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花
摘 要:以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為研究對象,從詩詞及音樂本身的特點出發,探究詩詞與音樂交匯融合的可能,以及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在當今社會,我們需要創作出富有文化內涵且傳唱度高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以更好地展現詩詞與音樂交融對當代“美育”制度下古典詩詞文化傳承的價值。
關鍵詞:詩詞;音樂;“美育”;文化傳承
注:本文系中國礦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當代‘美育制度下古典詩詞文化的傳承——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內在探析”(202210290232Y)研究成果。
很早就有人提出將音樂與詩詞結合起來并付諸了實踐,但在發展的道路上,音樂的走向是會改變的,大眾對詩詞的看法及認識也會發生變化。舊詞新唱,是當今時代的熱點。如此,我們是否可以迎合大眾審美的走向,將傳統古詩詞與現代音樂相融合,創作出既保留傳統古詩詞的文化特性,又彰顯現代審美的藝術作品,打造出與傳統填詞音樂不同的新流派音樂呢?要想如此,探究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以及音樂學與漢語言文學兩學科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十分必要。另外,還要在擴充中國藝術歌曲素材的同時做到以美育人,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堅定其文化信仰,使其樂于且積極向外訴說中國故事,做好經典文化的傳承工作。
一、論“美育”制度
(一)何為“美育”
“美育”,又被稱為美感教育,藝術教育是它的核心,旨在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人們主要是在學校接受教師傳授的關于正確審美的觀點,從而培養對美的鑒賞力及創造力。音樂文化和古詩詞文化都是能豐富學生知識、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要內容,且二者都對人們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創造美不僅是古典詩詞文化在藝術歌曲中的傳承,更是當今“美育”制度的重要目標。
一個國家的文化可顯示其歷史發展軌跡和綜合實力,“美育”正是我們這么多年發展中所缺少的。以中國歷史為例,早在隋朝,隋文帝就創立了科舉制,這一制度給那些寒門子弟開了一扇步入仕途的窗。如此,儒學發展迅速,一部分人得以脫離體力勞動,靠腦力勞動獲得一定的報酬。由此,六藝中的“御”,即駕馭馬車,就不再是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技能了。與此同時,“禮”“樂”“書”“數”等,也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各自的社會分工。也就是說,在每一項活動分出來的同時,各活動的發展也越來越細化、精進。那么在當今社會極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人們有理由、有精力去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于是“美育”又被推上了歷史舞臺。
(二)“美育”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美育”成了人們所追求的重要的教育模式,這源于人民的覺醒及國家實力的增強。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國家也開始重視人精神層面的發展,要從娃娃抓起,從美抓起,同時人們對美的需求日益強烈,“美育”應運而生。“美育”不僅僅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更是社會主義發展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我國在頒布的多份文件中多次提到“美育”的重要性,如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美育德,以藝育智,“美育”是當今的時代熱詞。音樂作為情感的載體,是“美育”的方法及重要途徑之一。現代社會中音樂的發展是推動“美育”發展的利器。
二、論詩詞與音樂
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體現、最生動的載體。它以獨特的展現形式成為中華兒女的驕傲,朗朗上口的音調等都是吸引我們的特性。用“詩詞”一詞來代表這些作品,并不能完全概括這些作品的文字特點,相比之下,用“詩歌”一詞其實更為貼切。自古以來,詩、樂二者便是一體同源的,詩詞最早的表現形式并不是落在紙面上,而是由人們唱出來。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詩歌被遺忘,或許是因為傳承的方式不被后人喜愛,所以大家不愿去學習一些落后的曲調,而是去追求當下時代的產物。詞與曲的分離導致二者被遺忘的速度加快,形成了經典文化邊緣化的現象。古代文人墨客總愛將“詩詞”與“歌賦”緊密結合,是因為從根本上二者就應融合,“詩詞”代表著內容和意象的表達,“歌賦”是形式和載體,只有二者融合,才能確保形式與內容兼得,從而展現出其中真正蘊含的藝術內涵。
