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辰
摘 要: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具有傳輸速率快、時延低、容量大等特點。隨著5G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圖書館行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有效利用5G技術開展智慧圖書館建設成為圖書館人新的歷史使命。文章簡要介紹了5G技術和智慧圖書館的概念,列舉了我國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現狀,分析和論述了5G技術在智慧圖書館的應用前景,以期圖書館能夠充分挖掘新技術與自身業務工作的結合點,優化資源配置,利用5G技術推動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5G技術;智慧圖書館;AI技術;VR/AR技術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3)02-0117-02
1 5G技術簡介
5G代指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是目前最新投入應用的寬帶移動通信技術,其用戶體驗速率達1Gbps,時延低至1ms,用戶連接能力達100萬連接/平方千米。2019年,5G技術被正式商業化應用,目前已逐漸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行業領域,成為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1]。與3G、4G技術相比,5G技術具有傳輸速率更快、時延更低、容量更大等特點,能夠極大地提升社會生產力。
2 智慧圖書館簡介
經過不斷發展,我國圖書館已基本完成從傳統圖書館到數字圖書館的蛻變,隨著新興技術的逐漸成熟,智慧圖書館建設成為圖書館界熱議的話題之一。方便舒適地享受生活一直是人類努力發展科技的動力,IBM公司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曾引起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而5G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則能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圖書館界的學者們根據智慧城市理念提出了智慧圖書館的概念,即把智能技術運用到圖書館建設中而形成的一種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與自動化數字圖書館有機結合的創新圖書館發展形式[2]。
3 我國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現狀
3.1 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取得的進步
我國學界早在2004年就開始研究智慧圖書館,但相關研究進展緩慢,直至2017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相關研究及實踐進程才得以快速推進。在早期實踐過程中,圖書館利用RFID技術輔助館員完成圖書借閱、圖書上架等常規業務,邁出了通往自助化道路的第一步,在提高圖書流通率的同時,節約了人工和時間成本,為館員和讀者提供了便利。隨后,圖書館引進了傳感器技術,開展了更加便捷的個性化服務[3]。2008年,國家圖書館推出的掌上國圖App,能夠為用戶提供檢索查詢、條碼識別、手機閱讀等智慧化、個性化服務。2018年1月,上海圖書館引進裝有攝像頭的機器人“圖小靈”,將其安置在辦證處,當有讀者靠近時,其能自動響應,為讀者提示操作流程、館藏分布等信息。2018年4月,清華大學研制出智能小車,以人工智能算法首次實現了圖書館日常業務與自動駕駛技術的結合,能夠出色完成圖書館的日常工作任務,提高圖書館工作的智能化水平。2019年,國家圖書館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約,致力于利用5G技術建設智慧圖書館。2020年8月,國家圖書館與華為等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打造5G閱讀中心,利用新型技術手段為讀者提供全景式、智慧化的閱讀體驗。
3.2 智慧圖書館建設存在的部分問題
雖然我國圖書館在智慧化探索道路上已初具規模,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不同地區的不同圖書館之間由于區域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一致,存在發展建設不均衡的問題,部分地區的圖書館對數字信息化建設不夠重視;部分圖書館雖然重視新設備和新技術的引進,但忽略了館員培訓的重要性,培訓效果較差,導致館員難以勝任智慧化服務工作。
4 5G技術在智慧圖書館的應用前景
4.1 結合VR/AR技術提供沉浸式閱讀新體驗
近年來,VR/AR技術逐漸成熟,能夠為用戶提供可明顯感知的臨場感和沉浸感,已被智慧家居、教育娛樂等領域廣泛應用。2008年,國家圖書館引進虛擬現實系統,標志著VR技術正式被應用于我國圖書館領域,讀者可在國家圖書館的VR體驗區通過佩戴特定設備,了解國家圖書館新館的建筑和業務布局及實時觀看閱讀講座、展覽、演講、報告、讀書會、新書推介等活動實況。但是,由于VR/AR設備對網絡傳輸速度的要求較高,4G網絡難以滿足信號實時傳輸要求,導致讀者體驗不理想。5G技術的eMBB(增強移動寬帶)特性有助于圖書館解決上述問題,在進一步提升顯示畫質的同時,使VR/AR設備發揮最佳效果,能夠為讀者提供真實的沉浸式體驗。依托5G網絡的速率優勢,讀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智慧圖書館服務,如:讀者僅需佩戴VR眼鏡,并連接5G網絡,即可登錄國家典籍博物館網站,在“虛擬展廳”頁面觀看“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和“從《詩經》到《紅樓夢》——那些年我們讀過的經典”等超高清視頻內容,享受身臨其境的閱讀新體驗。
4.2 結合AI技術開展智慧圖書館服務
AI技術即人工智能技術,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人工智能發展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地位[4]。
4.2.1 個性化、精準化服務。5G時代,圖書館有能力開展個性化、深層次的讀者服務工作,5G技術與AI技術的結合能夠解放人力,進一步減少館員的工作量,解決人工數據分析的單一性問題,為讀者提供全面的關聯性交叉學科信息。智慧圖書館可利用人臉識別設備識別讀者的個人信息,通過對其借閱數據的分析,為其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盡可能減少讀者查找館藏資源的時間,提高閱讀效率。
4.2.2 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目前,圖書館線上與線下服務的融合程度仍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因此,智慧圖書館可利用AI識別技術檢測讀者的需求信息,利用5G網絡快速傳輸服務請求信息,及時為讀者提供精準服務,提高線上與線下服務的融合程度,實現圖書館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
4.2.3 智慧館區。圖書館可在館內安裝部署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強度傳感器等環境信息采集設備,利用5G技術與AI技術快速傳輸、分析館內環境數據,及時調整溫度、光照等環境參數,在方便讀者閱讀的同時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另外,圖書館可利用視頻監控、智慧化管理操作、AI人臉識別、體溫監測等技術,準確、快速地獲取監控數據,有效防范安全隱患,保障館內人員安全。
4.3 實現智慧圖書館的全區域互聯互通
5G時代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智慧圖書館可利用5G技術把大部分的館藏數字資源加入虛擬網絡,在保障資源版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與其他圖書館共同搭建超云集成平臺,實現館藏資源的共建共享,推動圖書館的智慧化發展。
5 結語
近年來,5G、VR/AR、AI等新興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圖書館雖然積極嘗試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以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但其以人為本、傳播文化知識的核心理念從未改變。隨著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5G技術勢必能夠在圖書館的智慧化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因此,在5G時代,圖書館應積極探索新的技術融合應用方式,號召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共同開拓5G技術在智慧圖書館的應用前景,不斷豐富圖書館的內涵,推動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EB/OL].[2022-12-17].https://baike.baidu.com/item/5G/29780.
[2]智慧圖書館[EB/OL].[2022-12-17].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9%BA%E6%85%A7%E5%9B%BE%E4%B9%A6%E9%A6%86/18547685?fr=aladdin.
[3] 李瑞輝.5G時代下智慧圖書館建設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17):92-94.
[4] 楊燦明.高校智慧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13.
(編校:馮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