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宇
關鍵詞 青年恩格斯 英國工業革命 經驗主義 理論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3)02-0039-08
青年恩格斯1842年底至1844年8月之間旅居英國的人生經歷,不僅深化了其英國工業革命史研究的理論進程,更使其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做了進一步解答,成為恩格斯唯物主義世界觀急遽形成、共產主義政治立場逐步明確的關鍵時期。正如孫伯!教授指出:“恩格斯就逐漸地擺脫費爾巴哈的影響而向歷史唯物主義轉變,這一進程是和他對英國工業發展歷史和社會狀況的進一步研究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雹偾嗄甓鞲袼梗保故兰o的英國工業革命史研究成果激起了20世紀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以經驗主義或理論主義為路徑的“重讀”,實際上著眼現代主義批判從政治立場、思想內核、歷史方法、目的訴求等方面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重建”,其“從下往上看”的史學考察理念呼應了近現代史學理論沿革中的社會史轉向,形成了綜合“工業史—社會史”的總體史視野。文章從恩格斯1842—1845年間研究英國工業革命史的文本群出發,闡釋其由工業革命史透視英國社會史進而窺見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理論建構進程,在回應英國新馬克思主義“重讀”中,審視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另一條道路”的獨特路徑。
一、“重讀”之徑: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經驗主義與理論主義之爭
經驗主義和理論主義原本是近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史上圍繞歷史經驗(分析歷史哲學)和歷史理性(思辨歷史哲學)論辯的一對學術思潮。受此影響,加之從第二國際至蘇聯“正統馬克思主義”教條式束縛中思想解放的理論需要,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內部也分為經驗主義和理論主義兩種路徑殊異的歷史觀。大體說來,經驗主義旨在從特定時空的歷史主客體出發建構人與歷史的內在關聯,強調歷史的流變性和條件性,使得歷史解釋“人本化”和“特定化”,以愛德華·湯普森(EdwardThompson)、埃里克·霍布斯鮑姆(EricHobsbawm)等學者為代表。理論主義則生成于強調歷史存在客觀性和普遍性的科學論,提煉存在于歷史當中的一般模式和普遍規律,使得歷史解釋“科學化”和“結構化”,以佩里·安德森(PerryAnderson)等為代表。總的來說,這兩派基于不同理路“重讀”恩格斯對于英國工業革命的觸發因素、推動力量、輻射影響等研究成果,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歷史闡釋路徑,但二者都把矛盾指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嘗試建構未來美好的社會主義理想世界,從而開啟了英國新馬克思主義的經典“重讀”史。
1.“重讀”英國工業革命以何種思維:抽象還是具體?
以何種思維方式“重讀”英國工業革命史是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首先思考之題。概覽《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英國狀況》三篇論文、《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等文本不難發現,青年恩格斯對于英國工業革命史的研究最初是以經驗性樣態呈現,即考察曼徹斯特、倫敦等典型工業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階級等狀況,這種描述性的工業革命史是一種具體的感性歷史。對此,以路易·阿爾都塞(LouisAlthusser)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指責恩格斯混淆了具體與抽象之間的界限,稱其地方性經驗實質上是一種“意識形態”敘事。① 安德森受到阿爾都塞結構主義的影響指出,恩格斯的研究是對英國工業革命史的一種整體性解讀。他談及:“理論就是歷史,具有它過去未曾有過的嚴密性;歷史同樣也是理論,在描述所有歷史事變時,都以一種它過去極力回避的理論方法?!雹谂c此相反,以湯普森等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者批判結構主義者脫離英國特殊國情論釋英國工業革命史的行為,提倡從具體歷史情境出發,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中闡述歷史事實。可見,經驗主義者反對把青年恩格斯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研究(具體)套用,拒絕用結構化理論裁剪歷史事實,強調運用歷史主義方法揭示工業革命生成與發展過程;理論主義者則與之相反,主張運用概念、范疇等(抽象)工具建立工業革命史的理論秩序。
2.“重讀”英國工業革命的觸發因素:文化還是經濟?
