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反壟斷監管作為市場監管的重要部分,對轉變政府職能、建設統一大市場、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平臺企業由于具有規模效應、網絡效應、外部性等特點,容易依靠數據優勢實行跨界競爭來擴張規模,進而形成壟斷,給我國的監管帶來了挑戰,其壟斷行為也不利于我國市場秩序的總體發展。為此,本文從監管機構、平臺企業兩個方面出發,基于案例分析當下我國平臺經濟反壟斷監管存在的困境,并基于回應性治理理論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5G、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平臺企業不斷壯大,并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開創新業態、新模式,助推經濟發展的同時,平臺經濟也帶來了壟斷等諸多問題,例如大數據殺熟等。目前學術界對平臺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臺經濟發展的趨勢、運行模式、監管模式探討上,沒有及時地從企業和政府兩方面分析當下平臺經濟反壟斷監管的困境以及具體對策。
基于此,本文通過對某集團反壟斷案例的分析,分別從政府監管機構與平臺企業兩個角度,探究政府監管機構應當如何在新時代對平臺經濟這個新業態進行有效監管,探討如何做到有效監管與有為政府的統一。
二、文獻綜述
傳統產業反壟斷監管的對象一般是工業經濟,理論基礎是由公共物品、外部性等引起的市場失靈,平臺經濟反壟斷監管更關注創新和數據的流動,不局限于保護競爭。數字經濟時代,學術界研究重點主要有:
一是關于監管模式的研究,監管模式已從單一政府主導監管向多元主體共同監管轉變。有學者提出通過建立跨部門的綜合協調機制,在體制上推動政府職能的優化,實現創新與監管并重的管制模式。熊鴻儒等學者主張從政府和平臺企業兩方面實現協同治理,在事前、事中、事后分別發揮作用,在政府管制的同時,平臺企業要加強自治,國外學者在探討數字平臺監管環境的基礎上,提出建立新的制度機制,實現企業自律與政府監管相結合。劉鵬在回應性監管理論本土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完善第三方監管,形成監管型治理新格局。李韜對平臺經濟的治理邏輯研究后提出發揮平臺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在平臺經濟中的協同治理作用。
二是關于平臺經濟市場結構的研究,數字時代,傳統的市場結構發生了變化,傅瑜等學者基于對互聯網平臺企業的考察研究了新興市場結構——單寡頭壟斷性結構的問題,提出互聯網企業的壟斷只是結構表象,本質上還是競爭。而有學者則認為互聯網平臺企業的壟斷實力正逐漸使市場形成進入壁壘。在兩種觀點對立的基礎上,蘇治提出平臺企業的市場結構屬于分層式壟斷競爭的結構,即大型互聯網平臺企業及主營業務形成壟斷層,中小型為競爭層,壟斷與競爭并存。最近有學者指出平臺經濟反壟斷不應過于偏重市場結構,應該以社會福利為目標,限制壟斷行為,維護消費者和商家的權益。
總之,盡管很多學者已經從市場結構、監管模式等方面對反壟斷監管進行了研究,但是數字時代需要進一步結合現實案例進行研究和分析。
三、研究設計
文章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政府如何對平臺經濟實施有效監管,需要回答的是“如何做”的問題,且關注的重心是現實問題,適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平臺企業壟斷行為頻發,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對象,文章選取某集團的“二選一”事件作為分析案例,原因在于該集團作為國內互聯網行業的代表,其壟斷行為例如“二選一”等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可以作為平臺經濟壟斷行為的監管案例,并且文章總結了平臺經濟反壟斷監管當下面臨的困境,基于回應性監管理論提出了對策建議。
四、平臺經濟反壟斷監管的困境分析——以某集團“二選一”為例
(一)從監管機構角度
1.體系方面:監管模式亟待改善。傳統的政府監管以強制性和事后懲戒性監管為主,實行平臺自我規制一機構柔性監管一強制監管的路徑,呈現出監管剛柔并濟的特征,監管機構在大型平臺出現具體的壟斷表現后,通過約談或行政指導的方式提醒平臺企業守規,柔性監管失效后再采取強制性措施。該集團自2015年起通過書面協議或口頭的形式要求平臺內商家“二選一”,并通過技術手段必須在其電商平臺和其他平臺之間進行二選一,這種行為不利于市場競爭,市場監管總局為此多次在“雙十一”等大型促銷活動來臨之際對電商平臺以約談、行政指導的方式規勸平臺守法守規,但是約談過后,此類行為依舊存在,且行為愈發隱蔽,造成了監管困境。
2.在實踐方面,監管機構監管力度待加強。一方面,反壟斷監管主要是由國家反壟斷局實施,自2018年機構改革后,我國實現了反壟斷執法機構的統一,但是合并后反壟斷局編制由之前三個部不足100人縮至40余人,執法力量有限。在編制人數較少的情況下,執法周期會拉長,例如在應對大型平臺企業時,需要查詢的資料文件過多,力量不足,執法人員工作壓力大。另一方面,平臺企業技術水平高,壟斷行為較為隱蔽,相比之下,監管機構目前的人員配置和專業化程度有待提升。如今反壟斷監管仍處于探索時期,尚未具備完備的算法壟斷精準檢測等新型監管手段,救濟措施缺乏及時性。
