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吳小勇


一、問題提出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提出“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2020年9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下文以《綱要》代指),列明了各級各類學科國家安全教育的主要領域和分級知識點,提出學科覆蓋建議,幫助學科教育精準涵蓋學習要點,多方面融入國家安全元素。地理學作為5項領域的主要學科,8項領域相關學科,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天然優勢。其教學中包含許多國家安全知識,與經濟、國土、資源、生態等領域息息相關,蘊含豐富的安全教育素材,因此將國家安全與地理科學教育有機融合,是在中學階段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優方良法。當前地理教學領域對于國家安全如何滲透其中的研究尚且空白,因此筆者提出國家安全融入地理教學的閉環路徑,為地理教育中融合國家安全要素的實踐提供參考和建議。
二、國家安全教育融入地理教學的現狀分析
《尚書》有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國家安全重要性與日俱增,中學階段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刻不容緩。在《綱要》提出的13個國家安全領域學科覆蓋建議中,地理是國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海外利益安全與新型領域安全的主要覆蓋學科,是社會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等8項領域的相關學科,地理學科教學融合國家安全教育是有據可依,有路可行。現階段的地理教學沒有深度融入國家安全教育,評價偏向地理核心素養,忽視國家安全領域的素養評價。學生層面,缺乏對國家安全相關要點的了解,國家安全概念模糊,國家安全風險抵御能力不足,國家安全意識淡薄,對總體國家安全觀不夠理解,對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知之甚少,對重大國家安全事件的分析和評判水平不足,容易出現偏差。教師層面,普遍缺乏國家安全各領域專業背景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的困惑,缺乏國家安全校本課程設計經驗,或是在國家安全教育內容處理時選擇忽略不講,或是將相關內容機械聯結,與地理學科知識間缺乏深度聯系,影響教學效率。中學教師應當多維度發掘地理學中蘊含的國家安全元素,從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價值導向、國家政策、文化自信、社會環境、品格培育及探究精神培育等方面,實現地理學科課程思政功能。高中學生學習科目多、學習壓力大,大范圍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沒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與教學資源支持,因此需要結合地理專業領域特點與國家安全教育特色元素,以一方之長補一方之短,二者相輔相成,有機整合。牢固樹立總體安全觀,全面加強地理教學中國家安全教育,切實提高學生安全素養是可用之法。
三、國家安全融入地理教學的閉環路徑
閉環結構也稱為反饋控制系統,其基本邏輯如圖1所示,即通過使用期望值與控制系統實際輸出值形成的相對偏差信號對系統加以調整,使實際輸出值與期望值無限趨近的過程[1]。
在地理教學中應用閉環結構,通過課堂教學—融合素養評價—動態調整—再實施—再反饋的閉環路徑,及時解決教學中暴露的矛盾與產生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升素養培育質量。因此筆者基于閉環結構與地理學科教學特點,建立國家安全融入地理教育閉環路徑,如圖2所示。路徑自上而下共三個環節,包括先導環節、實施環節和拓展環節,三者互為補充。
1.先導環節:“持續改進”的路徑預設
做好實施準備,是進行國家安全與地理課堂實際教學的必由之路。在先導環節中,教師應明確課程標準與指導綱要對于地理教學中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綜合考慮融入國家安全教育”以及“加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必修部分的內容設計將人民關心的內容以及國家發展戰略合理結合其中,選修模塊設計進一步考慮提高學生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國家安全意識[2]。指導綱要列明的以地理為主要學科,以高中為講授起點學段的二級知識點共9項,高中地理教學應以9項知識要點為教學重點融入內容,繼續深入、拓展小初階段起始講授的知識要點。課時保障方面,《綱要》對中學階段國家教育內容課時作出不少于32課時的明確規定。因此,如何將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廣泛而高效地融入地理教學,需要地理教師的精心設計[3]。
高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思維邏輯發展,知識建構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的課堂教學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積極性和關注度,且內容不宜過度抽象,應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高中地理教材中有關國家安全的專項探究集中在選擇性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以及選修部分,必修部分的國家安全知識零散分布,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教師應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合理判斷,挖掘選修與必修相關內容間的聯系,拓展遷移,融會貫通。