對于英國工業革命觸發因素的思考旨在從發生學視角厘定工業革命的性質規定。湯普森恪守恩格斯對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研究傳統,其《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一書建立在大量檔案鋪陳基礎之上,認為工人階級的形成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是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事實,源于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關系和文化方式的變化”。③ 為了恢復工人階級在歷史學中的主體地位,湯普森設計了“社會存在—經驗—社會意識”理解英國工業革命史的新模式,著重剖析了工人階級形成過程中的文化因素,提出“階級是一種文化的和社會的形成,不能孤立地、抽象地而必須按照與其他階級的關系來給它下定義”,④在共同經歷和體驗中形成“階級意識”是階級形成的關鍵。霍布斯鮑姆也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審視工業革命的發生緣由,試圖將歷史進步內嵌于文化進步之中,認為歷史歷經“前工業社會—工業化社會—工業社會”三個階段的文化變遷,貫穿其中的階級意識、宗教、娛樂形式等作為一個文化整體辯證向前發展。受到阿爾都塞“結構總體”和“多元決定”影響,安德森堅持經濟基礎對于上層建筑的首要地位,同時強調經濟基礎決定性并非把理論降格為一種庸俗經濟決定論,而是還原了上層建筑的多元性存在方式,文化、政治、法律和意識形態等都享有充分自主權。換言之,對于任何一種社會結構而言,它都是一種多元要素的排列組合,除了經濟要素的決定作用之外,還存在各種上層建筑的合力主導作用,這些要素并非只是經濟要素的附屬物,而且是社會結構中本質的和決定性要素。① 可見,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情境在人本性和結構性解讀框架下獲得了文化和經濟語境的再現,有別于非理智的虛假構造。
3.“重讀”英國工業革命的推動力量:主體還是客體?
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同樣對英國工業革命發展動力做出考量。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親身考察了曼徹斯特等工業城市工人階級的身體狀況、生活水平、日常休閑、道德智力、工作情況等方面,對湯普森溯源工人階級形成史具有啟示意義。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不僅繼承了恩格斯的相關階級理論和實證方法,而且補充了經典歷史唯物主義沒有格外關注的方面,即對工人階級的文化狀況和階級意識做了真切考察。湯普森增添工人階級的微觀心理作用機制,凸顯階級意識的個體選擇,注重心理對于階級身份的認同等,以此探查影響工業革命的主體因素?;舨妓辊U姆則注重勞工與工業化社會發展形勢的相互聯系,認為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令其面目全非”,②工人階級也通過搗毀機器進行有意識反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業化趨勢。安德森對經驗主義者的主體動力觀點極為不滿,認為湯普森的書中有太多歷史細節,過于強調主觀因素而忽略客觀因素,應該以結構主義的方法從整體上分析歷史發展的內在機制,要透過階級斗爭探尋背后的生產關系結構,把握歷史發展的內在脈絡。安德森寫道:“正是(而且必須是)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提供了社會形式統一的基礎,在其內部階級地位得到了客觀的分配,同時也分配了每個階級內部的代理人。其結果就是典型的階級斗爭的客觀進程?!雹酃赝枺ǎ龋幔颍簦鳎澹欤欤┮仓赋?,“湯普森傾向運用想象和一些證據表達什么有可能發生過,然后把猜想的事實等于事實本身”。④ 理論與方法植根于現實的問題情境中,一定程度上是對社會發展狀況的反映。工業革命推動力闡釋上的分歧是西方技術理性和人文主義兩種文化精神的沖突結果,爭議焦點在于如何理解生產方式的動力作用。科學技術的空前發展使得人類征服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得到極大提高,但并不意味著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以技術理性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實際上構成了異化于人的觀念力量。
4.“重讀”英國工業革命的輻射影響:民族還是國際?
