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梳理
鑒賞探究類試題涉及感悟啟發、觀點理解、方法探究等多種設題方法,一般沒有標準答案。答題時,憑借對語段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與知識積累,緊扣題干要求作答即可。答題技巧如下:
1.認真閱讀選文。要有針對性地反復閱讀選文(包括鏈接材料),理解文中的內容、情感,再結合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2.善于捕捉信息。答題時,或從對選文感悟的最深刻處入手,或從自己知識儲備最堅實處入手,或從最具有個性化的理解入手,對文中的人物、事件、主題等重要信息進行篩選、提取,使之有力地支撐自己的觀點。
3.緊密聯系生活。要緊扣選文內容,結合時代背景,由事悟理,并由古及今,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提供有力的佐證。當然,觀點見解要積極,認識要體現自己的素養。
4.精練組織語言。回答時要做到語言簡明、連貫、得體,還要特別注意題干是否含有字數限制。
真題回放
(2022年江西卷)
閱讀下面兩個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胡澹庵①見楊龜山,龜山舉兩肘示之曰:“吾此肘不離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進。”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輒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泊③北歸,窗下石上,雙趺④之述隱然,至今猶存。前輩為學,勤苦如此。然龜山蓋少年事,無垢乃晚年,尤難也。
高適五十始為詩,為少陵⑤所推。老蘇⑥三十始讀書,為歐公⑦所許。功深力到,無早晚也。圣賢之學亦然,東坡詩云:“貧家凈掃地,貧女巧梳頭。下士晚聞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話頭,接引窮鄉晚學之士。
(選自《江西古文精華叢書》)
〔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楊龜山、張無垢均為人名。②昧爽:天將亮未亮時。③泊(jì):及。④趺(fū):同“附”,足背。這里指腳。⑤少陵:指杜甫。⑥老蘇:指蘇洵。⑦歐公:指歐陽修。⑧朱文公:指朱熹。
結合選文內容說說你悟出的道理。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鑒賞探究。根據楊龜山“吾此肘不離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進”和張無垢“輒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和“前輩為學,勤苦如此。然龜山蓋少年事,無垢乃晚年,尤難也”,可知學習應勤奮并且堅持(或學習貴在堅持);根據“功深力到,無早晚也”和“朱文公每借此句作話頭,接引窮鄉晚學之士”,可知學習起步沒有早晚之別。
參考答案:①學習貴在堅持;②學習沒有開始(起步)早晚。
(2022黑龍江龍東地區卷)
【古文閱讀】
【甲】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選自《誡子書》)
【乙】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節選自《朱子家訓》)
甲乙兩文中都談到的美德是什么?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做的?
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鑒賞探究。第一問,根據甲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提出生活要節儉的觀點,乙文“自奉必須儉約”要求生活必須節儉,可知美德是節儉。第二問,只要符合節儉的主題,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答案:甲乙兩文中都談到的美德是節儉;(示例)生活中我會節約用水,少用一次性物品,吃飯時做到光盤。
牛刀小試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西溪
粟山①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嶺,峭拔凝立,形如人狀,雙髻聳然。過嶺為西溪,居民數百家,聚為村市。相傳宋南渡時,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豐厚,欲都之。后得鳳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②短小,屈曲槎椏,大似黃山松。好事者至其地,買得極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蘆花,明月映之,白如積雪,大是奇景。余謂西湖真江南錦繡之地,入其中者,目厭綺麗,耳厭笙歌,欲尋深溪盤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當以西溪為最。余友江道闇③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隱。余以鹿鹿④風塵,未能赴之,至今猶有遺恨。
(選自張岱《西湖夢尋》)
〔注〕①粟山:在靈隱寺西。②梅格:指梅樹的品種、格局。③江道闇(àn):江浩,字道闇。錢塘人。明亡為僧,更名為智宏。錢謙益有“橫山題江道闇蝶庵”詩相贈,詩中蝶庵,即本文所謂精舍。精舍:佛道修煉居住之所。④鹿鹿:同“碌碌”,狀平庸。
“一片蘆花,明月映之,白如積雪”一句中,將月下蘆花比作白雪,體現了蘆花怎樣的特點?請結合本文說說作者為何“至今猶有遺恨”。
2.閱讀《桃花源記》(節選),回答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選文和下面的【鏈接材料】都描寫了自然風光,但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
【鏈接材料】五里,越一小嶺,仍為鄖①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渡溪,南上九里岡,經其脊而下,為蟠桃嶺,溯溪行塢中十里,為葛九溝。又十里,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艷異常。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鱗次,不似山、陜②間矣。
(選自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記》)
〔注〕①鄖:古代諸侯國名,為楚所滅。②山、陜:山西省、陜西省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