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如冰 王鵬 龍厚維 陳月 段美娟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部于2021年1月19日印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南強調了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意義,提出革命傳統教育囊括的七個方面,并具體說明了各學科安排[1]。2021年4月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更提出“將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的思想性”[2]。2022年10月16日黨召開的二十大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習大任的時代新人”[3],充分彰顯了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將革命傳統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也成為眾多學者和教師關注的重要課題。
《指南》指出革命傳統教育全面融入中學教學,需要進行教學方式的頂層設計[1]。地理作為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屬性的綜合性學科,具備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礎。而地理研學活動作為中學地理的重要實踐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培養核心素養,增強情感體驗,是融合革命傳統教育與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當前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主要通過課堂教學進行,這雖然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卻忽視了學生的個人體驗和理論知識的實踐性,地理的學習不能局限于教室課堂以及教師的講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強調地理實踐力的培養[4],《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更是將核心素養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5],研學活動作為實踐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彌補了課堂教學的缺陷,最大限度地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雖然當前不少研究都對在地理教學中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進行了探究并提供了建議,但現階段在地理教學二者的融合仍存在認識淺、實施難、方法少等多重障礙。因此,本文從革命傳統主題教育視角出發,通過對臺兒莊進行紅色研學資源分析,設計基于革命傳統教育的高中地理研學活動,以期落實革命傳統教育與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研究區概況與研學資源分析
隸屬于山東省棗莊市的臺兒莊區,坐落于山東省南部,地處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是山東的“南大門”,也是徐州的東北門戶。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此處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在1938年取得的臺兒莊大捷,是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增強了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弘揚了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對臺兒莊戰役,中國共產黨給予了積極支持與配合,國共兩黨攜手合作,共赴國難[6]。84年后的今天,臺兒莊大捷仍有它的現實意義。臺兒莊是海峽兩岸兒女維護和平、促進統一的共同紀念地,同時也推動了地區和平與穩定[7]。臺兒莊古城在戰爭中被日軍炮火摧毀,直至70年后,2008年這座古城才得以被重建,與波蘭首都華沙同屬世界上僅有的兩座,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炮灰毀壞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重建的城市。這里見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承載了眾多紅色記憶;這里還有悠久的運河文化,是地理研學活動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之地。
1.自然資源
臺兒莊地處我國東部地區的南北過渡地帶,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超過800毫米,同時具備南北方氣候特點。臺兒莊擁有運河濕地公園,京杭大運河沿線景觀,低山丘陵景觀以及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生物資源。
2.人文資源
臺兒莊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獨特的文化,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臺兒莊古城是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座水工設施遺存完整的運河古城,被世界旅游組織稱為“活著的古運河”[8]。這里擁有古河道、古碼頭、古駁岸、古水門、古船閘等古運河遺跡,還擁有全國非物質文化博覽園、四十多座博物館、八種建筑風格等歷史人文資源。
3.社會資源
臺兒莊依托眾多革命歷史紀念設施、抗戰遺址、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擁有臺兒莊古城、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李宗仁史料館、老火車站遺址等紅色旅游資源。近年來臺兒莊不斷深挖歷史,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體驗活動,發揮在文化旅游方面的雙重優勢。
大戰文化和運河文化交相輝映,賦予了臺兒莊獨特的城市文化內涵,使其不僅成為運河文化的代表,更是一座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豐碑[9]。臺兒莊古城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自然人文研學資源,已經成為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臺兒莊古城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敬畏。臺兒莊具備地理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豐富資源,因此確定為地理研學融合革命傳統教育的實施地點。基于此,確定本研學活動主題為“追溯大捷精神,弘揚革命傳統”。
二、地理研學活動設計
1.研學活動目標設計
(1)地理核心素養目標
人地協調觀:了解臺兒莊古城生態保護和大運河的治理情況,為臺兒莊生態工程建設和環境治理建言獻策,促進臺兒莊的可持續發展。讓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尊重自然和諧發展的態度。
綜合思維:學生能夠結合臺兒莊大捷的歷史背景,礦產資源,大運河的自然條件等分析其位置的戰略意義。能結合各種地圖重現臺兒莊大戰的戰場路線,從自然環境、人文條件、交通等方面分析臺兒莊古城發展旅游業的區位優勢。
區域認知:通過大運河的情況分析南北河流差異,結合地形、生態、交通、文化等因素分析區域旅游的發展路徑。通過引導學生思維傳授有關區域認知的知識,讓學生能夠理解運用地理知識,并構建較為清晰的結構,形成高階思維。
地理實踐力:在研學過程中發現地理問題,并進行探究分析。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對地理探究活動的興趣與激情,學會將地理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能夠分析研究地理現象。
(2)價值目標
回顧抗日戰場,了解先輩們的巨大犧牲和勝利的來之不易,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們銘記家鄉的革命歷史,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
2.研學活動內容設計
研學活動劃分為三個項目,如表1所示。項目一借助戰爭遺址回顧抗日戰場,項目二側重對自然、人文景觀的考察,項目三注重對革命英雄的追思。通過這些內容追溯大捷精神,弘揚革命傳統。
3.研學活動評價設計
研學活動總體評價如表2所示,評價內容分為活動過程評價、成果評價與綜合評價,對活動過程的評價可以有效促進活動的開展,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而成果評價可以直觀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知識應用水平、能力提升情況。評價主體多元化有利于評價的公正、客觀與實效。
三、總結與反思
臺兒莊景區的研學活動實施需要師生的熱情參與和友好交流。研學前教師為了勝任對學生主題研學活動的指導,充分利用業余時間走出課堂,深入鄉土文化景點,去擴寬、加深自己的知識領域[10]。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特點制定研學方案,設置活動,這無形中促進了教師研究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研學活動注重學生體驗,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現場參觀、實地考察進行調查研究。研學結束后開展研學評價,總結活動收獲,反思活動中的不足,交流心得體會,書寫研究報告,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走近社會,適應時代,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全面發展。讓學生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地理核心素養,提高自身能力,拓寬思想與視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此次研學活動對師生知識儲備量要求較高,教師和學生需要提前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事件的歷史背景。在實踐中教師要盡力關注到每一名學生,保證學生安全,及時獲得學生反饋。教師還要把握好各個研學地點的時間分配,把握好講授、觀察活動與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比例,推動地理教育與愛國教育的有機融合,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融入知識技能教育中,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品格,開發針對不同學生的實踐活動,增強研學活動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 [EB/OL].(2021-08-24)[2022-03-1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640/sfcl/202108/t2021 0824_553661.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16)[2022-10-20].http://www.zytzb.gov.cn/tzxy/376003.jhtml.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6] 宋勝健.臺兒莊大捷的歷史和現實意義[J].黃埔,2013(2):48-49.
[7] 解雙雙. 歷史記憶·社會認同·民族共識:建國以來山東抗日戰爭紀念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8] 李軍,楊瑞,戴博文.新時代背景下文化旅游創新發展路徑探析——以臺兒莊古城為例[J].旅游與攝影,2022(10):37-40.
[9] 張亞. 臺兒莊古城文化產業園運營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6.
[10] 滕鳳珍.基于鄉土地理資源的高中研學活動實踐探索——以橫州市西津水電廠為例[J].地理教育,2022(S1):217-219.
通信作者: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