受到英國經驗主義理論基質的影響,湯普森對恩格斯的工人階級調查表現出極為濃厚的研究興趣。他在考察英國工人階級形成史過程中,認為英國向來具有激進主義的革命傳統,英國工人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形成了自身獨立的階級意識,最終促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的誕生。安德森卻認為,工人階級只有跨越國界普遍團結起來,通過理論武裝擺脫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進而建立自身的階級意識,才能在全球真正建立穩固的政治秩序,最終奪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湯普森指責安德森等人忽視了英國的優秀民族傳統,對引入其他國家的革命經驗和理論來指導英國工人運動的行動極為不滿。在《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湯普森對英國工人階級的思想、文化、習俗和業余生活進行了具體深入的考察,這是與讀者對話的重要方式。此外,受到英國經驗主義影響,霍布斯鮑姆在史學研究中堅持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保有鮮明的民族主義傾向??梢?,以湯普森為代表的“從下往上看”的研究理念和批判視角與恩格斯從“實際出發”進行調查研究具有異曲同工之處,以安德森為代表的理論主義又與恩格斯的國際主義傾向相契合,是對英國工業革命史影響史的深入審思。
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以經驗主義和理論主義“重解”恩格斯英國工業革命史研究的背后,實質潛隱著二者在歷史觀層面的分歧,涉及歷史唯物主義學科屬性設定上的哲學與科學之爭。以湯普森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學派在學術中表現出明顯的重事實輕理論、重偶然輕必然、重特殊輕普遍的歷史主義方法和思維特征,而以安德森為代表的理論主義學派表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和國際主義思維方式。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者的“重讀”路徑是對教條式、機械式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批判和理論超越,試圖結合時代催生的諸如生態、政治、階級等新問題對馬克思主義做出新理解,這是以現實呼喚學術,以學術求解現實的方式。青年恩格斯在英國的實踐經歷為其深入研讀英國工業史的起源與發展歷程提供了思想積淀,同樣也是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探查,有必要在整體上對恩格斯英國工業革命史的理論進行梳理,澄清英國新馬克思主義的相關闡釋論調與價值指向。
二、澄清“重讀”:青年恩格斯對英國工業革命史研究的整體性闡釋
青年恩格斯對于英國工業革命史的研究是將研究對象放置在一個大的時空背景之下,“幾乎用高度濃縮的方式(英國工業革命史)闡明了一種全新的歷史觀察視角”。① 恩格斯經由英國工業革命史研究拓展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思考,通過闡釋歷史視域、歷史動力、歷史主體、歷史價值等歷史哲學問題,構筑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早期思想樣態。因此,青年恩格斯文本中并不存在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所認為的經驗主義或理論主義二分路徑,而是容納了經驗歷史和理論歷史為歷史總體的英國工業革命史樣態,這有助于澄清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證科學”迷戀,凸顯歷史唯物主義直面現實生活世界的價值取向。
1.在經驗比較中界定工業革命的內在屬性據而透視歷史的實踐性質
一般來說,“工業革命”(industriellen revolution)一詞首先是由恩格斯以德文提出并使用的,②用于形容資本主義大工業的起始階段,并賦予其世界史上一個轉折性事件意義。青年恩格斯立足歷史發生學視角,從區位優勢和歷史傳統兩個方面比較探析了工業革命率先爆發于英國的原因:英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煤鐵礦藏、肥沃牧場”③等自然資源條件,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更為重視與實踐的結合,蒸汽機、珍妮紡紗機、翼錠紡紗機等一系列發明成就“使社會的運動活躍起來”。④ 在此基礎之上,受到國內深厚的懷疑論傳統和商業精神的影響,出于擴大個人利益的生活需要,各資本家開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普遍商品貿易往來,由此掀起了工業革命的帷幕。這種對于物質利益的重視顯然不同于重視原則的德國和重視政治斗爭的法國。此外,恩格斯在研究英國工業革命史過程中保有宏闊的時空視野,把英國工業革命史研究放置在世界革命史之中,將英國工業革命史與法國政治革命史和德國哲學革命史做橫向對比,又一次凸顯了英國工業革命是“一場更廣泛的革命,即社會革命”,⑤是一場具有歷史轉折性意義的世界革命。這三場革命之間并非相互對立,而是內在關聯和相輔相成。政治革命、哲學革命和工業革命都受到社會經濟關系的制約,工業革命的社會革命屬性使得英國工業革命不同于政治革命和哲學革命,不再相信宗教和國家是人類普遍利益的代表,“財產、物升格為世界的統治者”。⑥可見,恩格斯正是在與法國、德國革命經驗對比中,凸顯工業革命之于英國的社會變革意義。值得注意的是,霍布斯鮑姆將引起整個世界變革的法國政治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稱為“雙元革命”(dualrevolution),“工業革命無論如何都可能是自農業和城市發明以來,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⑦與恩格斯相關論述遙相呼應。恩格斯強調社會革命的決定性意義并沒有否定哲學革命和政治革命的作用,這三場革命共同服務于共產主義事業,強調了工業革命在工業實踐中展開并引發變革的根本屬性。
