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露 杜曉亭
“未來的地理教育更加強調新技術的應用”,作為傳承地理科學知識的地理教學領域,更應把握大數據時代的機遇,從當前旅游地理模塊實施現狀來看,亟待尋找新的突破口改善當前局面。筆者認為,大數據支撐下的海量數據資源頗豐,應利用數據平臺引導學生主動設計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價,鍛煉學生空間認知、區域綜合分析、比較和綜合思維能力,掌握基本旅游技能,優化旅游體驗,以適應自身旅游需要。充分挖掘出飽含“生命活力”、具有時代特征的素材來充實教學素材庫,日益成為旅游地理教學的突破口。
一、當前《旅游地理》模塊教學現狀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高中地理課程共包含9個選修模塊,不同選修模塊涉及地理學理論、應用、技術各層面,分別側重自然、人文、技術與實踐不同領域,這9個模塊同屬平行關系[1],它們相互依存,彼此聯系,共同促成學生地理素養的養成。旅游地理作為其中模塊之一,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成為各地常選模塊之一。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①高考指揮棒作用明顯,“以考定教”現象較為突出。從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可看出,旅游地理模塊主要考查旅游資源的類型與分布、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旅游規劃與活動設計及旅游與區域發展四個方面[2-3]。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主要圍繞以上高考內容進行講解,將授課內容高度壓縮。②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師就教材講教材,主要通過劃重點和學生高密度做題的機械訓練方式,使學生被動接受相關知識,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弱化。③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例如,人教版“旅游的發展及現代旅游的特點”一節中“圖1.1——國際旅游人數及收入的增長和圖1.5——香港繁華的商鋪”,所選時間區間較早不能展示出當前該地繁華程度,不具有實時性。而且,部分教材內容與當前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實際存在一定偏差,不利于學生了解當前旅游業的實時情況,把握旅游地理發展前沿動態。
二、大數據的內涵與功能
大數據因其在教育界的應用,逐漸成為了當前教育界的熱詞。關于大數據的具體定義并無統一說法,Mayer Schonberger等曾經在《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中給出了大數據的價值 (Value) 定義,Marr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大數據的“5V”特征, 即:Volume (大量)、Velocity (更新快)、Variety (多樣)、Value (價值)、Veracity (真實性) [4-5]。國內大部分學者認為大數據本質上就是時空大數據,約有80%左右的大數據都具有時空特征。時空大數據的特點除具有大數據本身“5V”特征外,自身也具有位置特征、時間特征、屬性特征、尺度特征、多元異構特征、多維動態可視化特征[6]。
時空大數據按照感知對象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感知地理環境的時空大數據(夜光遙感數據及氣象數據等),另一類則為感知人類社會活動的時空大數據(移動軌跡數據、微博簽到數據、手機信令數據等)[7]。這些大數據應用領域廣泛,日益成為分析地理事象時空分布規律、屬性特征的重要手段,涉及交通運輸、氣象研究、社交網絡應用、地質災害監測與預防及旅游等多個方面[8],與地理教材資源、學生認知規律、教師教學手段的搭載均有一定的適配性。
三、《旅游地理》教學中大數據的運用策略
1.利用特色數據平臺,培養旅游活動設計能力
大數據平臺紛繁復雜,具有較強的指向性和普適性,例如指數類、環境類、地圖類等大數據平臺[9],可為不同模塊的地理教學提供豐富的數據資源。旅游大數據指旅游者利用網絡在智能移動終端進行預訂旅游產品、撰寫游記點評、相互交流等活動中產生的海量的非結構性、碎片化數據[10]。旅游特色數據平臺是指基于旅游大數據支撐下的平臺,具體包括:旅游大數據應用平臺、旅游資訊網信息平臺、旅游資訊App、旅游自媒體管理平臺等,此類平臺數據資源頗豐、使用方便、可操作性高,為教師帶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思路。
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旅游地理”后,能夠“結合實例,設計旅游出行的時間、線路以及景區內部線路”,具體可分析為:學生能夠依據自身愿景,多渠道收集信息,通過對各式各樣旅游地、旅游線路、旅游方式的比較,確定最終的旅游目的地,設計合適的出游線路,進行科學的旅游決策。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課標要求,向學生提供特色數據平臺,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提高旅游活動設計能力。
例如,運用大數據平臺培養學生旅游活動設計能力的教學設計思路如下。
首先,教師向學生提供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引導學生選擇出游時間與方式。引導學生打開途牛網、攜程網等平臺,對開封的行、食、住、游、娛、購六大要素信息進行收集、比對、分析,選出最佳出行時間、最佳出行方式;在選擇酒店時,可引導學生打開”美團App”,就近篩選旅游目的地所在區域酒店,通過設置不同的等級和星級,一鍵查找與旅游行程相符的酒店,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次,引導學生設計合適的景區內的出游線路,進行科學的旅游決策。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問題式教學方法,提出問題:某旅游者將于10月21號前往開封參觀第37屆菊花文化節,請您依據騰訊位置大數據平臺的“區域熱力圖”為其規劃設計旅游線路。具體操作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學生頭腦中要有初步的區域認知,對開封進行定位,了解開封位于河南省,選擇旅游時間及時間粒度,觀察當天不同時間段景點、周圍路段的人口密度實時情況,通過人流量的實時播放動圖,可觀測到上午9點至11點人數較多,11點左右人流量達到最大,通過實時信息,及時規避擁堵地點、調整游覽路線。其次,景區內的旅游路線設計可依據該平臺的實時熱力衛星圖,直接觀察景區內部旅游線路,且可清晰觀察到景區內翰林宮、軒轅黃帝雕像、碑壇、仰圣山等景點人流量相對較大、熱度高,可提前將這些景點納入計劃路線中,在實際游覽過程中有重點地進行觀光游覽。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街景按鈕,對景區內熱點景點及附近道路進行定位,如對碑壇及東南方向道路進行定位查看,感知景點及周圍道路全貌,了解景區內部狀況,達到既“不走回頭路”,又能用最少的旅游時間游覽更多的旅游景點的效果。
