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斯亮
摘 要:從地方文化“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的實踐經驗出發,探討此課程的實施原則、目標與價值、教學內容與策略、課程創新、經驗反思,提出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課程應緊扣發掘美育價值、深化德育目標、靈活課程形式、促進學科融合、探討適應新時代與新任務的大學公共課程的實施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大學音樂;“化州跳花棚”;美育課程;地方文化
注:本文系廣東省茂名市202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共建項目“粵西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融入學校美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22GJ14)研究成果。
作為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主要科目之一,大學音樂具有重要的地位。該課程以不同的音樂及舞蹈類型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兼以普適性的藝術實踐引導學生實際參與,在職業教育中起到提升學生藝術修養、豐富學生藝術技能、完善學生人格的重要作用,是高職高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科目。
“化州跳花棚”是廣東化州獨有的傳統民間舞蹈。據專家學者考證,它屬儺舞系列,是中國儺舞的代表之一、粵西儺舞的一種,粵西獨特的民間面具舞蹈“化州跳花棚”相傳在明朝末年已經在化州流傳。當地也稱其為“跳棚”“高棚舞”。化州地方志書對明、清兩代化州人民“跳棚”的情況略有記載:“覲光門外沙洲為棚,城鄉社會擇善歌者,著童子傀衣、傀巾,夤夜持鈴合歌合舞,奏鼓樂,上下壇場緩步。”這種活動俗稱“跳儺”。據考證,“儺”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祭祀儀式,以戴木制面具為特征,先有儺舞后有儺戲。化州的人民群眾“跳棚”時還保留了“儺”的色彩,但已是集面具戲、歌舞、喃唱等于一體了,形成了古樸粗獷、明快輕松、幽默夸張的風格。
針對目前大學公共基礎課程的實施情況,如何改變課程邊緣化現象以提高師生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如何明確課程導向以形成一以貫之的課程實施原則,如何保證教學效果并探索行之有效的課程實踐形式,是這類課程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音樂課程教學,將有助于創設取材于當地文化、貼近學生生活、課程特色突出、實踐形式設計靈活的特色課程。
一、“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的原則
研究者應以音樂相關專業知識教學為整體目標,以傳統文化特色為課程亮點,以藝術實踐為拓展途徑,以“互聯網+”為教學輔助手段,著力創新大學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形式,從而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化州跳花棚”作為民族民間舞蹈板塊的拓展內容,探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學音樂課程教學模式。
大學音樂課程應以美育為主要教學目標、以思政為主導教育思想實施教學。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教學應積極探索將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的路徑,探索行之有效并與各學科專業特點相互融通的特色教育教學。在課程思政過程中結合音樂學科的特點,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創新課程,利用大學環境育人,以開展學科教學實踐、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為導向,聚焦地方非遺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必要之舉,同時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
二、“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的
目標與價值
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化州跳花棚”在融入大學音樂教學中時應秉持發掘美育價值、深化德育目標的原則。
(一)美育價值
第一,以具體知識的獲得為目標,向學生普及“化州跳花棚”的歷史源流、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傳承發展重點等,使學生走近“化州跳花棚”,了解“化州跳花棚”。第二,以“化州跳花棚”為代表,向學生普及民間舞蹈的一般知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民間藝術審美觀念,形成尊重并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理念。第三,通過“化州跳花棚”及其他民族民間舞蹈知識的拓展,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加其文化知識積累,提升人文素養。
(二)德育目標
將“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奮斗精神。帶領學生仔細觀察面具上的精雕細刻,使其體會勞動人民取材自然、為我所用的工匠精神。展現勞動人民適應自然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內涵,帶領學生感受人的力量。
三、“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的
教學內容設計
作為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內涵的民間舞蹈類型之一,“化州跳花棚”兼有音樂、舞蹈、宗教、民俗、美術、體育等藝術與文化形式,因此將“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應體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同時應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體現學科融合的特點。筆者認為,“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應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發現美
將“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中的首要任務就是從民間舞蹈入手,發掘“化州跳花棚”的審美旨趣。通過對這一民間舞蹈藝術特色、審美價值等方面的介紹,強調民間舞蹈的整體共性,引導學生俯瞰民間舞蹈,聚焦“化州跳花棚”,從粵西地理環境、人文風俗等方面出發,深入理解“化州跳花棚”的地域特色及藝術個性。
(二)認識美
從“化州跳花棚”的審美意趣著手,為學生分析“化州跳花棚”核心舞蹈動作——馬步,帶領學生熟悉“化州跳花棚”的音樂核心節奏型,向其介紹“化州跳花棚”特色道具所具有的內涵,讓學生對“化州跳花棚”的認識從視覺感性上升到思維理性,進一步認識美。
(三)實踐美
