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



隨著成渝城市群對資源要素的集聚能力不斷增強,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得到了較大程度的優化提升。但勞動力單向流動和人口老齡化程度偏高等問題的存在打破了城市間原有的產業鏈供應鏈關系和區域的就業空間結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特征進一步顯現。本文基于四川省各區域2008年—2021年的產業數據與就業數據,分析了產業結構升級對四川就業結構的影響及其面臨的現實問題。結果表明:第一,人口極化導致川東北經濟區、川南經濟區的就業規模逐漸減小,部分地市州的產業向成渝轉移;第二,產業發展的空間結構同質化,在就業方面的突出表現就是就業質量的同質化,加劇了勞動力資源和創新要素的空間錯配;第三,成渝“兩極”能級與沿海地區城市群存在較大差距,難以有效支撐就業空間布局優化的迫切需求;第四,川渝兩地人口老齡化速度高于全國水平,不利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十三五”以來,成渝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日漸深入,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成渝城市群對資源要素的集聚能力不斷增強,就業結構和就業質量得到了較大程度的優化提升。但同時,產業競爭力弱且嚴重趨同、區域發展失衡、區域協作不強、城鄉互補不足等短板嚴重制約了川渝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削弱了川渝地區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同時,川渝地區勞動力單向流動和人口老齡化程度偏高等問題的凸顯將進一步拉大區域差距,打破城市間原有的產業鏈供應鏈關系,進而改變區域的就業空間結構。
2018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作出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區域發展新格局著力補齊發展短板,全面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群影響力能級,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質增效,加快提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效率和效益,增強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就業吸納能力,完善勞動力就業空間結構,突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上限。
(二)研究意義
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就業空間結構優化路徑研究,涉及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產業結構優化理論、就業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等多個理論,在發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新經濟地理學等多個領域有較廣泛的研究。因此,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研究成渝城市群就業空間結構優化問題,對于助推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區域就業結構優化調整,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基于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化對四川各區域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相互作用機理的認識,優化四川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空間布局,為擴展就業、實現勞動力由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順利轉移提供政策思路,有助于緩解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降低和內陸發展劣勢等不利因素給四川經濟發展帶來的困擾,有利于增強西部地區人口和經濟承載力,對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四川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
從研究工具和指標選擇來看,衡量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主要有結構偏離度分析法、就業彈性分析法和計量模型分析法。比較勞動生產率主要是基于效益的角度進行分析,就業彈性則更多地是強調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結構偏離度實際上是由比較勞動生產率演化而來且定義不統一。
(一)比較勞動生產率分析
比較勞動生產率從生產效率角度反映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均衡性問題,較為客觀地表現了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對比情況。當比較勞動生產率小于1時,勞動力過剩且亟待轉出,產值比重隨之降低;反之則會吸引勞動力轉入,產值比重也會隨之提高。公式為:
結果表明,整體上各區域均表現出第一產業勞動力過剩亟待向第二、第三產業轉出。2008年至2019年環成都經濟圈、川東北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和川西北經濟區的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小于1且不斷降低。成都市、川東北經濟區和攀西經濟區的第二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大于1但持續下降。各區域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均呈現“V”形變化。可見,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仍然顯示出了較強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同時,由于第二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資本和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不斷深入,農業勞動力轉移壁壘也在不斷提高。進一步表明了各地區產業發展的不協調、非農產業對農業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不足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等問題。
(二)就業彈性分析
就業彈性的大小與正負性體現了某一時期產業發展對就業的吸納強度與能力。比值為正值且數值越大,就業彈性越高,經濟增長拉動就業作用越大;比值為負值且絕對值越大,對就業產生的“擠壓效應”就越大。公式為:
從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來看,近年來,雖然四川各區域對第一產業就業均呈現擠出效應,但已有明顯的減弱。2018年和2019年成都市第二產業顯示出了一定程度的擠壓效應,原因可能是隨著產業服務化的加深和成都第二產業向周邊地區轉移,對就業表現出明顯的拉動作用。由于工業基礎薄弱,農業勞動力較多且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有限,四川大多數農業勞動力不得不流向沿海地區或進入門檻較低的生活服務業。再者,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對就業的帶動能力不足,民營和鄉鎮企業對勞動力吸納能力有限,使得四川除成都外的其他地區就業結構停滯在“一三二”結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極不均衡。
(三)結構偏離度分析
結構偏離度是反映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程度的指標,公式為:
從2019年開始,成都市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負值,川東北經濟區、川南經濟區、環成都經濟圈、川西北經濟區和攀西經濟區的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也逐漸向0收斂。這表明以上區域的產業結構演變和就業人口轉移協調程度不斷提升,但由于各地區產業發展狀況不同和勞動力流動效率不一,地區差異仍然較為明顯,川西北經濟區和攀西經濟區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絕對值始終保持高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年來四川各區域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在0.2-0.5這一區間,但絕對值在增長,這可能主要與服務業中占比較大的傳統產業進入門檻低、就業方式靈活有關。可以在短期內通過大力發展第二產業以吸納勞動力就業,在長期通過優化服務業來推動結構升級和創造就業。
(四)小結