2.在社會描述中梳理工業革命的展開歷程據而透視歷史的客觀動力
秉持歷史主義視野貫通歷史脈絡是唯物辯證法的內在要求。青年恩格斯對于英國工業革命史的研究,是在工業革命和人與社會之間相互作用關系中的綜合性思考。恩格斯縱向梳理了英國國內1763年蒸汽機、1763年陶器制造業、1764年珍妮紡紗機、1768年翼錠紡紗機、1776年走錠精紡機、1787年機械織機的技術發明史,展現機器發明、發展和運用于英國生產實踐的過程,勾連了科學技術史與工業革命史之間的內在關系。機器發明首先引起英國棉紡織業的興起,并很快地傳到毛紡織業、麻紡織業、絲紡織業,這四個紡織工業部門“全面發生了革命”??梢?,工業革命意味著生產方式的變革,意味著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意味著機器生產優越性增強,意味著社會文明程度的與日增進。正如恩格斯所言:“英國工業的這一次革命化是現代英國各種關系的基礎,是整個社會的運動的動力。”①自然科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工業革命史不僅引起生產方式的巨大改變,而且引起階級關系的重大變化。工業生產力使英國原有三個土地占有者“貴族大地主、非貴族大地主(鄉紳)和自耕農”轉換為“土地貴族、金錢貴族和工人民主派”,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局面,資社雙方的階級矛盾和斗爭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這便使工業革命史經由科學技術史中介至階級關系史描述之中。可見,恩格斯已經開始從物質生產領域剖析市民社會,英國工業革命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和動力,這在無意識中已經觸及了物質生產作為社會歷史基礎的重要觀點。正如英國學者里格比(S.H.Rigby)所言:“生產力決定論能夠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出現,長期發揮影響,但它首次被提出是在恩格斯,而不是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雹谇嗄甓鞲袼乖诿枋鲇I社會基礎上架構“工業革命史—科學技術史—階級分析史”的關聯,推進了社會有機體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范式。
3.在實證方法中概覽工業革命的觸發因素據而透視
歷史的主體力量歷史經驗的形成不僅依靠描述、分析、比較等文獻研究,而且依靠面向日常生活展開田野調查的實證進路。恩格斯撰寫《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建立在“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基礎之上,通過21個月在曼徹斯特等地的實地調查、親身觀察、史料搜集,建立了涵蓋報紙、期刊、官方報告、非官方報告(信件、辯論材料、口述史料)等文獻資料庫,“使我確信所引用的證據真實無誤”。③恩格斯以英國社會為典型個案,從“完整的并為官方的調查所證實的必要材料”④ 再現的歷史事實出發,在史論結合中建構科學理論。正如恩格斯所言:“自然界和歷史的每一科學領域中,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雹莨I革命造成的社會后果是恩格斯調查取樣的重中之重,通過走訪、觀摩、了解英國工人階級的工作環境、休閑方式、住宅條件、飲食生活、政治觀念、道德水平、教育水平等,深刻揭示了工人階級在城市中的苦難遭遇與資產階級的奢靡浪費局面,看到了資本主義工業城市空間對于工人階級的主體塑造功能,使其擔負著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人類解放的歷史使命。正如恩格斯所言:“工人們開始感到自己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階級;他們已經意識到,雖然他們分散時是軟弱的,但聯合在一起就是一種力量?!雹?當然,恩格斯的實證性研究并不等同于傳統的經驗哲學,也不意味著純粹的經驗主義,而是把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作為調查研究的出發點,將獲取的感性材料和經驗事實進一步提升為一般指導結果,發現了作為社會歷史變革主體的無產階級,極大地凸顯了歷史主體的能動創造性。
4.在人民理路中揭示工業革命的未來旨歸據而透視歷史的價值導向
