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陽 劉智慧 唐麗


地理教學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地關系”為核心,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與生態文明有著共通之處。故而,地理教學在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與價值觀,提升生態素養水平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地理教學,這既順應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潮流,符合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前提升人們生態環境素養和達到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目的的迫切要求,更是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型人才的應然選擇。同時,地理學科有著很強的實踐性,僅僅依靠校內課堂無法滿足學生生態素養培育要求。因此拓展校外實踐活動,開展以生態教育為核心的研學旅行是高中生生態素養培育的重要路徑之一。
地理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地理問題,地理教學核心素養要求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也是培養學生要學會辯證地看待人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因此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中生態自然觀對地理教學中研學旅行的意義,能夠更好落實國家提倡的綠色環保的生態思想,同時也更好地實現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生態自然觀、生態素養與研學旅行
1.生態自然觀、生態素養與研學旅行解讀
生態自然觀的根本觀點。是以勞動為基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恩格斯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生態自然觀”這一概念,但他在《自然辯證法》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成為生態自然觀的理論基礎[1]。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觀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界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的生活”[2],人離不開自然界,必須依賴自然界生活,離開了自然界,人類將無法生存。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偉大構想,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十九大中又進一步提升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3-4],而后又相繼頒布并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之一,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才是目前人類生產生活的價值期盼,故而,提升人們的生態素養水平變得尤為重要與迫切。具體到中學,學校應該讓學生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對生態文明進行學習和加深認識,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讓學生懂得維持生態環境和人類發展之間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夠提出相應的舉措[4],培養學生的生態素養。
2.生態素養與中學研學旅行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要加強學生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生態文明和海洋權益等方面的教育,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5]。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學校應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來提高中學生的生態素養。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中滲透的“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正是生態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教育可以積極利用各種研究性學習和課外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生態素養,比如研學旅行。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研學的途中可以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生態問題,提高生態素養,這是任何書本都達不到的效果。
3.生態自然觀、生態素養與研學旅行的關系
有效的生態文明教育能讓學生意識到生態問題的復雜性及嚴峻性,樹立理性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學會尊重環境、保護環境和順應環境,樹立生態自然觀,提升生態素養,不斷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并對自我進行教育和管理,踐行生態文明行為,擁有環保的意識及積極向上的精神(圖1)。
4.地理研學融入生態自然觀的適宜性
地理研學旅行中蘊含了豐富的唯物辯證思想,如研學旅行中研學目標所要培養的人地協調觀,強調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從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角度來認識。人與自然是相互影響的,人依賴自然的同時也改變著自然,改變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產生的影響必然有利有弊,正如自然環境對人類而言也是有利有弊,這與辯證自然觀中的生態自然觀相契合。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辯證自然觀,也說明了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類需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進行發展。研學過程中所要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人地協調觀與生態自然觀內所含的生態思想在實質上是相通的。
5.研學活動與生態素養培養緊密聯系
在新一輪新課程教育改革下,中學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與情懷的培養。就高中地理而言,重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如果僅僅是完成學科素養的培養,培養出的學生也只是具有學科學習能力與要求的畢業生,而不具備相應的國家意識、大局意識、發展意識、鄉土意識。生態素養的培養是對地理學科素養的拓展與深化,是為國家培養具備合格公民素質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社會人。將生態素養理念和研學旅行緊密結合、并融入教學,不僅是對當前教育提出的新理念、新方向的探索、踐行,更是生態價值觀與生態行為在教育教學中的貫徹落實。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加深當前高中生對生態素養的理解,促使他們增加生態知識的積累,自覺形成生態意識,積極主動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從而提升個人生態素養水平,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助力。
二、研學實踐中培養高中生生態素養的途徑
