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認為,此次沖突讓中俄關系有了真正的突破,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站在俄羅斯一邊。只能說明中國選擇多極世界體系,不是選擇站隊俄羅斯,也不是選擇西方。這種獨立性比直接支持俄羅斯要珍貴得多。
在莫斯科,見到被西方媒體視為“普京大腦”“最了解普京的俄羅斯哲學家”“俄羅斯危險人物”的杜金并不容易。與以前的當面溝通不同,2023年春季的莫斯科受到圣彼得堡咖啡廳爆炸案的影響,杜金的行蹤變得更神秘,甚至連他的秘書都不知道。經過多輪溝通,杜金終于同意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進行在線對話。
以下為談話內容。
冷戰后,俄羅斯經歷三次階段
問:俄羅斯總體上保持穩定,人們似乎已經適應了烏克蘭危機帶來的影響。您如何看待俄羅斯社會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
答:從蘇聯解體開始,俄羅斯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那是自由主義者統治的時代。當時的主要思想方針是俄羅斯應緊跟全球西方化的步伐,無異議地接受和肯定西方所說的一切。因此,接受西方身份和思想是試圖抓住趨勢,即成為全球西方一部分的過程。90年代的俄羅斯顯而易見是一個失敗的時期,因為那時完全違背了俄羅斯的自我身份認同。
第二階段是普京執政階段。普京執政后就調整了自由主義、全球主義的進程,部分接受它,也部分拒絕了國際上對俄社會的愛國主義、主權等的評價。因此,那時一方面全球化、自由主義、西方化、全球資本主義精英控制著俄羅斯工業,另一方面俄羅斯經濟呈現出獨立于西方并進行改革的一種混合形態。
一年多前,對烏特別軍事行動意味著俄羅斯對西方宣戰。而對“全球西方”的集體宣戰,是基于地緣政治層面來捍衛俄羅斯主權。俄羅斯試圖在不挑戰西方文明的情況下,強調以及幫助俄羅斯擴大主權。但是當戰爭開始后,俄羅斯發現,這是文明之間的戰爭,俄羅斯不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而是特定的文明。
普京在2022年瓦爾代年會上強調,我們現在正在與西方文明進行全面對抗。現在我們到了俄羅斯重申自己不僅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時刻,而且是主權獨立的文明。但我們現在應該在俄羅斯內部進行一次大變革。
如今,俄羅斯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但只是還處于開始階段。與中國相比,俄羅斯仍然十分滯后。在我看來,中國是可以效仿的榜樣,中國正在參與全球化并贏得勝利。
此次沖突讓中俄關系有了真正的突破,人們認為這是多極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站在俄羅斯一邊。只能說明中國選擇多極世界體系,不是選擇站隊俄羅斯,也不是選擇西方。這種獨立性比直接支持俄羅斯要珍貴得多。
中國很強大,我認為中俄友誼的未來應該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因此,我們尊重中國,我們尊重全球趨勢,我們正在采取相應的行動。
我非常崇拜中國的政治制度,因為我明白中國社會是多么穩定、多么和諧,不是共產黨或貧民群眾的專政,而是這個共同體文化、是人民團結和權力基礎上的共同體或價值觀。我崇拜中國模式,在俄羅斯,如果人們能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就好了。
我認為,俄羅斯跟中國維持一個平衡狀態的條件,是俄羅斯發展到跟中國一樣強大,就是要重建俄羅斯的尊嚴、主權和文明獨立。
這是一場持久戰
問:現在越來越多人關心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沖突。這場沖突是否會變得更加激烈?這場沖突將如何結束?
答:這將是一場持久的沖突,我們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解放烏克蘭的全部領土,必須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接下來,俄羅斯將經歷被制裁、社會及經濟局勢緊張、內部沖突等問題,俄羅斯的勝利和失敗在激勵人民的層面上都顯得至關重要。西方非常清楚地理解這一點,因此西方對曠日持久的沖突感興趣。
與此同時,西方肯定會試圖破壞俄羅斯的內部安全,進行更多恐怖活動。這些恐怖主義行為試圖在內部煽動顏色革命或以其他經濟方式對俄羅斯造成損害,比如以金融方式切斷出口、再進口,或者阻撓俄羅斯與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關系。他們將使用所有這些武器來削弱俄羅斯的力量,在俄羅斯內部發動恐怖主義戰爭。
目前對美國民眾來說,烏克蘭這個話題開始變得無聊。可以預見,美國和歐洲對烏克蘭事件的興趣會喪失或下降。這意味著在2024年美國大選中,烏克蘭因素將會減弱。最終西方會逐漸放棄將烏克蘭放在焦點位置上,進而導致沖突長期化。
美國的霸權是否已經崩潰
問:俄羅斯學界普遍認為,美國的實力在變弱,美國霸權正在被瓦解。您怎么看待沖突后美國目前的實力?美國的霸權是否已經崩潰?
答:我們應該非常謹慎地衡量美國霸權的真正本質。一方面,有許多跡象證實美國霸權正在發抖。之所以發抖,是俄羅斯敢于開始戰爭的背景。幾年前,這是完全難以想象的。另一方面,中國正在用其他方式挑戰霸權主義,但不是用直接對抗的方式,比如貿易戰、文明戰、“熊貓戰”等。在文明層面上,西方價值觀正在受到挑戰,比如印度獨立自主發展,拉丁美洲、非洲的一些元素和歐洲民粹主義的增長以及美國的反全球主義議程。
美國霸權是否衰弱,我認為是50比50的可能性,這至少意味著美國的全球霸權處于危險之中。所以,我們仍然在平衡單極、結束單極和接近多極的過渡期,維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
(觀察者網2023.4.19 王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