最后,經過學生的一系列操作,教師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并讓學生在課后用此方法為自己或者朋友、父母設計一個旅游活動方案,延續學生的設計熱情,加深對本節課的認識。
2.巧用流行數據平臺,提高學生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能力
流行數據平臺指在青少年群體中使用率高、傳送度大、實時性強的數據平臺。流行于青少年群體的數據平臺有很多,諸如微博、百度貼吧、微信等App就是常見的流行數據平臺形式,易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主動搜集形式多樣的學習素材。對于旅游地理教學來說,流行數據平臺較適用于“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這一節學習中,本文以微博為例,具體探討如何利用微博,實時了解某一旅游資源情況,獲取繁多信息資源,對其開發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課標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實例,評價旅游資源的開發條件”,即讓學生通過對旅游資源本身和旅游資源所處的環境及相關方面進行評價,以確定旅游資源可開發性,制定開發措施。通過具體分析可知,該節課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通過實例,了解到旅游資源的開發條件的基本內容包括:旅游資源的資源價值(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地理位置與交通、客源市場、基礎設施。二是要求學生能夠評價一個實例,并在評價過程中能夠根據開發條件的優劣情況,提出合理的建議。
例如,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微博App,收集旅游資源開發條件情況素材,具體操作如下:引導學生用Web或手機客戶端打開微博,點開搜索框,輸入“洛陽、龍門石窟”關鍵詞,即可看到不受時空限制,側面反映該旅游目的地開發條件的各類時空信息(包含圖片、文字、視頻等),這些信息涵蓋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人群對該地旅游資源各方面開發條件的綜合、實時及熱門評價。在素材搜集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圖片素材本身展示的“山清水秀霞滿天,石窟造像展祥顏”的美學價值,文字素材中透露出的科學和歷史文化價值及視頻素材中巨大人流量彰顯的經濟價值。通過關鍵詞的更換,換至“龍門石窟 地理位置與交通”“龍門石窟 基礎設施”“龍門石窟 客源市場”,即可了解除資源價值外其他三方面開發條件信息,此外還可以通過互動式問答,向大家提問,在線咨詢討論相關開發條件,與具有親身體驗的游客、景區管理者等不同群體進行實時交流。其次,收集素材后,教師應向學生提供依據教材活動部分制作的評價細目表,告知學生等級評定標準,引導學生完成等級評定。最后,要求學生依據評價細目表的內容繪制思維導圖,配以所搜集的數據信息,完善對等級情況的解釋說明,培養學生對素材的歸納和整理能力,促進知識結構的完整性。
四、思考與展望
大數據背景下應注重對學生關鍵旅游素養的培養,充分引入大數據平臺,獲取數據資源信息,改善傳統旅游地理教學實施現狀。本文所提及的大數據平臺并不完善,所提出的策略也并不能涵蓋所有內容。如何對大數據進行系統挖掘、使用,促進其與包括旅游地理在內的不同模塊地理教學相結合是研究者和教育一線工作者今后應該共同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王傳兵,趙守拙.當前高中地理選修課程實施現狀分析及改進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1):63-67.
[3] 任明岡,唐中學,王劍.全國新課標Ⅰ卷五年高考中有關“旅游地理”試題的分析及復習建議[J].地理教學,2017(7):58-61,37.
[4] Mayer-Schonberger V, Cukier K.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London:John Murray, 2013.
[5] Marr B.Big Data:Using SMART Big Data, Analytics and Metrics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Chichester,? UK:John? Wiley&Sons, 2015.
[6] 王家耀,武芳,郭建忠,等.時空大數據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測繪科學,2017,42(7):1-7.
[7] 關雪峰,曾宇媚.時空大數據背景下并行數據處理分析挖掘的進展及趨勢[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10):1314-1327.
[8] 吉根林,趙斌.面向大數據的時空數據挖掘綜述[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7(1):1-7.
[9] 任武軍,李新.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旅游需求分析——以北京懷柔為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8,38(2):437-443.
[10] 馬蓓蓓,張曉倩,李海玲.中學地理教學中常用的大數據資源平臺[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9(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