在文獻分析和實證考察中形成的歷史經驗蘊含事實之上的價值判斷。青年恩格斯在從事英國工業革命史研究過程中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為誰研究、為誰寫作的問題,這也即歷史研究的價值導向?!拔以噲D向我的德國同胞真實地描述你們的狀況、你們的苦難和斗爭、你們的希望和前景?!雹摺队と穗A級狀況》以英國工人階級史概覽英國工業革命史,顯然是對《英國狀況》涉及內容的拓展和深化,同時顯示出恩格斯對工人階級主體地位的強調。如果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是通過資本批判即歷時性維度走向科學社會主義的,那么恩格斯共產主義思想則是通過分析社會空間中的分配和占有關系來闡發共產主義思想的,也就是從不平等的社會經驗空間中探尋實現共產主義的路線。工業革命創造的美好生活只能在由實踐走向現實社會生活的過程中獲取真實內容,并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中不斷解決現實問題進而完善。結合無產階級運動在英國達到高潮的發展理路,英國工業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日益彰顯,這也使得調動和引領無產階級成為可能。工人階級的斗爭精神在實踐中轉化為推進民族發展的力量,工人階級的解放事業與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是內在耦合的。恩格斯在晚年根據資本主義新變化和歐洲革命運動的最新經驗,號召“爭取普選權、爭取民主,是戰斗的無產階級的首要任務之一”,①確認工人主體權利闡明鏟除資本主義制度的可能性。這也從根本上提出實現共產主義事業在于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樣一來,青年恩格斯對英國工業革命史的經驗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形成的工業革命史整體,意味著恩格斯完成“兩個轉變”通向唯物史觀的前夜。恩格斯開始從社會歷史內部,即從生產方式建構的經濟事實出發解釋歷史存在和發展過程,認為以生產力革命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客觀動力,社會意識受到社會存在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存在起著反作用。“這種分析構成了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發展的基礎……正是由于恩格斯的英國聯系,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從一開始就處在英國和法國思想的影響之下?!雹诙鞲袼箯墓I革命史到人類社會發展史的整體視野,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反思“重讀”:英國工業革命史研究與青年恩格斯“另一條道路”
文本邏輯背后深藏的是青年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轉變的理論邏輯,貫穿著對英國社會狀況的深刻洞察,開啟了在分析社會矛盾中批判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闡釋視角。恩格斯對英國工業革命史的經驗分析和哲學提煉批判繼承了黑格爾的思辨歷史哲學,超越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歷史觀,轉換為通向唯物史觀“另一條道路”的工業革命史線索。青年恩格斯重視資本批判、訴諸生產方式、運用階級分析、緊扣社會革命研究英國工業革命史的方式,建構了立足“生產革命—社會革命”解析工業革命史的新范式,形成了走向唯物史觀的“工業革命”道路。這些議題在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中也有所涉及并被“重讀”,在思想對比中凸顯青年恩格斯工業革命史研究的革命性所在,有助于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深蘊。
1.重視資本批判的工業革命史研究為“另一條道路”提供了經濟基石
承認經濟因素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是唯物史觀的核心之義。青年恩格斯首先詳細考察了英國工業革命影響下資本主義城市中的社會經濟關系,揭示了“窮人”與“富人”整體上受到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的雙重壓迫背后隱藏的私有制基礎。隨后,他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下簡稱《大綱》)中,以對國民經濟學“商業”“價值”“地租”“資本”“競爭”“壟斷”等范疇的批判史為依托,揭示私有制是造成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矛盾、對立和分裂的根源,這也為馬克思寫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提供思路引導。此外,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提出工業力量在私有制條件下只屬于少數資本家而非全人類,為馬克思緊握無產階級本質,提供了符合實際的分析材料。馬克思認為該書“清新、熱情和富于大膽的預料,沒有學術上和科學上的疑慮!”③在后來寫作《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大量引證恩格斯有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調查材料,把資本批判引向歷史深處。恩格斯晚年回顧這段經歷時談道:“我在曼徹斯特時異常清晰地觀察到,迄今為止在歷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極小作用的經濟事實,至少在現代世界中是一個決定性的歷史力量;這些經濟事實形成了產生現代階級對立的基礎。”④ 這側面顯示出馬克思恩格斯對待自身思想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的品格,堅守對經濟事實的歷史唯物主義闡釋。與其相似,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生成語境也是基于工業革命影響下的社會現實批判,其批判特殊性在于批判現代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批判,旨在批判現代人道主義的虛偽性。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恩格斯重視資本批判的英國工業革命史研究并沒有忽視意識形態批判維度,他看到英國工人階級精神文化空間在資本邏輯下的扭曲狀態,把提升文明視為社會變革的重要維度。
