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張皓迪



十八大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日益加快,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北京市密云區作為首都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和生態涵養發展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保水、護山、守規、興城,在建設美麗北京、建設現代化密云方面不懈努力。教育是培養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主要途徑,在以培養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的高中地理教學中,關注和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方向。本文在探討高中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挖掘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生態文明要素,探索通過地理課堂教學落實生態文明教育。
一、高中生心理特點對生態文明教育落地的影響
高中時期,作為少年期的結束,青年期的開始,高中生的心理發展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它們對學生在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產生著重要影響。
1.不平衡性
高中生的生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發展卻相對落后于生理的發展,因此具有異時性和較大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使多數高中生對于生態文明的理解和認識方面仍停留在小學或初中階段,如拾紙片,撿垃圾等,缺少對生態文明的理論認識和課程支撐。
2.矛盾性
高中生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為個性發展和道德以及社會意識的發展創造條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發展的種種矛盾和沖突,表現為一種成熟前的矛盾性。比如他們一方面認為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又覺得和自身的行為無太大關聯。
3.自主性和進取性
隨著高中生身體的迅速發育,自我意識明顯加強,獨立思考和處理事物的能力快速提高,高中生表現出精力充沛、血氣方剛、反應敏捷、上進心強等特點。這些心理上的變化都使他們不滿足于老師的講解或書本上的既有結論,只有當真實的地理情境激發他們的興趣時,他們才能夠對基于地理課堂教學的生態文明教育主動探索。這正是我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可以很好利用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地理學科在促進生態文明教育落地方面的獨特貢獻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地理教育在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教育,特別是空間組織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未擁有的優勢。生態文明的本質是解決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在這過程中如何做到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共建共生,構造一個消費結構、生態結構和諧的生活方式,這些都需要一定的學科支撐,地理學科的“人地協調觀”有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分析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促使人們成為“美麗新中國”“美麗世界”的建設者。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平衡或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協調如何共建等有關生態文明的問題,都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地理空間,而地理學科的“區域認知”素養就有助于人們從區域的角度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即在一個具體的區域里,如何協調人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在問題認識和解決的過程中,始終需要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這正是“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所要求的。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促使學生形成和深化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了解美麗中國、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是地理學科的重要價值體現。
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素材,為了使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開展,作為教師必須深挖自然教材內容,整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從2019年9月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新教材正式使用。新教材圖片精美、案例新穎、欄目創新,尤其暖心的是每一冊的扉頁都印有提倡生態文明、保護環境的導語如圖1。
這是一則讀來讓人如沐春風、如飲甘怡的小貼士,它以生動、鮮活的案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身邊做起,教會學生具體怎樣做才是對“環境友好”的行為,采用“綠色印刷”的同時,收獲了自然對人類的友好反饋,即“健康成長”。打開書本就是一次生態環境和環保教育,人教版新教材就這樣走進了師生的視野和課堂。其中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冊側重于人文地理,主要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突出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旨在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特點,樹立綠色發展、共同發展、人地協調發展的基本觀念。
三、地理課堂滲透生態文明的教學設計實踐
1.學習目標設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鄉村和城鎮的空間結構”的課程標準要求為:“結合實例,解釋城鎮和鄉村內部的空間結構,說明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
教材中關于“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給出了三段結論性的闡述和一張“某城區內部空間結構規劃示意圖”,如何引導學生真正的理解教材中這段話成為了教師所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判斷其“合理性”:其一,是否有利于建立綠色的或可持續的人地關系。例如,在城市中保留一定規模的綠地,可以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其二,是否能夠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提高幸福感。例如,合理規劃城市交通道路網,能夠為產業運輸和人們出行提供便利條件;其三,是否有利于社會公正。例如,合理布局教育用地,可以使高、低收入居住區的居民具有同等享受公共教育資源的權利;其四,是否有利于增強文化活力。例如,在城市和鄉村中設立歷史文化保護區、文化創意產業區等,既可以保留傳統文化,又可以孵化、孕育新文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提供相應案例支撐學生對“合理性”的理解。“當學生們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時,新舊知識的交融能引導學生實現‘理解。更確切地說,即新知識與既存的模式和認知框架要相融合。”為了促進學生真實學習,加強學生對“合理利用城鄉空間意義”的理解,將生態文明教育有機地滲入地理課堂教學之中,一方面需要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生態文明素養、敏銳的視角挖掘出新教材中隱含的生態文明素材;另一方面,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填鴨式講授等教學方法,巧妙地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創設有梯度的問題鏈,搭建有結構的知識體系。
學生的認知情況對于城鄉空間結構分布特點及原因有了較好的掌握,同時高中生對自己所生活城市(北京密云)的空間結構較為了解,為本節內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此外基于高中生心理的自主性和進取性特點,學生能夠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下更為積極和熱情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這也是本節內容順利開展的基礎。