中國傳統音樂相比于其他藝術門類少了份邏輯性,重內容而輕形式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特點,多段體的形式也是中國傳統音樂所常用的,使音樂美感具有傾向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文化、流行藝術等的發展使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不能夠很好地停下來去思考經典的東西中所蘊含的真理。對于這些經典的、傳統的東西,人們或是一瞥而過,或是完成任務般機械地閱讀、背誦。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說過:“作為個體意義上的人,保持獨立思考保持自由,是其他一切的基礎。”經典文化的傳承需要大家去思考,其也需要被大家記住,需要大家沖破生活的牢籠。
詩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其題材、情感以及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的,有表現愛情、勞動、諷刺、贊美的,有輕松愉悅、積極明快、慷慨激昂、愁緒多思的,還有獨唱、對唱、幫腔等形式。不難看出,《詩經》為中國古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發展提供了助力。
提到詩,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唐詩。唐朝秉持著開放包容的治國理念,詩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于是詩風盛行,許多文人志士樂于以詩會友,繼而出現了李白、杜甫等有名的詩人。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且音韻平仄相應、起承轉合、朗朗上口,極富音韻美。其格式也對仗工整,富于形式美。詩用高度凝練的語言抒發出豐富的情感,展現出強烈的抒情性及音樂性,飽含真情。其還富有虛實相生、形象生動等特點,意蘊之美使人沉醉其中。
詞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詞不但繼承了詩的形式,隨著文明的開化,其內容與詩相比也有所延伸,與音樂的關聯性更為密切。詩多是由詩人撰寫,而詞,則有“填詞”的說法,前者先作詩后伴曲,后者則是先有曲再有詞,倚聲填詞。每首詞都有一個詞牌名,此詞牌名即是該詞倚聲填詞的曲。就曲而言,樂府詩所配音樂是“雅樂”和“清樂”,“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由于詞具有顯著的娛樂化特征,其傳唱程度廣于詩,但詞所配音樂是隋唐新起的燕(宴)樂,其中雜糅了“胡樂”的成分,曲調或是樂器都較為雜亂,無法與詩歌的正統相比。
無論正統如何,詩詞與音樂的關系都極為密切,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由于古代中國對曲譜的普及力度不足,一些詩歌的曲譜漸漸消失,生命力較頑強的文字卻保留了下來。另外,詩歌在使用過程中也被人們割裂。例如,人們在編撰一部文獻的時候,通常只會將詩標注出來,而不會援引曲譜,如此,譜的保存渠道也就又減少了。正因如此,經典文化的傳承遇到了困難。
三、現代音樂的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音樂文化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周朝的禮樂制度更是聞名中外。隨著文明的開化,音樂逐漸由為祭祀所用轉變為大眾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前文有提到,中國傳統音樂很多分為曲和詞,且一曲多用的現象十分普遍。缺乏創造性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壁壘之一。
現代音樂在理性化、工業化、技術化、專業化、商業化的土壤中成長。網絡的出現,使得世界連成了一張網。在當下的時代,個性化的呼聲與日俱增,于是音樂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多樣化成為現代音樂的代名詞。
現代音樂是強大且理性的音樂美學體系,作品中的理性思考更加明顯。同時,各民族的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現代音樂美學也體現出了較顯著的民族情懷。由于科技的發展和對藝術刺激的研究不斷深入,現代音樂美學中融入了很多的科技元素。現代音樂美學注重對人多重感官的強烈刺激,講求技法高超,功利化趨勢明顯。最重要的是,現代音樂中還融入了較多的商業元素。在商業因素的影響下,藝術家創作出的作品可能會在資本的打壓下變得不夠純粹。但同時,這樣能促進資源更好地整合,放大音樂的魅力。對比傳統音樂一曲多用、詞曲不匹配等狀況,許多曲式在后來的傳唱中逐漸失傳,而如今許多現代音樂中,詞僅僅依附于曲而存在,無人在意真正的詞意。
四、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
