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催生的美國“秘密行動”計劃是長期性的,迄今已經跨越了14任美國總統的任期。此類行動有成熟的套路,具有政策隱蔽性和手段多樣性的特點,因而難以防范,同時也更具危險性。
1982年夏天,蘇聯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突然發生大爆炸。爆炸當量達到了美國在廣島所投原子彈的1/4。難道是蘇聯開展了核試驗?消息在美國和加拿大設立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引發了憂慮情緒。但美國中情局很快氣定神閑地向同僚們發話:“什么都不用擔心,這次爆炸是我們秘密籌備了半年的‘杰作。”
這次管線爆炸被視為美國“秘密行動”的代表之一。巧合的是,40年后,同樣承擔著輸氣重任的俄羅斯“北溪”管道被炸。
“冷戰催生的‘秘密行動計劃是長期性的,迄今已經跨越了14任美國總統的任期。此類行動有成熟的套路,美國往往隱身幕后,通過各種手段操縱海外事態發展。”南京大學世界歷史系教授舒建中說。
宣傳戰:波蘭“聚光燈行動”
1948年5月,在成立不到一年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安會)內部,一份由喬治·凱南起草的《開創有組織的政治戰》文件被廣泛傳閱。文件指出,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爭斗是“自由民主原則與共產主義之間的意識形態之戰”。因此,美國應該對蘇聯開展新型的“政治戰”,包括公開的和秘密的行動。
這是“秘密行動”一詞首次出現在美國官方文件中。凱南大學畢業就進入美國外交機構,是美國的蘇聯問題專家之一,于1947年出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首任主管。國安會及其下屬的中情局成立后,凱南制定了“秘密行動”規則。
冷戰時期規模最大、最為成功的“秘密行動”,當數美國針對蘇聯和東歐展開的宣傳戰。
20世紀50年代初,自由歐洲電臺和自由電臺先后開播。前者負責對東歐國家廣播,后者負責對蘇聯廣播。這兩家電臺實際上接受中情局的秘密資金支持,各個部門都有中情局安插的工作人員。
1955年,在中情局的部署下,自由歐洲電臺及自由歐洲出版社對波蘭啟動了新的宣傳攻勢,代號“聚光燈行動”。他們精心設計宣傳議題,利用叛逃美國的波蘭情報官員約瑟夫·斯威奧托羅大做文章。
斯威奧托羅原本就職于波蘭公安部。1953年冬天,他受命前往民主德國(東德)執行任務,卻趁著途徑聯邦德國(西德)的機會甩開同事,逃到美國駐西柏林的辦事處內。由于斯威奧托羅的特殊背景,他供述的內容被包裝成波蘭政府“設置秘密警察、進行政治鎮壓”的證據。在“聚光燈行動”中,自由歐洲電臺制作了30個有關斯威奧托羅的節目,播放其采訪140余次,還利用氣球向波蘭境內投放了大量傳單。
斯威奧托羅讓波蘭政府顏面掃地,更是在波蘭民眾心中種下了懷疑政府和共產主義的種子。1956年,“波茲南事件”爆發,示威者喊出“打倒秘密警察”“要面包和自由”的口號,展開了大規模罷工。事件造成至少74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13歲的少年。舒建中認為,“聚光燈行動”在擾亂波蘭局勢、助推“波茲南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治戰:智利“9·11政變”
“美國實施‘秘密行動的重災區是拉丁美洲。”舒建中說,20世紀六七十年代,厄瓜多爾、巴西、危地馬拉、秘魯、智利等國家的一系列政變背后都有美國的影子。多數左翼政黨領導人下臺后被迫流亡海外或被軟禁。其中,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的命運最為悲慘。
1970年,阿連德代表左翼政黨“人民團結陣線”參選。美國借此機會出手,負責批準中情局“秘密行動”的專門小組“40委員會”作出決定:要求相關部門評估組織反對派對抗阿連德以及策動政變的可能性。
根據這一決定,中情局聯絡了智利21名高級軍官,打算將軍事手段作為阻止阿連德上臺的備選方案。時任智利陸軍司令勒內·施耐德反對這一計劃,不久便遭暗殺。美國人沒想到弄巧成拙,暗殺事件點燃了智利民眾的反美情緒,阿連德反而得到更多支持。
眼看干預失敗,美國中情局多管齊下:給反對黨和軍方提供資金支持;收買智利媒體制造阿連德的負面新聞;分化左翼政黨聯盟;向智利工會滲透,煽動游行和罷工……此外,依據中情局提供的資源名單,多名美國軍事顧問進入智利拉攏軍方人員,最終選定了智利陸軍司令奧古斯托·皮諾切特,表態支持其發動政變。
1973年9月11日凌晨,皮諾切特帶領智利軍方公開向阿連德發難,要求其辭職。在軍隊奪取總統府之前,阿連德通過電臺直播了自己的告別演說。當天下午,他在總統府二層的獨立廳飲彈自盡。這一事件被稱為智利“9·11政變”。
經濟戰:蘇聯“告別行動”
1981年,共和黨人羅納德·里根出任美國總統。“在他任內,美國對蘇秘密經濟行動最為集中,在助推蘇聯解體中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舒建中說。
1981年1月底,里根主持了入主白宮后的第一次國家安全規劃小組會議。新任中情局局長威廉·凱西在這次會上強調,蘇聯的經濟已經相當病態和脆弱,美國的目標就是在絕對意義上削弱蘇聯的實力。于是,他為蘇聯量身定制了“告別行動”和“沙特行動”。
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爆炸正是“告別行動”的一部分。這條管線可將產自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輸送至烏克蘭西部。缺乏能源的西歐諸國對管線的建設持積極態度,提供了工程貸款。資金就位后,蘇聯遲遲無法解決技術上的難題:管線的設計十分復雜,需要一種高級軟件來監控數據并實現閥門等組件的自動控制。蘇聯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向美國購買,但很快遭到拒絕。
2004年,前里根政府高級官員托馬斯·里德在回憶錄中披露了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爆炸內幕:蘇聯希望通過間諜從美國獲得軟件,凱西立即提出計劃,要讓軟件“先管用、后失靈”。
“為破壞蘇聯的天然氣供應,阻撓其從西方掙取硬通貨,并且破壞蘇聯國內經濟,管理氣泵、渦輪和閥門運作的管道軟件程序預先埋下了設計錯誤。過了一段相當好的時期后,軟件便重新設定氣泵速度和閥門的設置,從而產生遠遠超過管道接合處和焊縫承受力的壓力,”里德寫道,“(這導致了)大規模的非核爆炸、前所未見的火災,火勢延綿幾百公里,以致于從太空中都能觀測到。”
與此同時,凱西前往沙特阿拉伯積極活動,以落實“沙特行動”。1985年,沙特將石油日產量從200萬桶提升至900萬桶,國際石油價格應聲暴跌,蘇聯外匯收入進一步銳減。“告別行動”和“沙特行動”雙管齊下,導致蘇聯經濟問題日益凸顯。
“美國的‘秘密行動具有政策隱蔽性和手段多樣性的特點,因而難以防范,同時也更具危險性。”舒建中說,“這些歷史提醒世人,相關國家要對美國延續至今、套路成熟的‘秘密行動高度重視、妥善應對。”
(郭旺啟薦自《環球人物》2023年第8期 馮群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