綜上所述,為達成“說明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這一課標要求,設置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①結合密云區城鎮規劃實例,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分析建立宜居生活空間對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②結合北京市文化保護的實例,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保留歷史文化場所對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③結合新加坡城鎮規劃實例,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對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
2.生態文明要素的深度挖掘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筆者嘗試將從教材中挖掘出來的生態文明要素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引入課堂,并在對密云城市規劃、北京市對歷史文化對象的保護、新加坡城市系統運行的真實案例剖析中領悟綠色、協調、發展的城市建設理念,進而在課程內容中尋找相關生態文明要素的“觸點”和“融點”,具體實施如表1。
結合所選取的教學素材幫助學生將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內化于心,使學生真正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關系。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而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及工作學習中身體力行,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3.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情境導入
導入環節以“宜居是城市發展的核心理念和重要目標”為背景,展示對比強烈的一組圖片:湖光山色的北京市密云區、霧霾下的哈爾濱、日常堵車中的北京、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蘇州(圖2)。
結合圖片,教師提出問題:“從城市規劃角度出發,怎樣的城市是美好的?”根據直觀的讀圖,作為高中生會不約而同地選出他們心目中的美好城市,并找出那些現在看起來并不美好的城市問題。但僅僅回答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并不是最終目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辯性能力發展,提出“美麗的城市美麗在哪里?存在問題的城市的根本癥結在哪里?它們與合理利用城鄉空間有什么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生態問題關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某些行為看似影響微弱,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也并不明現,但正是這一點才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具有辯證的思維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環節二:案例分析
當師生能夠達成“合理的城鄉規劃能夠促進美麗城市的建設”這一共識后,師生共同進入分組討論環節,通過三個真實案例圖3、圖4、圖5的分析來探討“合理進行城鄉規劃的意義”。
家鄉密云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感受美麗家鄉的魅力,同時激發學生知家鄉、愛家鄉的家國情懷。教師以此為依托,在呈現圖文材料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說出密云區工業區的分布特點,判斷其分布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如果規劃密云的生態涵養空間,你會怎樣布局?并說明理由” 。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形成相對統一的答案后,教師請一位小組代表將討論結果進行展示,并請其他小組的成員評析、補充。每個小組都對小組問題有著獨到的、較為科學的認知,并積極地分享給其他小組成員。其中第一小組的代表匯報“密云區生態涵養區的規劃”這一問題時,引發了全班同學的激烈討論。該同學闡述了“沿河設置公園綠地等小型休憩空間,在城市北部的上風上水地帶設置大型公園” 的觀點與密云區實際的城市規劃“不謀而合”,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當學生為了有趣的問題或事件進行推理、討論、制定解決方案時,協作性工作小組將會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有意義的社會性建構上來。在這樣的過程中,同學們既了解了家鄉密云的城市空間布局,又從地理的角度知道該如何建設更美的家鄉,將“保護首都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建設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等生態文明理念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的觀念中,并加深了學生知家鄉、愛家鄉、建家鄉的家國情懷。
在案例二和案例三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同樣要在呈現材料之后提出問題,為學生搭建思維框架:“新加坡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嘗試說出新加坡人口密度大但交通井然有序的原因”“列入北京市保護對象有哪些?分析北京市在保護歷史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意義是什么”。以問題的思考作為切入點,一方面引導學生打開視野,認識更多綠色發展型城市,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另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北京市的城市功能、地域文化,喚起學生的生態文化自信與自覺。
當學生建構起“合理的城鄉結構”對個人意義的作用時,學生在腦海中將知識和技能與已有的相關概念如“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城鎮化”“地域文化”等進行交互式迭代處理。這種協同思考過程能夠開發學生的智力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教師通過創設新穎的、接地氣的地理情境,用“找證據論觀點”來思考“合理布局城鄉空間的意義”這一問題,將學生拉到了探究的“駕駛座”上,并引導他們如何通過“證據—觀點”來解析“合理布局城鄉空間的意義”這一問題。學生在智力和情感上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當他們將事實性知識和遷移性觀念聯系在一起思考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環節三:小結提升
在學生進行充分探討、展示及補充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合理布局城鄉空間的意義”:一是通過發展衛星城、合理規劃工業區、保留一定規模的綠地和河湖等生態涵養空間,有效改善城市環境狀況,建設宜居的生活空間,即建設環境優美的城市;二是通過合理安排居住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便利,即建設綠色高效的城市;三是通過規劃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場所,如建筑區、街區或村落等,保護地方和民族傳統文化,使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得以永續相傳,即建設有文化內涵的城市。最后以一道模擬題作為本節課的思維拓展,嘗試引導學生進行超越事實的思考并進行跨時間、跨文化、跨情境的概念遷移和知識理解,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認知,幫助他們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模式變化及內在聯系,并為他們的學習提供思維框架。
四、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11次提到“生態環境”,18次提到“自然”,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清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美麗中國。這些時代的呼聲帶給一線教師些許思考:真正的教育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詩和遠方,它會給予學生發現美的眼睛,向往美的心靈和創造美的雙手。如今,地理教育迎來了與社會發展共頻的時代,地理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區域認知能力和生態文明觀念,幫助他們以地理視角看世界,深化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繆宏.十九大報告有關生態文明建設論述十大新亮點——黎祖交教授專訪[J].綠色中國,2017(21):28-34.
[2] 金旭峰.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
[3] (美)林恩·埃里克森,羅伊斯·蘭寧.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絕佳實踐作者[M].魯效孔,譯.北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4] 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解讀(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