中國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受了歷史的考驗和時代的選擇。藝術歌曲是中國古詩詞傳承的重要形式和推動力,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能將經典文化的復興推向高潮。
隨著《經典詠流傳》一類節目的出現,許多或鮮為人知,或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被改編成現代流行音樂歌曲并實現了廣泛傳播,達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將音樂旋律與朗朗上口的詩詞韻律相結合,有助于深化大眾對詩詞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另一檔經典文化傳承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不同的是,《經典詠流傳》的受眾更為廣泛,《經典詠流傳》的受眾大多是一些對中國詩詞極為熱愛、對詩文積累眾多的文學愛好者及專業學習者。《經典詠流傳》抓住了經典文化傳承的熱潮,將大家喜聞樂見的音樂與詩詞進行融合,吸引了大眾的目光,激發了大家對經典文化的熱情。緊接著,“思樂閣”平臺的推出又是對經典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完善與補充,作曲家創作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層出不窮且引人入勝,不僅給聲樂演唱者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資源,也在無形中推動了經典文化的復興。例如:《敕勒歌》等動人心弦的歌曲頻頻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這首歌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北國草原一望無際、蒼蒼茫茫、壯麗富饒的美麗畫卷,勾人的旋律將大家帶入蒼茫的原野中,使人向往。《青玉案·元夕》本是辛棄疾的詞,寄托著他的思想,將其編成樂曲更能使人感受到詞中超凡脫俗的女子形象。
音樂的通感,是其他任何傳播方式都無法比擬的,不同于傳統古詩詞的輸出模式,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輸出運用到了聽感。聽感的加深,引發大腦對于場景、意象的思考,從而使人產生美的感受。然而,在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中,常常會出現旋律與詩歌并不契合的情況,要想在創作中使二者相協調,就需要真正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加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將詩詞與音樂進行融合時,需要將時代背景及詩詞內涵等內容進行融合,用更加適合的和聲曲式進行編曲創作,從而真正創作出人們樂于接受、富有意境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當前,眾多出彩新編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還未真正達到受眾面廣泛的效果,這些歌曲大都難度較大,更適合專業的學習者進行技術上的提升。而對于普通的音樂愛好者來說,這些歌曲的難度太大,傳唱的范圍也就不夠廣。如今,在經典文化邊緣化的背景下,人們迫切需要的是適合大眾的、更貼近大家的、方便傳唱的藝術作品。
詩與樂本就不可分割,二者的水乳交融是當代社會的不懈追求。詩樂交融是歷史的選擇,是藝術發展的成果。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內涵,極具中國傳統音樂美學色彩。在現代社會,社會生產力發展迅速,詩詞和曲譜的普及力度不再是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發展的阻力。詩詞與音樂的結合不僅僅是對一方有利的,二者碰撞、融合所發揮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如若能引起大家對詩詞及音樂的熱愛,那么經典文化即詩詞的傳承將更加順風順水。與此同時,音樂樂譜的普及也將日趨廣泛。從“美育”出發,從大眾出發,音樂及詩詞的發展不可限量,六藝將不再只是古代人的專利,也可以是現代人全面發展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蘇玲芬.獨具東方韻味的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評《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賞析與演唱》[J].中國教育學刊,2021(2):138.
[2]井鵬.淺論現代音樂美學特點[J].黃河之聲,2018(2):65.
[3]王宇瓊.以《經典詠流傳》為例淺談詩詞與音樂的融合[J].黃河之聲,2022(11):178-181.
[4]陳何延.論中國古詩詞在音樂學習與表演中的傳承[J].秦智,2022(2):87-89.
[5]李松.中華傳統音樂發展的基本生態條件與現代音樂教育體系建設[J].中國音樂,2021(2):5-12.
[6]廖勁斌.現代音樂美學對鋼琴演奏的啟示[J].北方音樂,2020(22):219-220,256.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