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麗江,有一支以鳥為圖騰的家族姓“nià”。由于姓氏無法被電腦系統識別,為了方便生活,村民在辦理二代身份證時,不得不將“nià”拆分為“鳥”和“甲”二字,從而組成了鴨子的“鴨”……
4月21日,“因姓氏太罕見全村集體改姓鴨”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達1.4億。據悉,這支以鳥為圖騰的家族姓“nià”,由于這個字無法被電腦系統識別,全村不得不改姓“鴨”。
“因為電腦里沒這個字,系統識別不了”
在云南麗江,有一支以鳥為圖騰的家族,姓“nià”。據了解,“nià”是上下結構,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橫的“鳥”,下半部分是“甲”。
40多歲的鴨正高表示,小時候聽過村里長輩講過關于“nià”的來源,他們的姓氏源于對鳥的崇拜,可能跟打獵有些關系。
鴨正高至今還留著早期的手寫身份證。他回憶:“我的老身份證上還是‘nià,后來想辦一個摩托車證件,發現這個字電腦上找不到?!?/p>
在辦理二代身份證時,村民們發現“nià”無法被電腦系統識別,只好將“nià”拆分為“鳥”和“甲”二字,從而組成了鴨子的“鴨”。對此,鴨正高表示,遺憾也沒有用,不改就沒法外出,飛機票買不了,甚至卡里的錢都沒法提現。”
由于“鴨”姓無法寄托傳統“nià”姓的真正含義,現在村里出生的孩子,基本都跟母姓,鴨正高的孩子就隨母姓。
漢語言的“活化石”
一個姓氏,標記著一個人“從哪里來”。
“nià”字與該家族圖騰的鳥相互呼應,是云南這一古老家族起源的見證。就“nià”字本身來說,作為為數不多保留下來的古老文字,有著獨特的研究價值。根據康熙字典記載,“nià”本應讀“ya”,與鴨為異體字。之所以讀音不同,很可能是因為少數民族口耳相傳的誤用或語言習慣,反映出的是古代南北方地區文化交流的真實狀況,是研究古代云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普及程度的珍貴材料。
近年來,因電腦系統無法識別的原因被迫改姓的案例還有不少。據媒體報道,山東菏澤高莊村有上百人姓“三(上)且(下)”(音同“陜”),由于姓氏生僻,電腦輸入法打不出,村民們申請入學、銀行開戶、辦理證件都十分麻煩,有村民無奈之下只能取近音字,一家分成姓“冼”和姓“顯”。
姓氏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漢語言文字的重要標本、“活化石”。每一個姓氏的背后,都代表著特定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
透過姓氏文化,可以溯源而上探尋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生僻姓氏,往往蘊藏著特殊歷史、特殊含義。如果一個個生僻姓氏在信息化時代凋零,中國姓氏文化“大花園”便會失色幾分,不免令人惋惜。
漢字“新國標”來了,“鴨”家村的無奈或成歷史
據統計,全國有6000萬人名及大量地名、古籍、方言中包含生僻字。其中,多數尚未實現數字化。很多人名、地名中的生僻字還無法在信息化系統中正常使用,影響相關群眾在銀行開戶、出行購票等需實名登記情況下獲得服務。
如今,生僻字信息化難題有望被攻克,“鴨”家村的無奈或將成為歷史。
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去年牽頭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GB18030《信息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簡稱“新國標”)將于今年8月1日施行,旨在有效解決生僻字引發的公共障礙。
今年4月23日,騰訊聯合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光明日報全媒體、北京國家金融標準化研究院、漢儀字庫、OPPO、陜西歷史博物館,共同宣布“漢字守護計劃”公益行動的全新升級。同時宣布,全國首個“生僻字征集”微信小程序已上線,直接面向用戶征集無法輸入的生僻字。據悉,上線首日,用戶提交生僻字1404個。經專業審核,通過的生僻字將被賦碼,并錄入國標字庫,最終實現在電腦、手機等設備及信息系統中無障礙地輸入與顯示。
同日,騰訊搜狗輸入法推出了生僻字行業解決方案。該方案支持包含新國標字庫在內的9萬多個漢字,解決生僻字難認難寫造成的輸入難題,提供多終端、多種操作系統輸入法版本,助力解決政務、金融、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生僻字難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原詞典編輯室主任譚景春表示,“漢字守護計劃”不僅幫助少數群體解決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生僻字的難題,還將通過推動漢字的全面數字化,助力中華文化在數字時代傳承壯大。
(《北京晚報》2023.4.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