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王鵬 王哲文 陳月 李招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1]。2018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提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教育體系[2];2020年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規定應系統推進國家安全教育進課程、進教材、進校園,全面增強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提升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3]。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對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部署,應把國家安全工作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初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具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獨特優勢。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有利于學生認識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對學生成長有重要作用,能初步樹立學生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4]。由此可見,對青少年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既是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地理學科承擔著培育學生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的責任,同時承擔著進行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初中地理學科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當今教學正向著多學科、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趨勢發展。隨著地理學科和國家安全教育不斷發展,初中地理教材中蘊含的國家安全教育內容變得更豐富,國家安全教育與初中地理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1.國家安全教育是開展跨學科的新趨勢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指出,課程實施強調推進綜合學習,注重知識學習與價值教育有機融合,同時規劃應不少于地理課程總課時的10%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5],跨學科教學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跨學科主題學習從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這正是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價值所在,而國家安全教育不管是從育人目標、教育內容還是實施過程都呈現出跨學科特征[6]。因此采取多學科、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方式在初中地理學科中滲透國家安全教育是開展跨學科的新趨勢。
2.國家安全教育是落實重大主題進課程的新要求
《綱要》要求落實國家安全教育進課程教材,同時《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原則,準確了解和把握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改革的各項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方式多樣的基本原則,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將國家安全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學科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7]。這兩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而方案中明確指出專題教育不應該單獨設科,應融入相關學科教學中,不增加學生負擔,同時也是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
二、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分析
與傳統國家安全相比,偏向于軍事和政治,傾向于與思政學科聯系,現代國家安全在世界格局變化下,面臨諸多挑戰,內涵更豐富,新增的國家安全領域涉及更多學科,其中地理學科還是國土、資源、生態、極地、太空、深海等國家安全落實的重要載體。初中地理注重基礎知識,內容上涵蓋了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涉及到許多國家的區域位置差異、地理要素、發展和聯系,包含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國策,這些內容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下面以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為例,探究教材中的國家安全教育知識點和切入點(表1)。
“新課標”中已明確提出地理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作為基本的價值觀念,強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綠色發展的意識,對接生態安全領域。綜合思維是從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時空變化等角度綜合分析,既可解釋有關國家安全產生的原因,還可提供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搭建不同國家安全之間聯系的橋梁。區域認知是從空間—區域的視角評價人地關系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國家安全是宏觀層面的認識,對此教師可以小見大,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組織鄉土研學等活動,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地理實踐力是在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實踐中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力,國家安全教育還需要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通過調查、探究、實驗等方式思考國家安全問題,豐富國家安全教育的生活性,鍛煉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必須從國家安全角度對地理核心素養有更深刻的理解(圖1)。
不論是知識層面還是核心素養層面,初中地理都涵蓋了大量國家安全教育元素,國家安全教育也是地理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在教學過程中,國家安全可有機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的方方面面,最終使國家安全教育多角度、多方位滲透到初中地理教學中。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教育案例教學設計
為了讓一線教育工作者對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學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本文以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中國的土地資源”為例進行教學設計。
1.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設計
(1)課標要求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中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征,舉例說明土地資源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認識開發、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意義。
(2)教學目標
區域認知:學會閱讀土地資源類型分布圖,認識不同區域土地資源分布差異及其原因,樹立耕地保護和資源安全意識。
綜合思維:學生從動態、整體的角度認識土地資源和國家安全的關系,以及能聯系其他領域國家安全,理解和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
人地協調:結合實例,認識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舉例說明中國土地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形成正確資源、生態、環境等價值觀,能自覺維護國家安全。
地理實踐力:調查學校周邊耕地保護的措施,面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夠結合實際提出建議,培養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
(3)教學重難點
我國土地利用的類型和分布特點,以及在土地利用中產生的問題及對策。
2.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如表2所示。
四、初中地理教學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進一步思考
1.轉變地理教學觀念,增強學生國家安全意識
地理課程和國家安全教育在知識體系、價值培養及行為實踐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契合性和關聯性。但大部分學校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國家安全意識淡薄,在地理教學中難以很好的滲透融合國家安全教育,僅僅重視學生課程學習的分數。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只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念,學習國家安全教育知識,提高對國安全意識以及國家安全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加強地理教材中關于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的學習,從整體上提升學生能力和國家安全意識。
2.挖掘地理教材資源,豐富國家安全教育素材
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中的素材,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前提下,還要對教材適當延伸和挖掘。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國家安全教育,初步了解國家安全觀,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國家安全的基本知識,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地理教材有關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大多較隱性,因此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關于國家安全教育知識,并結合時事熱點和世界政治經濟形式開展國家安全教育。
3.完善地理課堂教學,為國家安全教育奠定基礎
國家安全教育進學校可能會引發課程擁擠,應加強課程統整。學生長期以來面臨學習任務過重、課程繁多的問題,特別是“雙減”實施后,落實國家安全教育需要面對學生學習時間有限等困難,國家安全教育不可能單獨設置課程,因此只能融入學科教學中,地理教育和國家安全具有較高的契合度,應依托初中地理教材中有關國家安全教育的知識點,運用科學高效的教學方式,使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人心。
4.注重地理教學實踐,強化學生國家安全意識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更加注重在真實情境中的教學。因此,地理教師可帶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和社會,踏尋鄉土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實感受,提升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增強國家安全意識。而“新課標”中新增地理實踐課程內容,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等活動,以小見大,強化學生對基本國情和國策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李大光.國家安全教育通識課[M].北京:北京時代文化書局,2021.
[2] 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4):4-6.
[3] 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12):3.
[4] 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網絡安全等16個領域納入國家安全教育[J].自動化博覽,2021(1):6.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6] 許鋒華,丁雪艷.基于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教材的教師CROSS跨學科能力及其培育[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26):3-8.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通信作者: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