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陽 趙雙



校本資源是深藏的教學資源寶庫,相較于課本素材,校本資源具有更好的地域適用性、易得性和親近性。親近是指其在學生當中,具有情感上的共鳴和文化上的親近,更易被學生接受,但校本資源的開發有一定難度,原因在于對原始素材的加工和轉化上,經過收集、整合、加工,原始素材經歷了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形成教學材料,才可以真正用于課堂教學。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筆者認為網頁是校本資源最好的載體之一,優點是網頁的觸及群體廣泛,訪問的便捷度更高,搭載的內容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學生更易于接受、理解與掌握,在“互聯網+教育”新理念的推行之下,網頁版的校本資源將實現更大的價值。
筆者依據地理教學的需要,將校園文化廣場中的日晷園開發為“網上日晷園”,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搭建網站的過程分為素材收集整理、網頁開發、后期調試三個階段。
一、素材整理階段,提供有價值的校本資源
網頁資源的選取應本著形象生動、深入淺出、色彩豐富、直觀具體等選取原則,按照文件小、類型多、動態性、演示性等素材要求,將日晷園中得到的照片、視頻、文字記錄等粗材料進行加工。如,對各種類型日晷的攝影,使用單反相機的M檔模式,選擇晴朗的天氣,利用良好的光照、藍天等要素,對日晷園進行拍攝,對照片進行篩選和后期處理,得到了日晷園全景圖、局部近景圖,以及每種日晷的特寫圖。
還有些材料進行了重組和再創造,例如,用繪圖軟件繪制的或手繪的日晷原理圖解(圖1),有價值的文字和圖稿,以及國內知名學者關于日晷研究的成果,將其中能用于科普和教學的知識進行簡化和再創作,運用體積小、壓縮率高的圖片和視頻格式,將知識用靜態與動態兩種方式展現。
二、網頁開發階段,尋找可行的實現途徑
網頁開發有別于普通的課件制作,網頁作為一種“超文本”的文件形式,比文本文檔資料有更豐富的表現形式,更強的受眾穿透力,更好的互動性,瀏覽網頁的觀眾能通過超鏈接,自主選擇瀏覽的路徑和拍攝的內容。但同時,網頁開發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本案例中,筆者使用Dreamweaver軟件作為建立和編輯網頁的工具,先將素材分門別類,區分出版塊內容,將其編輯為“首頁”“關于”“展廳”“原理”“聯系我們”共5個版塊,建立5個“.html”網頁文件,用
語句,對頁面布局作大致規劃(圖2)。使用CSS和bootstrap代碼對網頁外觀進行美化,使用@media{}語句,設定不同瀏覽屏幕的網頁布局,以讓其適應手機、Pad訪問(圖3、圖4)。
使用“阿里云”服務器,裝入Linux系統,進入控制臺界面(圖5)。
安裝FTP協議和Http協議的支持軟件(圖6、圖7)。
將本地網頁文件上傳至服務器,并測試遠程訪問效果(圖8~圖10)。
三、后期調試階段,優化參數配置,改善訪問體驗
訪問速度關系到頁面訪問者的體驗,有必要對訪問速度進行測試和提速,從打開網頁到全部呈現首頁大約4~5秒,速度還是比較可觀的,根據反饋,筆者對圖片進一步壓縮,并對字體文件和代碼量進一步優化,使訪問速度進一步改善。
四、結論與討論
“互聯網+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最新表現形式,互聯網讓教育以更好的方式呈現出來,使教育有了更多實現渠道,也讓受教育者有了更多選擇。在以網頁形式呈現的《日晷園》校本課程中,學生可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和內容組合,有的學生可能希望從網絡上獲得古代計時相關的歷史知識,而另一些學生則可能更希望學習日晷的數學原理,以及相關的天文學知識。因此,網上日晷園為學生群體的差異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研究的樣本。
以網頁形式呈現的校本課程,在促進教育公平化方面也有獨到的價值,它讓知識不再受限于課堂、校園等有形的界限,將知識布展到更廣闊的區域中,只要有網絡的地方,教育價值就有實現的可能。校園內優質資源以網頁形式開發出來,符合廣大公眾對于接受更好教育機會的期待。
當然,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網頁的視覺效果值得進一步完善,通過色彩搭配,動靜結合等手段改善訪問者的體驗。在網頁中,通過技術提升,加入虛擬參觀,有獎問答,在線互動,互助學習等欄目,使網頁的優勢盡可能地發揮出來,還可以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作客天文學知識欄目,使校園內優質資源發揮更大的科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