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星 戶清麗 李鉑川 丁朝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這一重要指示為新時代高中地理教師指明了方向,引導其在教學過程中將德育工作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領域,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思政元素待發掘,如國家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人口觀、資源觀、可持續發展觀等。《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版課標”)對學生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出了多項要求,如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等。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地理議題式教學
議題式教學源自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實踐,是以爭論性議題為核心聚焦,師生圍繞議題及課程知識內容,通過研討、辯論等多種形式進行思辨思考的教學形式[2]。地理議題式教學是在借鑒思想政治學科議題式教學的基礎上,以“人地矛盾”議題為主線重整地理問題,衍生出多個地理研討子議題,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來討論和解決地理議題的教學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矛盾沖突中獨立思考、相互辯論,形成辯證的思維方式,培養地理核心素養。
1.議題的選擇和設計
實施地理議題式教學的關鍵在于確定好的議題。什么議題能稱之為好的議題?應當遵循地理議題選擇和設計的四個原則:人地矛盾學科性、綜合思維思辨性、學生本位情境性、邏輯鏈條序列性(圖1)。
人地矛盾學科性原則指地理議題應以地理學科“發現人地矛盾—實現人地協調”為主線,包含豐富的、可挖掘的、甚至高于單一學科知識的學科課程內容,具有鮮明的地理學科特點。學科性的議題既有助于地理學科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又有助于人地協調觀核心素養的形成和培育,使得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地理學科的學科價值產生認同。
綜合思維思辨性原則是指議題根植于課程知識和現實情境,形成囊括多個地理要素、指向綜合思維素養培育的問題,驅動學生調動學科內的多個知識和技能、多種思想和方法來思考。由于調用了不同地理要素、運用了不同的地理思想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觀點與認識,并據此進行質疑、辯論、發散等思辨過程,參與者的認識水平在不斷的矛盾沖突中螺旋上升,獲得具有思辨性的認知。
學生本位情境性原則即“以生為本”創設情境,對學生真實生活的社會情境進行結構化處理,將現實社會中的地理問題“議題化”,引導學生將理論觀點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通過思考和行動參與到議題的討論和問題的解決中來。
邏輯鏈條序列性原則強調知識的學習不是碎片化的,而是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的。這就要求議題的設置必須按照學生思維結構水平堅持整體構建、依次遞進的思路,充分考慮課程的垂直與水平結構,形成以主議題為核心,各子議題環環相扣的議題邏輯鏈條。
2.地理議題式課堂教學實施路徑
首先,基于地理概念創設地理議題。開展議題式教學,先要圍繞地理重點概念,結合社會熱點,確定主議題。主議題是一個上位概念,既能體現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又如同一節課的教學主線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起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推動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步進行,使得整個教學環節思路清晰。
其次,基于“三聯原則”進行議題情境創設。確定主議題后,通常依據學科任務,參照“三聯原則”:聯學科、聯生活、聯學生,進行情境創設。密切聯系學科要求教師做到認真研讀教材,抓住重難點,有針對性地選取素材進行議題情境的創設;聯系生活指要將議題投射到真實的情境,搭建議題討論的平臺,將抽象的議題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問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學生是議題情境創設的主體,要依據其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階段進行有效創設。
然后,基于具體任務創建子議題。以一個個子議題搭配活動任務的方式呈現,使得教師在每一環節都能夠依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議題式教學。具體的任務形式可以采用討論、辯論、演講、朗誦、繪制海報等創新活動,從而豐富地理議題式教學的活動框架,引導學生在具體活動任務中完成對子議題的探究。
最后,基于教學實踐培育地理學科素養。具體任務的實施,使得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主動發現議題并推動議題的解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使學生學會從思政視角看待和分析地理問題,同時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了科學的引領,落實了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圖2)。
二、“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議題式教學案例設計
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事關人類生存和各國發展[3]。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威脅全球生態安全、影響全球經濟安全、加劇全球軍事沖突、加劇地緣政治沖突等問題逐漸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因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書選擇性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中“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為例,探討地理議題式教學的應用路徑。
1.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要求為“3.4運用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首先,行為動詞“分析”和“說明”對學生要求較高,需要為學生提供思辨性的情境以供其思維結構的搭建。同時,世界各國對碳減排國際合作具有不同的立場與訴求,碳減排問題是綜合地理、政治與歷史學科背景的復雜真實問題。學生分析各國的地理背景與減排訴求,進而形成碳減排“中國立場”的思政過程需要在激烈的辯論中進行,因此“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適合議題式教學的開展。結合地理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目標,確定本節教學目標(表1)。
2.議題設計與教學過程
以《環球同此涼熱》為情境進行導入,從小人物的視角展開,激發學生的興趣,生動具體地讓學生對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的氣候變化產生共鳴。通過所給材料,直觀感知20世紀來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由于石油的過度開采和利用所漸顯的環境問題,從國際環境的大背景出發,提升學生對政治的關注度以及樹立大國擔當意識,提出總議題。教學過程如圖3所示。
【總議題】氣候變化正成為國家安全競爭新高地。
[設計意圖]結合紀錄片內容,以總議題為課程主線,通過創設合理情境,開展本節課程的課堂活動。
【子議題1】20世紀上半葉的石油模式是否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這個問題的探討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中國來說格外重要。
[教師活動1]展示全球氣溫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圖(圖4)。提出問題:從圖中所示兩條線的變化趨勢能得到哪些內容?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識圖析圖能力,直觀感知兩者的變化規律。
[教師活動2]出示環境變化對比圖以及人類活動圖片,提出問題:20世紀,美國的黑金熱盛行,其中有哪些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加劇?并引導學生總結出人類活動對碳排放的影響。
[設計意圖]展示人類活動圖片,學生能夠對人類活動產生碳排放進一步認識,從圖片感知低碳環保的重要性。
【子議題2】21世紀,要想實現氣候變化的應對目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如何合理分配減排任務?