(二)從平臺企業來看
1.邊界不明晰:平臺主體責任缺乏。平臺型企業隨著平臺用戶規模的擴大,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也不斷增加,例如對發揮典型作用、保證數據安全等。當下平臺企業在交易活動中存在許多社會責任缺失的問題,而傳統的監管體系無法進入平臺自留地,給我國的市場監管體系的構建帶來挑戰。案例中“二選一”這種行為表明該集團沒有落實好平臺主體的責任,不正當使用數據資源,濫用搜索、排序等算法對平臺內商家施壓以達成目的,對其他平臺造成了沖擊,屬于限制其他平臺市場競爭行為。
2.競爭不足:平臺壟斷行為頻發影響創新。如今平臺企業在經濟紅利和流量紅利的背景下,形成了愈發注重擴張并購和模式創新的趨勢,造成了壟斷與惡意競爭并存的局面,這種行為不利于我國技術的創新和未來的發展。雖然在短期內利潤可觀,推動經濟發展,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經營方式不利于創新,無益于我國整體發展。此外,這種一家獨大的發展勢頭會使其利用自身的規模優勢,阻礙初創企業的發展,破壞新進入者和潛在競爭者的發展。
五、平臺經濟反壟斷監管的對策建議
(一)從監管機構角度
1.完善平臺經濟反壟斷體系建設。首先,在回應性治理理論的基礎上,優化監管框架,強化相對柔和的事前監管。治理平臺企業壟斷行為,不能單靠平臺企業自我規制,應通過激勵性措施加強企業反壟斷的合規動力,設立獎懲制度,引導其建立反壟斷合規監管與評價制度,并且實行定期考核,獎罰分明,對于屢次實行強制“二選一”行為的平臺企業應加大懲處力度。其次,在以政府為主的監管體系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組織、行業協會、消費者等第三方監管的作用。總之,在事前監管階段,鼓勵平臺企業建立內部合規制度,通過獎懲制度促進合規制度的實行,促進企業自我規制。在事中階段,監管機構應該加強市場調查,利用外部監督體系,監督好平臺企業,爭取做到壟斷行為早發現、早規制。在事后階段,監管機構可以通過罰款等行政處罰方式對平臺企業的壟斷行為進行規制。
2.充實監管機構的監管力量。第一,監管機構應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擴充反壟斷局的人員編制,在每年的公務員招錄考試中,多招收與法學、經濟學等專業相關的人才。加強執法人員培訓,注重執法人員素質、業務能力的全方面培養,組成專業執法隊伍處理平臺的壟斷行為,還可以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借助專業的市場調查機構開展監管工作,提升工作的專業性。第二,加強科技監管的力度,監管機構要與時俱進,加強對數據的跟蹤、監測與評估,注重運用大數據等新型數字及技術,賦能反壟斷監管,破除壟斷行為隱蔽的困境。可以借鑒浙江省“浙江公平在線”的經驗,利用數字賦能監管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建立平臺經濟數字化監管系統,對“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限定交易的壟斷行為實行精準有效的監管。
(二)從平臺企業角度
1.平臺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平臺企業對上具有對監管機構的平臺責任,對下具有對平臺用戶的平臺責任。首先,平臺型企業應當依法合規經營,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為平臺內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真實且準確的信息,保障其知情權和選擇權,暢通投訴、舉報渠道,且應當公示對平臺經營者的懲罰性措施。其次,平臺企業應完善服務協議、運營、流量分配等交易規則,公平客觀地運用數據和資源,保護消費者和商家的隱私和數據安全,保護平臺內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而不是通過各種手段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市場的公平競爭,獲取不正當利益。
2.維護競爭促進創新。對于平臺經濟反壟斷監管對經濟發展是否有弊端的爭議,本文認為平臺反壟斷監管并不會使其失去核心競爭力,歐美對谷歌、蘋果等超級平臺壟斷行為的監管并沒有使這些企業倒臺,反而促使他們積極創新。實際上,我們當下說的反壟斷監管的目的在于使行業秩序從無序到有序,引導企業實現良性競爭,而利用不良競爭手段等行為影響了初創企業的發展,不益于整個市場的長遠發展。互聯網行業中的佼佼者應該把重點放在創新上來,提高其核心競爭力,通過技術革新、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實現發展。
六、總結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平臺壟斷問題愈發嚴重,當下我國平臺經濟的反壟斷監管仍存在著諸如監管機構力量不足、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文章針對存在的問題,從監管機構和平臺企業兩方面提出了建議,主張我國的監管模式應當強化事前、事中監管,實現精準施策,同時應充實我國的監管力量,實現數字賦能監管。我國應完善市場監管體系,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