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產物,吸引外地群眾駐足觀看及理解山西歷史文化與歌舞藝術的關系。
其次,應當注重在外在形態層面對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的包裝。具有傳統風貌的民間歌舞往往是在原生態社會環境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其表現形式、藝術內容以及傳播方式等具有典型的傳統特性。但在當代歌舞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以及其與文旅產業結合的方面,應注重其外在形態的包裝。縱觀其他省市地區近年來所打造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印象·劉三姐》等諸多實景表演節目,它們之所以能夠獲得公眾的喜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創作者賦予了本土音樂文化時代新面貌。通過對音樂配器、藝術表現力、表演方式、演出場所等方面的創意化設計,使其展現出歷久彌新的典型特征。這使得一些傳統藝術更具活力,能夠激發當代觀眾的審美共鳴,由此可見,注重外在形態的包裝對于藝術作品的傳播以及山西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保留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的核心文化特征與藝術風貌,在外在形態層面進行時尚化、流行化的加工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更應當注重因地制宜改良民間歌舞藝術的重要性,依據旅游產品開發的基本構想以及旅游宣傳層面所要求的呈現方向,進行山西民間歌舞藝術作品的定向打造。只有這樣,才能使其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也能夠使其具有新的文化價值。
最后,在山西民間歌舞藝術開發及其與文旅產業的對接方面,應注重創造性、獨立性和進行特色化定位。當前各省市文旅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在音樂文化層面展開融合的趨勢愈演愈烈。應當注重傳統民間歌舞藝術作品打造方面的新思路、新特點、新技巧,結合本土文旅產業發展的重心及定位,對山西民間歌舞藝術進行有目的的采拾和應用。在對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資源進行不斷挖掘和應用的過程中,應當思考如何在藝術創作中實現戲劇化效果和新音樂風格的打造。比如,可對一些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之后再對其進行戲劇化的改編。以歌劇、舞劇、話劇、音樂劇等形式將更多歌舞藝術背后的文化故事呈現出來。這樣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解構作品內容,使觀眾在了解山西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能夠深刻感受到山西的本土文化風情和厚重的歷史人文。這顯然能夠實現一舉多得的良好效果,同時也能凸顯藝術創意。為此,在當前文旅產業的驅動下,應嘗試對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資源進行更深層的挖掘和收集,以獲得最佳的藝術傳播效果。
三、重視傳播渠道和媒體資源
當下,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的融合,離不開對傳播渠道與媒體資源的利用,只有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同時借助媒體的力量來展現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的特征及文旅產業的品牌特色,才能夠使更多的外地群眾對山西文旅產業產生興趣,才能樹立起山西文旅產業的品牌形象。在當前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媒體渠道的開發,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體舞臺是推動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融合的關鍵所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始終是以實體形式在原生態社會環境中進行發展和傳播的,這使其有了特定的欣賞群體。雖然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在速度或者效果方面不盡如人意,但是卻使得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能夠始終保持活力,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當下,在山西民間歌舞藝術與文旅產業融合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實體舞臺的多元化搭建,將山西文旅產業與本地民俗特征、民俗節日以及各種儀式活動聯系起來,并適時適度地融入山西民間歌舞藝術,使外地群眾能夠切身感受到山西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沉浸式體驗的過程中了解山西民間歌舞藝術是如何與本地文化交相輝映、共同進步的。
對于網絡傳播環境的重視也是促使山西民間歌舞藝術以及文旅產業向外拓展的重要保障。21世紀以來,中國的互聯網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如今已基本實現了以寬帶網絡和5G移動網絡為基礎的網絡全覆蓋,加之各種網絡終端設備的普及,呈現出全民互聯網應用的繁榮景象。尤其是在當前自媒體異軍突起的背景下,網絡信息的傳播以及輻射面的拓展,使得各行各業擁有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山西位于我國西北部,很多外地群眾對其感到較為陌生,在當前文旅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如何讓更多的外地群眾領略到山西的大好風光,如何使文旅產業與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實現融合,并以網絡資源的形式進行宣傳推廣,也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對于互聯網以及自媒體科學合理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提高山西文旅產業的社會知名度,有助于本土文化品牌的塑造,同時也有助于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在當代社會環境中的轉型與快速發展。通過文字、圖片、直播和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可以充分展現出山西文旅產業的面貌,并利用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為文旅產業的發展造勢,形成良好的社會影響力。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的傳承也遇到了一定的阻礙,如何較好地解決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的傳承問題,使民間歌舞藝術重新恢復生機,是相關藝術家和民俗學家需要關注和解決的現實問題。因此,遴選民間歌舞藝人,培養專門的民間歌舞表演人才以及對民間歌舞藝術元素進行整合和提煉是使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傳承專業化的優選路徑之一。
“文化為魂,旅游為體”,山西作為傳統歷史文化風貌保存相對完整的省份之一,其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較好,是將新的文旅產業發展思路轉變為具體實踐的“風水寶地”。山西民間歌舞藝術歷久彌新,在文旅產業高歌猛進的過程中應與其進行深度融合,共同發展。當地應當秉承傳承和發揚山西民間文化藝術的雙重理念,讓人們聆聽動人的音樂旋律,在不斷探索中實現繼承、創新與突破,使山西文化品牌形象得到充分彰顯,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大省、文化強省。
參考文獻:
[1]馮雙白.新中國舞蹈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2]成葆德.黃河歌舞藝術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3]魏驪蓉,陰啟峰.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機制研究:以庫爾勒市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6(24):122-123.
[4]金鵬,周娟.信息化對旅游產業增長的貢獻:基于面板數據分位數回歸的分析[J].旅游學刊,2016(4):71-80.
[5]程迪遠.文旅融合理念下山西旅游演藝產品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旅游與攝影,2022(22):63-65.
[6]陳燊.區域視角下晉北民間歌舞的文旅融合價值與路徑[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1(1):131-133.
作者單位:
山西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