綜上所述,整個樣本期間,四川各區域產業結構高級化穩步提升,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區域差異較大,產業結構高新化發展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經濟區,產業結構生態化發展成效較為顯著。除川南經濟區以工業為主外,其他區域均實現“三二一”的三次產業結構。但就業結構長期滯后于產業結構發展,大多數地區仍然停留在“一三二”的三次產業就業結構階段。
三、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主要問題
綜合四川各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現狀,通過對二者的協調性分析和動態空間回歸分析,我們認為四川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就業空間結構的影響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勞動力流動極化與區域協同發展的矛盾。人力資本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值得關注的是,流動人口高度向成都和重慶兩個核心城市聚集,成都和重慶的極核效應越來越明顯。
二是產業同構化競爭與就業質量提升緩慢的矛盾。避免產業同構化競爭是鄰近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關注領域,對整體就業質量具有重要影響。成都的三次產業結構早已經進入“三二一”的階段,而四川其他城市大多仍然停留在“二三一”的階段,且城市之間普遍產業趨同。產業發展的空間結構同質化,在就業方面的突出表現就是就業質量的同質化,加劇了勞動力資源和創新要素的空間錯配,不利于就業質量的提升。
三是成渝“兩極”能級不足與優化就業空間布局的迫切需求之間的矛盾。成渝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相比,面積最大,但經濟體量最小。同時,成渝城市群內部區域發展差異大,產業結構與沿海發達地區城市群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四是人口老齡化與就業結構優化的矛盾。長期以來,四川和重慶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口老齡化速度高于全國水平。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還壓縮了企業的創新投入,增加了創新成本,不利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二)對策建議
1.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區域分工協作
以強化區域分工與協作為核心導向,進一步發揮成都的極核功能。首先,完善的市場機制是資源要素充分流動的重要前提,也是激發正向空間溢出效應的重要前提。其次,高技能就業增加主要源自于產業轉移引起的技能需求上升,而中、低技能就業增加源自于產業轉移通過產業協同集聚所帶動的經濟增長。成渝在發揮帶動作用的同時,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打造世界級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航空航天等產業集群。此外,應深入開展人才培養模式與技術研發工作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向“微笑曲線”兩端的高附加值產業轉移。最后,統籌規劃局部就業技能分布,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完善區域產業結構高級化、合理化、高新化和生態化的正向空間溢出傳導機制,實現產城人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2.加快就業空間結構合理化布局,完善區域一體化要素市場
其一,以成都為核心,以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經濟區的多個重要節點城市為中心,構建“一核多中心”網狀組團式就業空間結構和空間溢出機制。其二,要因地制宜地采用旨在加強產業與就業雙向調整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以化解區域間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度異質性矛盾。川東北經濟區要進一步發揮其緊鄰重慶和出川大通道的區位優勢,全面構建“雙核六帶一區”的總體發展格局,發揮天然氣等資源開發利用型產業的比較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旅游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銀發經濟、生態經濟等新業態。川南經濟區要加快新舊產能轉換,重點發展裝備制造,積極探索深化改革經驗。川西北經濟區要進一步挖掘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特產品加工。其三,完善區域一體化要素市場,深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定區域間產業升級與人才流動相互促進的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充分釋放成渝優質人力資本的正向溢出效應,進而提高其他區域人力資本供給質量,以帶動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為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3.加快數字化轉型,構建正向溢出長效機制
四川需要進一步構建區域間產業結構高新化和生態化對就業結構調整正向溢出效應的長效機制。首先,環成都經濟圈、川東北經濟區和川南經濟區要加快產業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以此為契機打通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的要素流通梗阻,提升資源要素和信息的流通及時性,持續優化區域內產業價值鏈與供應鏈。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深受高技術人才匱乏與技術投入產出效率低下等短板的制約,且川渝地區技術創新對于勞動力就業轉移的正向促進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致使產業轉型升級進程緩慢且無法帶動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因此,川渝地區應大力開展人力資源培育與技術研發工作,以促進勞動力跨區域自由流動為導向,組建區域人才教育培訓聯盟,以高智力人才的高效流轉來提升新技術、新知識、新業態的輻射力與影響力,實現以人力資源配置合理化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
4.加快完善產業布局,豐富居民收入結構
首先,收入水平決定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川渝地區人民普遍收入結構單一、收入水平低于沿海發達地區。對此,根本途徑還是要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實施“質量+效率+動力”三位一體的創新驅動變革,淘汰落后過剩產能,增強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進而形成對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推動力,豐富居民收入結構。此外,政府要在擴大消費規模和完善消費結構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消費刺激就業的作用機制,高度重視就業擠出效應和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就業的溢出效應,持續提升傳統消費,大力培育新興消費,不斷激發潛在消費。再者,“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我國產業梯度決定了我國銀發產業周期將會比發達國家漫長,為我國銀發產業建立健全產業、產品標準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對于人口撫養比排名全國前列的四川和重慶而言,銀發產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加快銀發經濟、生態經濟的相關產業布局。
(三)小結
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給出了以下建議:一是以強化區域分工與協作為核心導向,完善市場機制,進一步發揮成都的極核功能,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二是增強“一核多中心”網狀組團式就業空間結構的輻射能力,促進第一產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強第二、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三是構建區域間產業結構高新化和生態化對就業結構調整正向溢出效應的長效機制。四是構建消費、投資和政府稅收對產業結構和就業空間結構的長效調節機制,加快銀發經濟、生態經濟的相關產業布局。
(作者單位:吉利學院)
基金資助:四川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會項目,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就業結構優化的路徑研究——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例(編號:SCJFZL-YB-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