以“海洋空間資源開發”一課為例,選擇性必修三對該節提出內容要求“結合實例,說明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國家安全影響”[2],除此之外,在必修二2.9部分已對學生進行國家主權意識教育。因此,在進行“海洋空間資源開發”教學設計時,應考慮到先行組織者“國家領土主權概念及權益”,前后關聯進行知識建構。中學生國家安全學習意識淡薄,在創設時應選擇具有激發性的情境,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主動性。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考慮國家安全與地理核心素養的融合,培育學生結合國家關系、國際爭端、海洋資源等多方面要素(綜合思維),動態看待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海洋資源開發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樹立正確人海觀念(人地協調觀),以某一區域的海洋資源開發實際為實例,了解、分析其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國家戰略在其中的重要意義(區域認知),組織學生設計海洋空間開發問題的探究活動,通過實地探訪調查,分析問題成因,提出可行措施(地理實踐力)。先導環節是對實施環節的預設,應當依據實施環節中出現的問題、評價及反饋作出動態調整,持續改進。
2.實施環節:“以評促教”的動態回路
實施環節是國家安全融入地理教學的著陸點,是閉環路徑的中心環節,此環節包含課堂教學與融合核心素養評價兩部分。在課堂教學部分,其閉環路徑為“情境創設—任務安排—師生協作/生生協作—總結反思”,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以及終結性評價,即融合核心素養評價,包含基礎知識評價、能力評價、情感態度價值觀評價。由于國家安全教育的特殊性,情境創設和任務安排環節應當注重求同合作而非競爭[4]。“海洋空間資源開發”一節中,學生已經了解過內水、公海、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基本知識,教師提供“深海載人潛水器‘奮斗者的科考作業”要聞,學生思考并回答“‘奮斗者探測的資源屬于什么類型?海洋資源都有哪些類型?”“除‘奮斗者的探測范圍外,海洋空間資源還存在于何處?”“‘奮斗者深海載人潛水器的開發對我國海洋空間資源安全有何意義?”,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嘗試解答問題并在班級中分享觀點,教師對學生觀點進行點評和總結,補充學生沒有提及的要點,然后對這一教學小節進行評價。以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表現性評價為導向,評價學習者是否明晰基本概念,是否具有搜集整理信息、理性分析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的能力,是否能夠從海洋空間視角看待國際事件,是否愛海愛國,形成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意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形成人海協調觀念,是否具有探索海洋、探究海洋空間未知挑戰的興趣、與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創新解決海洋資源開發問題的能力。
依據學生的融合核心素養評價結果對教學目標進行動態調整,持續改進教學設計,保證其始終與學生需求、學生發展狀況相符合,同時滿足課程標準與指導綱要提出的要求,保證“教—學—評”一致性,構建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動態閉環。
3.拓展環節:課堂的外延和補充
學校是開展國家安全融入地理教育的重要環境,應當給予充分重視,國家安全教育既要微觀落實,又需要宏觀把控,因而開發地理特色校本安全課程顯得尤為重要,例如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綱要》鼓勵、支持初高中學段深入探尋學校內部和外部國家安全教育素材,開設有靈魂的校本課程,促進教學資源種類豐富發展。循環不是封閉的,需要從外界不斷注入新資料、新要求、新動態。校本課程不僅僅是課堂教學資源的補充,更是課堂的拓展和外延。以福州本土學校為例,借助閩江流域復雜生態系統的水環境治理與修復,可開設生態安全相關的校本課程,“PPP”治水模式、“一盤棋”治理體系、企業“生態產權”、玩轉“綠色金融”的生態制度創新等學生通過實地探究得到的一手樣本作為課堂分析資料,能增強課堂資源的真實性和多樣性,課堂教學將實踐所得結合國家安全教育知識點形成系統理論,學生應用理論為身邊的生態安全問題提供科學解決方案,則可作為新的實踐主題。
為豐富國家安全教育教學形式,減輕課堂教學壓力,可以考慮通過學生社團、校園宣傳欄、校園廣播站等方式將國家安全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實現國家安全知識常態化傳播,讓學生產生“身在其中”的感受,借助校園文化浸染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或組織學生開展實踐研究活動,如福建本土學生可以“如何守好‘八閩糧倉”這一糧食安全問題的提出、假設、分析驗證作為探究主線,融合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與實施探究教學,探明福建耕地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厘清農業用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的關系,探究活動時間可以靈活多變;或者開展社會調查、開設專題講座等,強化學生感官體驗,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
四、結語
當前國際形勢需要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強化中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愛國精神,益于學生群體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地理教師作為地理教育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需明確自身定位,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與國家安全素養,關注國家安全熱點前沿事件并有自身獨立的主張,提高實施安全教育的自覺性。閉環路徑教學要求學生和教師都完成“教學—融合素養評價—動態調整—再實施—再反饋”的完整教學過程;教師依據這一動態回路不斷調整,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學流程,并視教學實踐情況加以更新,以提升教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張執南,諸葛洵,王麗偉.多層次閉環反饋項目式教學模式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卓越計劃2.0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07-1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Z].2020-9-28.
[4] 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