2.訴諸生產方式的工業革命史研究為“另一條道路”提供了核心內容
物質生產是唯物史觀視閾中社會實踐最為典型的形式,也是唯物史觀生成的理論構架?!岸鞲袼股羁汤斫猬F實,對發展觀念有不可動搖的信仰,相信社會改造的可能性與必要性。”①青年恩格斯由工業現實出發回溯英國工業革命史,把對工業革命史的研究放置在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過程之中,反觀當時英國的政治史、環境史、科技史、思想史、政黨史、身體史等,開啟了工業革命史與人的社會關系史研究的理論框架,這種思路上的打開與彰顯是其研究思路不斷延展的表現,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框架解讀人類社會歷史的視角。不同于馬克思主要從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傾向于哲學角度解碼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奧秘,恩格斯更多地側重于從自然科學史切入工業生產。他對技術進步、機器生產、現代大工業的考察并非局限于經濟考察,而是從社會歷史角度探討推動社會形成與發展的根本動因??梢?,恩格斯的這條道路立足“英國經驗現實”,由現實追溯“英國工業革命史”到分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到研判“英國未來社會發展趨勢”,核心問題是對歷史動力問題的深入探討,通過“經驗—利益—階級關系”的思想脈絡,與馬克思一樣發現了生產方式的動力作用。同時,這條道路的發現過程內在遵循著“具體—抽象—具體”分析方法,是在理論與方法論層面的雙重變奏。反觀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歷史主義(具體)和結構主義(抽象)二分路徑:歷史主義和結構主義并非對立,二者應該是互為條件、相互滲透的史論結合過程,從側面提出了理論應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中保持開放性要求。青年恩格斯經過工業革命史研究走向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兩重超越———對英國唯經驗主義的超越,對傳統實證科學的超越———是關照整個工業社會現實的“歷史科學”,實現了對既有歷史哲學的超越,更成為通向唯物史觀的“另一條道路”。
3.運用階級分析的工業革命史研究為“另一條道路”提供了工具支撐
科學把握階級結構是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階級分析根植于社會歷史過程的內在矛盾運動。恩格斯早在1842年11月《國內危機》中就從赤貧者角度初步提出“無產者階級”概念,隨后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又從與“資本家”對立角度提出“工人”概念,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提出工業革命產生“無產階級”概念,最后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從所有制角度正式提出“工人(working men)和無產者,把工人階級、沒有財產的階級和無產階級當做同義語來使用?!雹诳梢?,青年恩格斯“無產階級”范疇史內嵌于工業革命史的考察之中,強調工業革命對于無產階級形成與發展的影響,無產階級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民族性存在,而是處于市民社會之中與資產階級的對立存在,肩負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使命,更是與全人類利益相一致的存在。英國新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歸根結底就是將馬克思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結構理論和以階級斗爭為核心的歷史發展理論融合起來,從普通勞動大眾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歷史(“自下而上”的歷史觀),把階級斗爭作為觀察和分析英國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的主要角度,證明了英國社會歷史是由英國工人階級自覺能動地創造的結果。然而,湯普森強調工人階級主體意識的能動性,“強調非經濟方面在階級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強調階級在客觀因素的作用下被形成時又主觀地形成自己的過程”,③沒有看到階級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從歷史性狀態轉變為相對穩定狀態,存在一定程度的視域遮蔽。