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
2018年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將“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目標,其中基本理念中明確要求“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過程的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為了讓學科核心素養落地,教學應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教學目的不僅是結果會不會,還是學習過程中有多少親身體驗、感知、表達與應用。教學設計則是培植學生這顆種子的土壤、養分、空氣和陽光。在此影響下,種子主動地、慢慢地破土而出,實現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的價值。為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應不斷地完善課堂教學這座橋梁。
本文從“思維熱身、思維體驗、思維應用、思維整合” 四個維度入手,構建了高中地理“主題—情境—任務” 課堂教學,讓學生在不斷質疑、分析中發展思維,讓“地理實踐”“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
首先依據課程標準及大概念的形成設計本節課的主題教學內容;然后根據主題尋找、創設教學情境;最后從情境中提煉問題,并設置指向問題探索與解決的學習任務。通過不同任務的完成,最終達成該節課的主題目標。
下面結合教學實例,探討如何通過“主題—情境—任務”思維課堂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比如,在講中圖版必修二“交通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時做了如下設計。
主題:依據課標“結合實例說明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p>
設計教學主題即核心素養目標:綜合思維:結合區域圖和某交通分布圖,運用交通區位理論分析交通建設的區位條件及建設意義;人地協調觀:通過交通運輸區位條件分析,理解交通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促進人地協調觀的形成。
根據以上教學主題,首先進行思維熱身——課前準備。
任務單一:根據現實生活中自己的需求,設想一條自己最想建設的路(公路、鐵路、航空)并搜集資料進行考證:需不需要建、會不會建?為什么?對考證的資料進行梳理、分類匯總。并完成導學案——預習案部分,將困惑標在“我的疑問處”。
設計意圖:通過“地理實踐”——信息搜集,完成影響區位因素的預習。信息的分類匯總,要求學生自己加工處理信息(自然區位、社會區位都要關注到),這樣可幫助其全面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認知系統,提升“綜合思維”。
情境—任務:在形成自己的認知系統的基礎上,帶著疑惑進入思維體驗——課堂教學。為達成主題目標,創設青藏鐵路新線格爾木—拉薩段修建的情境。
任務單二:案例分析——閱讀“青藏鐵路”相關資料,從“能不能建”“需不需要建”“會不會建”三方面進行探討。全面了解它的修建過程,然后和自己的認識進行對照,看是否英雄所見略同?
通過設置任務,讓學生從“設疑自探”到“解疑合探”,最后“質疑再探”。教學過程如下。
探究主題1: 影響青藏鐵路布局的主要條件分析。
設疑自探——“天路”能不能建。
根據資料包進行案例分析:①青藏鐵路為什么要分兩期進行?
根據資料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歸納——整體概括為:自然條件惡劣(凍土廣布、高寒缺氧、生態脆弱)、社會經濟落后(不能提供物質保障)、技術水平低下(沿途遇到的各種困難多,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難以克服)。由此推斷當時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應該是自然因素。
【承轉】困難這么大,為什么克服困難也要建?
②建設鐵路困難重重,二期工程為什么仍要繼續修建?
學生分組討論,將相關信息分類填入表1所示的信息欄內,要注意從社會、經濟、政治等多方面思考分析。
通過分組討論歸納總結:社會經濟因素是道路修建的決定性因素,而自然因素是重要因素或限制性因素。
【承轉】面對重重困難,是什么原因讓二期工程得以順利修建?
質疑再探——“天路”會不會建。觀看《架起雪域彩虹》視頻思考。
③青藏鐵路修建中是如何解決三大世界性難題的?
視頻幫助大家理解我們是如何運用技術突破重重困難的。并根據圖表資料分析討論。
④在進藏鐵路線的四套預選方案中,為什么最終選定修筑青藏鐵路的方案?
通過討論探究總結:線路的設計總體上遵循經濟上合理、自然條件有利、技術可行的原則。
設計意圖:整個教學過程根據教學主題創設真實情境,并從真實情境中提煉問題,“抽絲剝繭”式地呈現給學生,真正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積極性。通過分析青藏鐵路兩期建設的區位因素的變化,讓學生明確區位因素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時空綜合”分析能力。從表格信息的加工處理,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認知系統。從線路方案的選擇,歸納線路設計的一般原則,讓所學知識系統化,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通過交通運輸區位條件分析,理解交通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促進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在完成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思維應用——課堂練習。下發任務單三。
探究主題2:請為圖1中所示地區設計一條交通運輸線。
如果想在A、B兩地之間興建交通線路,請在圖1中畫出一條你認為合理的線路,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能夠遷移應用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地理現象的分析思維有所不同,訓練并教會學生發現思維邏輯,形成問題解決意識,由此提升他們的“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
最后進行思維整合——課堂小結。
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補充)本節主要學習內容。
設計意圖:知識建構,即思維整合。在以上環節完成后,教師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梳理整合,使所學知識系統化,進一步提升“綜合思維”。并當堂檢測學習效果,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綜上所述,從“思維熱身、思維體驗、思維應用、思維整合” 四個維度入手,構建的“主題—情境—任務” 地理思維課堂,不僅有助于教師探索教學本質,而且利于學生深度學習與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實現教與學的超越,打造高效課堂,進而實現學生的成長及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