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 趙宇鸞 楊玉銀 蘇蘭蘭



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反映地理科學發展”[1-2],據此,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切實落實課程思政,需充分利用好“課堂”這一主要的教學途徑,使其發揮“主流”作用,把地理學科的專業資源轉換成“育人”資源。教育不再僅是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知識的單調模式,而是教師對教學目標、模式、方法進行充分設計,以學生為本,將傳授學生知識與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機結合,協同進行。
新課改大背景下,地理“問題研究”板塊受到了高度重視。滇黔桂喀斯特連片貧困區是我國11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該區貧困范圍最大、程度最深、發生率最高,生態環境壓力最大[2],對此,我國政府十分關注。為響應黨中央精準扶貧戰略,中科院針對該地區難題在廣西環江設立喀斯特生態研究站,且以定向幫扶的方式助力環江毛南族自治縣26年之久,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上發揮科技力量服務于脫貧攻堅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以“如何提升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例[3],設計思路是在問題式教學的基礎上,采取課程思政的形式在本節地理問題研究案例中滲透“脫貧攻堅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發揮育人作用。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依據新課標導向,2019年出版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在“問題研究”部分內容的選取上更加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案例即為新收錄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相比于常規章節內容可能對該模塊有所忽略,但該部分內容是將每一章的核心內容通過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落實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3],因此對其進行設計具有一定意義。
“地貌”置于本冊書的第四章,前面三章的內容已經介紹了地球表面的一些重要地理要素,為本章地貌的學習提供了前提。地貌部分內容的學習需要學生將視覺功能與辯證思維相結合、將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與野外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本章兩節內容的學習已構建相關的地理知識體系,這為本章“問題探究”部分的教學做了充分積累,使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時候有理可講、有據可依,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本內容探究的是我國脫貧攻堅戰中精準扶貧的主要地區滇黔桂喀斯特集中連片貧困區的貧困問題,適合融入、弘揚脫貧攻堅精神。
2.學情分析
從知識儲備看,學生在本章之前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表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三部分內容,積累了一定知識,對主要地理要素有了一定認知,對地理問題形成了一定的辯證思維,這都為第四章的學習及問題解決打下了基礎;新時代互聯網發達,學習資源豐富、學習途徑多元,便于學生了解我國脫貧攻堅戰中的精準扶貧地區西南地區的典型喀斯特地貌,這些都為本節教學的實施提供了便利。
從思維能力看,高中學段的學生較之初中生已經建構了一定邏輯體系,且具有較強抽象思維,初步具備了判斷事物的能力,能夠對一些自然現象及時事問題給出自己的見解,故對“喀斯特地貌”和“脫貧攻堅精神”會有一定認知。但同時該學段學生思維發展還不夠成熟,在分析問題現象、剖析問題本質上可能還有一定難度。
二、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流程
1.教學目標
①結合資料,說出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特點及導致其生態環境脆弱的主要自然因素。②結合資料,說明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生態重建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并提出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建議。③通過理解脫貧攻堅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提升愛國之情。
2.重難點與教學方法
教學重難點:導致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生態環境脆弱的主要自然因素;提升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經濟發展水平的措施;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教學的巧妙融合。
采用問題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講授法等。
3.教學設計流程
教學設計流程如圖1所示。
三、教學過程設計
1.課前準備
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行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渠道搜集廣西環江的相關資料,如喀斯特峰叢山地的典型特征、相關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毛南族的脫貧攻堅背景等,各小組成員分別負責不同部分。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的配合協作能力得以提高,團體意識得以增強。并且,學生可以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從而引發思考,使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得以培養,地理實踐力得以提升[3]。
2.課中探究
課中探究過程如表1所示。
3.課后總結
課后,每個小組回顧整理本節課內容,結合其他小組的發言及分析情況,以及其他小組和教師對自己小組的評價意見及建議情況對自己組內的討論結果進行補充與完善,加強組內成員的交流,總結經驗,凝練成果,并從過程中獲得問題探究、地理問題的解決思路與方法,取得進步。
【設計意圖】課后總結與歸納有助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整體把握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且學生可以通過分析與對比,對自己的知識缺口有直觀地把握,進而補足,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十分有意義。
四、總結與反思
本節課以“如何提升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例,采取問題教學和小組合作探究法,進行課程思政設計,不僅使學生學以致用、解決了實際問題,落實了學生的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的培養且融入脫貧攻堅精神,更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我黨的政策優勢,有助于培植學生的家國情懷、愛國精神,發揮教育的育人作用。然而,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可能并不十分準確,課程思政要素與教學重難點的融合還不夠巧妙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教育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韓斌,劉小龍.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初析——以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為例[J].實踐與跨越,2016(3):67-72.
[3] 廖旭,張軍.高中地理“問題研究”模塊教學設計——以“如何提升我國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6):54.
[4] 徐海龍.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問題研究”欄目研究[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0(8):14-18.
[5] 任廷錦.地理教學中發展問題解決關鍵能力[J].四川教育,2017(12):29.
通信作者:趙宇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