歷史進程是處于一定社會結構的階級主體通過實踐推動的,這些主體的實踐改變著社會結構的內在基本要素構成,社會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階級主體的主觀意識。所以,主體性與階級性并不相悖,社會是現實的人的社會,為主體的進步與發展服務,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構成無產階級實踐的終極指向。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呈現出來的歷史現象具有經驗性,經驗性上升為規律的普遍性,也要經過“具體—抽象—具體”的演進歷程,實現由現象到規律的跨越。只有深入審視歷史與現實,把握歷史演進的一般規律,才能不斷增強社會發展的主體能動性,在打破舊社會結構中建立新社會結構,構筑起服務于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生長空間,這也是從中得出的重要結論。
4.緊扣社會革命的工業革命史研究為“另一條道路”提供了解放前景
變革不合理的現實是唯物史觀中的根本性問題,關涉科學社會主義的前景目標和未來導向。恩格斯沒有直接留下像馬克思《資本論》那樣系統解剖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著作,而是始終圍繞工人運動中出現的政治問題闡明科學立場,圍繞現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中的社會矛盾分析社會革命的根源,其工作的科學社會主義意義不能被低估。立足市民社會變革的角度探析恩格斯的英國工業革命理論,他堅持以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觀點探討工業社會的主體性問題,闡明無產階級起源及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歷史使命,實現了由自發斗爭向自覺斗爭的歷史性轉變。這樣才能真正祛除資本外在衡量標準的局限,將人的解放邏輯嵌入工業社會歷史空間之中,從而展示出工業社會的文明圖景及其空間變革的現實路徑。我們探尋到內在于人的自由獨立的無需中介的理解城市的主體邏輯,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是具有積極性和革命性的,即要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青年恩格斯緊扣社會革命的變革意義,從無產階級的工業實踐出發理解歷史,這種建立在現代工業基礎之上的歷史是現實的歷史,超越了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側重經驗或理論片面理解歷史的局限性。恩格斯把工業實踐內嵌到歷史之中,從根本上揭示了工業社會的歷史性,經過一個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辯證發展過程,內嵌在這一過程之中的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史與解放史。這一觀點深刻影響到后來科學社會主義實踐,霍布斯鮑姆曾經談道:“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顯然主要是根據恩格斯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經驗,粗略地提出了他們對無產階級發展的一般看法:無產階級的發展是這樣一種進步過程?!雹俣鞲袼乖谖C四伏的英國號召工人階級拿起武器,與資本家進行斗爭,解放工人和改變舊資產階級世界的科學社會主義實踐十分必要,在無產階級革命中克服經濟危機、政治危機、文化危機、生態危機等,就成為實現人類社會解放必須回應的課題。
四、結語
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對青年恩格斯英國工業革命史研究的“重讀”,不僅是對基于工業實踐恩格斯歷史哲學的一次“重解”,也是對歷史唯物主義內在經驗敘述與理論提煉之間關系的“重思”。工業革命是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生成史中的重要線索,基于英國親身實踐和調查研究形成的地方性經驗是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重要內容,而在此基礎之上的理論提煉則是把工業革命放置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之中的一次思想升華,作為經驗語境中的工業革命史和作為普遍理論的工業革命史之間并非二分和對立,而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探索中通向人類社會解放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科學社會主義前景。回溯歷史唯物主義經驗與理論之間的向度張力,不囿于既有經驗敘述,而是在回歸生活經驗世界之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方法觀察社會、觀察歷史、觀察現實,以21世紀的時代語境推進歷史唯物主義的守正創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代表著從依托工業革命文明的經驗性成果到努力創造新文明形態的嘗試。“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正是歷史唯物主義在21世紀依然具有生命力和解釋力的強有力印證。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王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