[教師活動3]展示近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國家排名(圖5),并出示案例。組織學生分別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誰來承擔責任”展開辯論,自由發表觀點。
案例一:美國從中國進口制成品,碳排放來自中國境內的工廠。
案例二:英國注冊的公司在印度有經營和污染的分支機構。
[設計意圖]在辯論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從而鍛煉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課程思政契合點】學生圍繞議題展開辯論,從中找尋思辨切入點,能用辯證的眼光思考和看待問題,這一過程也培養了學生聆聽和尊重他人觀點的品質以及理性思維、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子議題3】“2022年,我們的氣候變好了嗎,各國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教師活動4]展示材料:哥本哈根會議上的中國困境。
發達國家代表強調:相比之下,現在中國的體量最大,中國不減我們減了也沒什么用,中國不減我們就不減。太平洋諸多島國代表:海平面上升很快將淹沒我們的國家!中國必須做出大力度減排!非洲極度貧困國家代表:中國的發展已經很好了,但是我們還得繼續發展,我們可以繼續大量排放。
教師通過總結三大國家代表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發言,得出中國面臨的碳減排困境,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全球氣候變暖對各個國家安全造成了哪些影響。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篩選分析數據、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課程思政契合點】在議題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篩選分析材料的能力,培養理性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注重國際合作的重要意識。在過程中還聯系實際生活,使得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地理、熱愛地理,形成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子議題4】當今社會,我們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低碳生活,實現環境的長足可持續發展?
[教師活動5]展示世界各國制定的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公約,感受各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做出的共同努力。并結合中國“碳達峰 碳中和”的典型案例,分析中國在碳減排過程中取得的實際成效,探討對議題1的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正確理解減少碳排放離不開密切的國際合作以及全人類的共同努力。鼓勵學生大膽演講展現自我,為學生提供發言空間,在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建構知識框架,完成任務清單(表2)。
【課程思政契合點】個性品質提升。在演講過程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是非觀念,樹立日常生活低碳環保的理念。
三、地理議題式教學在國家安全教育中的應用再思考
開發真實情境中符合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融合地理知識進行教學設計是促進地理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進行國家安全教育的地理議題式教學時有以下應用策略。
1.地理議題的切入點要圍繞不同地理課型
對于地理新授課環節當中的國家安全教育,側重于文字解釋和補充,選擇和設計的議題蘊含的爭議性要相對較小,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啟發即可,能通過有梯度的議題鏈串聯起國家安全這一大概念課程。對于復習課環節教師可以多增加圖片和表格的設置,結合國家安全的高考題進行改編整合再利用,鍛煉學生對圖表信息的深加工能力,深化國家安全教育。設計的議題要蘊含較大的啟發性,用精練的語句表達深刻的思辨性,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2.地理議題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議題情境是議題的外在包裝和實施的重要載體,對于一堂課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社會新聞中可挖掘的議題對于學生來說往往比較深奧和晦澀難懂、學術性強,難以找到分析的切入點和理解點。因此,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要依據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認知規律進行設計,創設出具有代入感和認知沖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熱情。本文通過《環球同此涼熱》的紀錄片情境導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且視頻帶來的感官感受強烈,更能吸引學生的視線激發興趣,從而對學生進行更好的國家安全教育。
3.地理議題式教學的板書設計需體現生成中的辯證統一
地理議題式教學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增添了思辨和價值觀的滲透[4],但是對知識框架的整體梳理有所欠缺,這就要求教師做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邏輯的設計板書,依據主議題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將學生的知識邏輯與認知邏輯有機結合,實現思政元素的滲透。
4.地理議題教學評價量規要有所側重和延伸
地理議題的形式豐富、內容多樣,可以結合不同的思政元素進行創設。本文針對國家安全教育以“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為例進行地理議題式教學的創設,旨在增強學生的思辨性、邏輯思維、人地協調觀與整體國家安全觀的滲透,評價角度側重于對議題思辨的把握。因此,針對不同思政元素下的議題式教學成果要呈現多維度和多要素的綜合評價,同時又側重思維、實踐或是價值觀等評價,進而延伸到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方面面,在地理議題的探討中完成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張揚.議題中心教學的應用初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15-16.
[3] 宋方靜,方修琦.地理教育與國家安全教育芻議[J].地理教育,2022(S1):121-122.
[4] 任陽,李春艷.中學地理“議題中心教學法”有效實施的備課策略[J].地理教學,2019(12):12-15.
通信作者:戶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