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花 馬國婷 熊曉 向雪嬌



2017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評價體系等”[1]。新高考對于學科內容的考查已經由過去的知識、能力立意轉向素養立意,現代教育正朝“核心素養時代”蓬勃發展。但學科素養培養不是空中樓閣,“學科素養是建立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基礎之上”,其“知識”具有前提和基礎作用。中學地理知識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是高考地理考查的重點,知識體系復雜且不易記憶;一輪復習是高考備考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一輪復習的本質任務是對學生已經學習過的零散、無序的地理知識進行梳理、補充,促使學生形成牢固的知識結構,故此一輪復習具有全盤覆蓋、查漏補缺的特點。
思維導圖最早由英國學者托尼·巴贊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思維導圖可以將復雜的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和總結,具有高效、層次清晰等優點。思維導圖是通過梳理思路,從而使應用者獲得清晰的頭腦的思考工具;是通過將發散思維以具體化的表現,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思維導圖可以將松散的知識以知識鏈、知識圖的形式呈現,將思考過程具體化,有助于學生在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聯系、確立知識體系、系統化管理知識,便于學生在面對復雜的地理問題時,及時定位相關知識點,進而提高學習效率。[2]
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地理一輪復習中,可以促進高考備考順利開展,幫助學生在一輪復習中提升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只有在一輪復習的過程中搭建、完善知識結構,構建、強化知識體系;才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最終促進學生提升學業成績,為二輪復習、三輪訓練、高考夯實基礎,做好準備。
思維導圖法以其獨特的優勢運用于地理一輪復習中,以期在一輪復習中發揮作用;合理運用思維導圖法于地理一輪復習中成為了地理教育、地理教學研究的重要話題。筆者結合自身實際利用思維導圖法進行高三地理一輪復習之后,對思維導圖在一輪復習中如何應用做出了一些思考,特將其呈現于此。本文將結合實例探討思維導圖在高考一輪地理復習中的應用策略。
一、系統復習,搭建骨架
高中地理涵蓋知識豐富,涉及地理要素廣闊。高中地理一輪復習既要復習所有知識,又不能一味羅列知識;想提高一輪復習的效果,需要教師探索復習方法、教學技巧。“復習課”如果采用傳統知識羅列式的復習模式,學生不僅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很難將零散的地理知識有效地梳理、歸納,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復習效果也大打折扣。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思維導圖法來開展系統的一輪復習,為學生搭建知識骨架。思維導圖法能使復習的線索清晰,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
例如,在高三地理一輪復習之初,可以進行系統復習,為學生搭建地理知識的骨架。首先是復習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翻看教材或查閱大一輪書本目錄,整體了解高中地理知識的大綱和框架:高中地理的內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三個部分;其次是在復習過程中:講解任何一個知識點,引導學生嘗試去理解它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建立連接;最后是復習結束時,學生初步了解高中地理知識的知識骨架,形成思維導圖(圖1),使地理復習內容全面化、系統化,促進學生掌握地理知識。
二、重視比較,梳理脈絡
高中地理知識具有復雜多變的特性,一個知識往往具有很多相關聯性。在高中地理一輪復習建立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重視對不同知識進行比較,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或現象間相互聯系的認識,而且有助于學生地理知識的系統化,加深對各種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記憶。通過恰當的比較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充分發揮思維能力,使所復習的知識前后貫穿起來。這樣,既可使學生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又可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地理復習的效率。
例如,在分析中亞的咸水湖面積縮小的原因時,將其與我淡水湖萎縮進行比較。運用思維導圖從湖泊的水文特征進行分析,發現這兩類湖泊從水源的主要補給類型、水量方面有較大的區別,從而得出兩類湖泊退縮的原因同樣是不同的。咸水湖區不可能發生圍湖造田,其水源主要來自于高山冰雪融水,補給量小,故氣候變暖,蒸發流失,上游生活、生產用水對其水位降低、湖泊縮小有較大影響;淡水湖水源主要來自于上游流域降水轉化的徑流,水量很大,故氣候變暖和上游用水對入湖水量的減少影響就十分微小,可忽略不計,而圍湖造田和上游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使湖底淤高是湖泊縮小的主因,將過程形成思維導圖(圖2)。通過比較咸水湖和淡水湖的退縮原因,發現它們有本質上的不同。用比較法確定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將地理信息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力;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比較,增強了對比的效果,讓學生對知識之間的聯系把握也更加深刻。
三、總結提煉,形成“血肉”
綜合性是地理學的一大顯著特點,地理一輪復習要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各地理要素,認識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原因及影響,進而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提升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思維導圖從核心詞向外延伸,聚焦學科核心概念、關鍵知識;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建構清晰、完整的知識網絡;促進深度學習,形成知識的長時記憶;使地理一輪復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通過各地理要素的總結提煉,逐步形成知識網絡,以便學生更好地運用地理知識。為學生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復習地質作用之后,學生的思維還存在一定程度不清晰、混亂等問題,這時,需要教師進行總結提煉,促使學生形成關于地質作用的知識網絡(圖3)。地質作用會導致地殼變動;而地質作用按照其能量來源劃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它們各自有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每一種表現形式下會有不同的地理現象,產生相應的后果;但最終都構成千姿百態的地貌形態即地貌類型。
四、恰當練習,遷移應用
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證實,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平均效率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著名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實作演練和立即應用即做習題和練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能夠促進學生掌握70%~90%的知識,是檢測學生對一個知識掌握與否的最佳辦法。所以在高中地理一輪復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做適當的練習,即在一定程度上“做題”。在做題、解題過程中,進一步強化知識體系。
例1.(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第17題)貴州省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巖溶地貌廣布,旅游開發是當地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圖4為貴州省及周邊地區地形圖,圖5為貴州省1月、7月氣溫分布圖和降水分布圖。
興義與銅仁相比,冬季氣溫高,夏季氣溫低,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在學生作答本題時,如果讓其直接入手,則會陷入思路不清、邏輯混亂的困境,由于是高中地理一輪復習,教師可以在課上帶領學生完成這一真題。根據設問,分析“興義與銅仁相比,冬季氣溫高,夏季氣溫低,分析其形成原因”。將氣溫的影響因素思維導圖(圖6)呈現給學生,學生就很容易發現,造成兩個地方氣溫差異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和地形,而不是洋流、人類活動等與此題題意不符合的答案。但由于是復習課的課堂練習,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記憶強化氣溫的影響因素,在往后遇見其他類似題目時,可以迅速從知識體系中提取出適合特定區域的答案。
總之,在地理一輪復習中,思維導圖以一種髙效的知識學習、復習方式對地理知識高度概括與整理,將地理思維過程可視化。教師利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掌握地理“必備知識”后,還要指導學生掌握運用思維導圖并進一步提升地理學習能力,最終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孫明霞.借助思維導圖,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策略[J].地理教學,2017(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