鑒于“化州跳花棚”舞蹈藝術的特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適當開展藝術實踐課,使學生通過對“化州跳花棚”重要舞段中的核心動作——撇里撇外、跪斗、轉身托腮、垃亂拋果等的學習,掌握“化州跳花棚”的舞蹈特色,進一步體會“化州跳花棚”舞蹈的精神內核。
(四)創造美
以簡單的舞蹈創編形式開展藝術實踐,從撇里撇外、跪斗、轉身托腮、垃亂拋果等基本動作出發,師生協作創編,激發學生的藝術想象力,進一步增進學生對“化州跳花棚”的認識。
四、“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的
教學策略
大學音樂課程的教學對象多樣,且不同學制、不同專業學生的能力參差不齊,加上“化州跳花棚”特色美育課程內容較為新穎,形式兼具理論與舞蹈技能,因此課程教學策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進行設置。
(一)分專業
在實際教學中,大學音樂課程需要兼顧不同學院各個專業的特色,引導學生從自身專業出發,以不同學科、不同角度為切入點,更好地理解“化州跳花棚”。如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從導游專業的角度切入,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介紹粵西地區的地理、歷史、人文背景,在此基礎上理解“化州跳花棚”所展現出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定層次
大學音樂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程,應針對不同學制的學生,在知識拓展、技能掌握、內涵深度等方面制定不同層次的要求。
(三)重實際
課堂教學常說常新,新在課堂實施的可規劃但不可預測。大學音樂課程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根據課堂實際,結合學生能力,在對課堂效果的預判基礎上,根據課堂實施情況隨時調整策略。
(四)“互聯網+”手段的運用
在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互聯網已經深刻地融入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近幾年,如何將互聯網滲透到教學環節當中,做到“停課不停學”,同時保證教學質量,是每個教師都面臨著的問題。“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應對教學環節進行課前、課中、課后的劃分,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教學,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將教學各環節合理、充分地植入課堂四十五分鐘以外,利用互聯網手段,進行課程內容全方位的互滲。
五、“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的創新點
(一)創新教學內容
“化州跳花棚”作為民間民俗文化,本獨立于現行的音樂課程教學,所以對此類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文化的發掘是其融入課程教學的基礎。對于此類內容的發掘,教師應身體力行地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開展調查、體驗、研究、實踐,深入探討其融入學校課程的可行性與實施效用、價值,并進行實踐與調整。
(二)創新授課形式
大學音樂“化州跳花棚”特色課程的開發結合了音樂教學理論研究與音樂舞蹈技能培養兩大方面內容,音樂理論科目及音樂技能科目應互為表里、相輔相成,但由于各種原因,在實際教學當中,兩類內容往往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狀況。大學音樂“化州跳花棚”特色課程的實施創造性地將地方音樂文化研究成果運用到音樂公共課程當中,并結合舞蹈實踐課程,創新了大學音樂公共基礎課的授課形式,實現了理論研究結合專業技能并融入藝術通識類課程。
(三)相互融通的學科配置
長期以來,藝術類公共基礎課程獨立于學生所學專業以外,這樣的隔閡使得學生難以從學理上、認識上正確看待藝術類科目,未能形成開放性的學科思維并形成學科互融整合的能力。大學音樂“化州跳花棚”特色課程將民間舞蹈“化州跳花棚”的藝術特征形態嫁接到各專業知識背景中,使學生看到民間藝術與各學科人文特性之間的相互關系,有益于學生提升對音樂文化及各學科專業的認識,并在課程實踐中啟迪新思路。
六、經驗總結與思考
結合已有的實踐教學經驗,筆者針對大學音樂“化州跳花棚”特色課程的實施產生了以下思考。
(一)教師學科知識整合能力不足
如前所述,專業融合、學科交叉的教學策略對教師的能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教師應該主動學習不同學科的基本知識,建立多學科交叉思維,多進行各學科、各專業間的交流,從而發現音樂教學中音樂以外學科知識的切入點,并引導學生拓展學科思維。
(二)學科融合基礎上課程思政元素的發掘能力有待提升
大學音樂這一公共課程作為高校美育的重要手段,根本目的在于以美明德、立德樹人。在課程設置中,對課程思政元素的發掘應該達到“1+1>2”的效果,做到在課堂中多角度、多元素、多層面地滲透思政教學。
(三)授課對象對課程的理解需要加深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教學成效的體現者,因此在創新性地運用新內容、新形式、新方法的過程中,要持續關注學生的接受能力,虛心接受學生的反饋意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運用互聯網手段,教師得以持續地從作業、問卷、網絡交流等方面得到學生的反饋,但仍有部分學生對“互聯網+”手段的運用、舞蹈實踐和學科的融合等環節表示不解。因此,在提倡學科融合的當下,應廣泛提高學生的相關意識。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要求:“堅持統籌兼顧,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分類設計、穩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要求“堅持中國特色,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學音樂課程以富于特色的內容、靈活的形式、整合性的學科融合方向,對目前大學音樂課程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總結了實際教學實踐當中的經驗,探討民族民間藝術文化與高校公共課程的結合,以期拋磚引玉,參與高校美育探討,共同探索學校美育的有效路徑與方法。
參考文獻:
[1]康保成.從“戲棚官話”到粵白到韻白:關于粵劇歷史與未來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6(1):24-27.
[2]董曉萍.民俗非遺保護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
[3]趙麗娜.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分析:以化州“跳花棚”為例[J].戲劇之家2017(2):163-164.
[4]田青.中國宗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保護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
[5]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前沿話題[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
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