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欣
一、研究背景
當今社會處于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現代社會要求公民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依據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地理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1],課程內容中認識全球和認識區域兩大部分的學習均需區域認知素養。由此看出,地理核心素養是課標的內在。初中地理以區域地理為主,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十分必要。
二、研究現狀與方法
1.研究現狀
2020年修訂的高中地理新課標一書中對高中生的區域認知有四項十分確定的能力水平和三大區域認知表現。但是對于義務教育初中地理來說,提出對區域認知素養的目標要求,目前沒有明確的區域認知能力維度和水平等級劃分。在《義務教育學科核心素養關鍵能力測評與教學》一書將區域認知劃分為五項關鍵能力,每個關鍵能力下劃分為3個水平等級一共劃分為15個水平來測量和用于初中地理實際教學之中[2]。韓麗麗將區域認知劃分為五個目標,每個目標對應能力維度,每個維度對應四個水平等級,共12個水平等級[3]。劉晰凝根據高中地理課標、初中學生的特點,構建了七大水平[4]。
2.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文通過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區域認知能力水平劃分,結合區域認知素養的內涵,對初中地理區域認知素養能力維度進行確定,從能力維度和水平等級的角度對教學活動提出建議,為師生共同完成教學活動提出更好的方案。為教師更好地將地理學科的區域認知素養傳遞給學生提供方案,讓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區域認知能力和素養與高中階段更好地接軌,同時為教學活動的實施和教學過程提供更好的建議。
3.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了兩種方法來研究,①文獻研究法:通過參考中國知網上的一些文獻,深入理解區域認知素養;②案例分析法:通過劃分出的水平等級對實際的地理教學提出教學建議,通過案例分析來深入學習區域認知對于初中地理的重要性。
三、初中地理區域認知素養劃分
1.區域認知素養維度確定的三個依據
(1)區域的要素
區域的定義是人們為了認知、說明和管理地球表面而制造的一種產物。區域的基本要素定義包括:區域的位置與分布、區域特征、區域差異與聯系、區域發展。學習區域,首先確定本區域的位置與分布(如一些地理現象的分布地區)。區域特征包括三個方面:區域空間分布特征,區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如某地區地形的特點。區域差異是比較區域內的要素或特征的差異,區域聯系是區域內一些區際發展和區內發展的聯系,初中課程的區域聯系主要體現在人文方面,如國際間經濟聯系,區域要素或特征差異是區域聯系的基礎。區域發展是分析區域內自然地理災害問題、區域的經濟發展問題(如對南非經濟發展的建議等)。區域的位置與分布是區域特征的前提,通過分析區域特征,比較不同區域間特征而得出區域的差異,區域差異是聯系的基礎,整體分析區域的各個方面從而為區域的發展提出更好的建議,所以區域的四項要素是呈現一個上升的維度狀態,每個要素的位置不可顛倒,總體上存在一個維度上升的關系。
(2)區域認知素養內涵
區域認知是人們從空間—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的思維方式和能力[5]。初中地理階段的主要課程內容是學習區域,區域是人類為了認識、說明和管理地球表面而創造的一種產物,因此,地理學科的學科性質是有區域性的[6],初中階段的學習要認知區域,也就是要認知區域的各個要素,通過認知區域的各個要素來建立區域認知的各項能力,通過此依據確定四項能力,且四項能力是呈現一個維度狀態,并不是平行狀態,而是有一個上升的過程。
(3)初中課標的區域認知目標要求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學生從不同空間尺度認識區域,認識區域都有或者各有的特征,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從而形成以區域認知的視角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內容中認識全球、認識區域兩部分為初中階段區域地理的骨骼,如表1所示。
2.區域認知素養水平等級劃分
在初中階段,地理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目標下,每個能力維度下將能力劃分兩個水平等級,每個能力維度下,兩個水平等級呈現出能力要求上升趨勢,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兩個水平等級來完成教學目標,水平等級如表2所示。
四、教學實踐案例和教學建議
1.教學實踐案例
以新授課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三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為例,分析區域認知素養的教學過程如表3所示。
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來引導學生學習,將區域認知素養過程一步步體現出來,并且完成四個能力維度和8個水平等級劃分,將區域認知能力逐漸體現出來,有目標、有步驟、具體地實現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內在認知。
2.教學建議
利用區域認知素養能力維度和水平等級構建知識框架,提升區域認知能力的學習。
引導學生讀圖、繪圖、記憶區域位置,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描繪我國省級行政圖來記憶我國34個省。
豐富課堂內容加深學生對區域特征的理解,如講解某地氣候特征這類試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聯系當地氣候特征來講解。
利用區域比較掌握區域之間的差異和建立區域聯系,如考查我國南北方地區差異,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表格對比總結差異,得出差異再建立聯系。
關注時事從不同空間尺度學習區域的發展,如聯系生活講解“一帶一路”的路線,我國出口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設備,教師在教學過程可以結合時事放大區域空間尺度。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義務教育學科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研究項目組.義務教育學科核心素養·關鍵能力測評與教學(初中地理)[M].江蘇: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3] 葉麗麗.初中生區域認知能力的維度構成與水平劃分[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9(5):22-25.
[4] 劉晰凝.初中地理區域認知素養發展水平的構建與達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20(4):32-33,36.
[5] 韓麗麗.地理教學中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有效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4):69-70.
[6] 唐桂春.淺談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途徑[J].新課程(中),2017(02):25.
[7] 王宇蕾. 中學地理位置知識教學方法探討[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8] 黃輝昂.描述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征這一關鍵能力的突破——以2011—2021年高考試題為例[J].教學考試,2021(54):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