生態素養主要分為生態知識、生態意識與生態行為三個維度。本部分主要討論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教師如何進行研學設計,將研學旅行與生態素養的三個維度相結合(圖2),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生態素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本策略以貴州省生態研學旅行為例,探究研學準備階段、研學實施階段、研學反思階段教師如何培養不同維度的生態素養。
1.立足實際,滲透生態知識
生態知識素養是培育生態素養的基礎,是指個人對生態文明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6]。即要求學生時刻關注自己周圍的生態環境,了解保護環境的基本常識性知識,理解生活中常見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現象并且可以正確辨別污染環境和破壞環境的行為。
研學旅行準備階段:及時為學生準備需要掌握的知識。在滲透生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對知識進行系統的講解,并形成研學手冊,方便學生及時查閱。在本次研學旅行準備過程中,教師應對研學目標進行拆分,深挖本次活動中的生態知識,并結合教材內容,從教材中提取知識,形成知識清單。另一方面,教師要立足于研學實際,將知識揉合在研學旅行之中,還應適當引入歷史、生物等社會性知識,滿足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需要。
研學旅行實施階段:將生態知識與研學過程有機結合,將知識揉合在研學過程中,使之不突兀,不獨立。例如參觀貴州平塘FAST天眼時就可以將地貌類型大窩凼的知識融合在參觀中。講解“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時可以讓學生自行搜集原因,結合知識清單進行地貌與氣候的學習。
研學旅行反思階段:生態知識仍是研學旅行反思的重要內容之一,應及時將本次研學旅行涉及的生態知識在課堂上加以整理和復習,并能設計相應問題進行檢測鞏固,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在貴州省生態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習完大窩凼的知識后,教師在課堂上應準備相關題目,供學生回答總結反思。
2.參與實踐,內化生態意識
意識是人的主觀調控,生態意識素養要求學生能深刻了解和認識環境危機,樹立起解決危機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熱情與擔當。生態意識素養是對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價值態度,是對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性和對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主體的認知[7]。生態意識的培養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內化。
研學旅行準備階段:生態意識在研學旅行實踐活動中的滲透要從活動開始之初做好準備,從一開始便引起學生對研學中生態部分內容的重視。對此,可以通過前期安全教育課進行滲透。在深挖研學知識后,此時已經是生態意識的內化過程,例如,在教師前期講解大窩凼的知識時,就應該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國家應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納入知識的講解之中。
研學旅行實施階段:這一階段是升華學生生態意識的重要階段,在研學旅行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真實的體驗感知,極易引起情感共鳴并觸發內心的生態情義。例如生態研學旅行的過程中,通過參觀荔波小七孔,了解自然申遺的過程,感悟申遺過程的不易。明晰建立自然保護區后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使學生意識到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將所見轉化為所感,內化為生態意識。
研學旅行反思階段:反思總結是學生在研學后鞏固強化生態意識的重要手段。學生可以通過反思深刻認識到周邊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思考自己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是否過少,甚至產生“改變這種環境現狀”的想法。通過一系列內心活動與情感意志進一步內化學生的生態意識。在實驗室中完成黔靈山湖水水質檢測后,學生已經認識到環境問題需要改善。在反思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湖水水質,培養其生態意識。
3.結合案例,實施生態行為
生態行為是生態素養的外化和集中體現[8],它不僅是一種理念體系,更是行動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其養成的關鍵是要能夠運用環境知識和相關技能去解決環境問題,其最終的落腳點是良好生態行為習慣的養成。
研學旅行準備階段:在研學活動開始前,著重于生態知識的準備以及生態意識的萌生,生態行為并未得到過多體現。此時,教師更多的是向學生傳達規范自身言行舉止的行為準則或是條例,如不準亂扔垃圾、不準踐踏草坪、少使用一次性碗筷等,這對于學生在研學活動實施過程中的生態行為外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研學旅行實施階段:學生生態行為的踐行需要真實的場域情景支撐,研學旅行實施階段便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在這一階段,教師不僅要將生態知識與生態意識通過不同形式在不同的時間教授給學生,還要深入挖掘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并保障其教育資源質量,在研學過程中穿插生態文明內容,促進學生將生態素養外化,使學生對生態文明觀的理解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
研學旅行反思階段:在反思階段教師帶領學生重點反思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是否踐行了生態行為,如乘坐公共交通、旅行中不亂采亂摘等。另外,學校在此時應及時開設相應的生態美育課程、生態時政課程等,抓住學生生態行為外顯的關鍵期,加強生態行為教育,使學生的生態行為保持得更為長久,進而將良好的生態行為貫穿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之中,達到培養生態素養,踐行人地協調觀的目的。
三、結語
辯證自然觀中生態自然觀對自然環境及其與人類關系的認識,對物質觀、意識觀、科學技術和制度根源等觀點的了解,比從人文地理的角度看待人地關系更加具有完整性,有利于培養和諧的人地關系,進而明晰人與自然是一個共同體,培養高中生的生態素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徐海紅,唐凡.辯證自然觀與生態自然觀辨析——重讀恩格斯《自然辯證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1,37(5):117-122.
[2] 國家教委社會科學研究與藝術教育司組.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 史聆聆,李萌,何磊,等.我國生態文明體系現狀及問題建議[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1,46(3):127-133.
[4] 黃承梁.以“四個全面”為指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J].求是,2015(16):51-53.
[5] 胡蓉,郭銳,宋海菱.核心素養視角下新舊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比較研究[J].地理教學,2022(3):8-12,23.
[6] 李良進,李志德.當代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內容:生態素養培育[J].教學與管理,2014(30):73-75.
[7] 黃瑋琍.大學生生態素養狀況調查與建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8):152-154.
[8] 劉建偉.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調查與分析——以陜西省部分高校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2(3):95-101.
通信作者: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