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灑
在新課標、新教材和新高考的背景下,在地理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新課標提倡問題式教學,增加了地理實踐,人教版新教材更加重視地理實踐能力的培育,教材安排了較豐富的調查活動和考察活動,并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活動方案[1]。在室內借助熟悉的問題情境進行探究式教學,在室外進行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走進真實自然環境和社會大課堂中,用手觸摸事物,用眼觀察真實世界。
鄉土資源教學就是選取學生身邊典型的自然和人文素材,在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或開展調查活動、野外考察、研學活動等新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2]。禹州市自然資源豐富,人文環境特色鮮明,可提供豐富的鄉土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真實的自然、社會、生活中思考觀察,行動探究,將鄉土資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需求,合理開展基于鄉土資源的實踐活動,在獲取和應用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地理實踐力。
為更好地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索高中“三新”背景下的教學新范式,幫助一線教師基于新課標用好新教材。本文提出了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以促進教師對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思考與實踐驅動。
一、活用鄉土資源,關注生活地理,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培養地理實踐力最常用的方法是在課內借助問題情境進行探究討論,在課下進行研究性學習。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節課的開始都設計了有趣的真實情境和探究問題,問題內容與本節內容密切相關,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回答相關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結合鄉土資源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學會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鼓勵學生質疑想象,能在日常生活現象中發現相關地理問題,從而提高獲取信息能力,具備問題意識,并對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1]。
新高考題目的內容都是以情境材料的形式出現,一般以生活實踐情境材料或者學習探索情境材料為主。因此,教師要關注熱點時事,補充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素材,讓學生在創設的熟悉情境中獲取重要信息,結合教材相關知識點,分析和處理問題,具備“活學活用”的能力。比如,在講授問題研究“如何讓城市不再看?!边@節課中,創設禹州市的自然要素和海綿城市建設的地理情境,提出本節課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現象,用地理理論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提升地理實踐能力[2]。
案例一:禹州市城市內澇問題。
情境創設:禹州市位于北緯34°,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3mm,受季風影響顯著,各季節降水量分布懸殊,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多年平均汛期雨量為439.1mm。夏季暴雨量大時,禹州市部分市區道路積水嚴重,而禹州東站的兩條道路按照海綿城市標準設計建設,滲水效果好,達到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效果,實現了自然滲透,自然凈化。道路兩側設置了下沉式綠化帶,地面雨水花園,道路鋪設了透水層、地下透水管、溢流井等設施,收集的多余的雨可納入城市雨水管道系統。借助多媒體展示禹州市旱澇災害的典型視頻和圖片等。
問題設計:①結合資料,說明禹州市城市內澇產生的原因?②理解海綿城市的主要生態功能有哪些?③針對禹州市內澇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④結合所學知識,解釋土壤對蓄積雨水和消減洪峰的作用?
選取典型的鄉土素材進行情境教學時,應遵循新課標的要求,以教材為基礎,創設有效情境,提出要解決的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在分析情境、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地理實踐力。
二、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研學活動,教學研相融合,提升地理實踐力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教學活動方式,是實踐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三新”背景下,利用鄉土資源,依據課程目標,立足當地市情和校情,因地制宜設計研學方案。研學活動可參考以下步驟進行展開:第一,科學制定研學主題,根據課標要求和教學進度,遴選出適合進行研學旅行的教學內容;第二,提出研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具體分層,培養地理核心素養,體現出對知識、能力、價值觀的要求;第三,明確研學內容和線路,研學內容緊密聯系教材,可借助圖片展示研學內容和線路規劃;第四,做好研學前的準備,包括知識儲備和條件準備;第五,設計研學過程,將研學相關內容和流程合理設計,繪制研學活動記錄表;第六,做好成果展示與評價,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展示研學成果根據評價要求進行小組互評[3]。利用好本市研學基地和各種社會資源,開發出適合本校的研學活動課程。高中地理研學活動的設計應做到:研學線路的制定要具有可行性,研究的問題能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教學的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研學內容與課標要深度融合、與教材相接、與高考契合,與地理實踐力要求緊密結合,這樣的研學深度和效度才能提升。沒有地理知識的研學是假活動,沒有地理思維的研學活動是低質量的活動。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一可以結合本市鄉土資源開展自然生態類的研學主題活動,比如:禹州市地質公園地質地貌研學活動;禹州市森林植物園土壤植被研學活動;潁河國家濕地公園河流地貌與水文觀測研學活動。結合必修二教材,可以開展人文主題的研學活動,比如:禹州市規劃展覽館研學活動;禹州市交通布局研學旅行活動;禹州市神垕古鎮研學旅行活動。以禹州市一高校內植被研學活動為例。
案例二:禹州市一高校內植被研學活動設計,如表1所示。
研學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設計活動方案和執行實踐活動的能力,提升合作意識和能力,地理學對實踐活動較為重視,研學旅行活動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三、善用鄉土資源,開展考察活動,融入真實自然環境,提升地理實踐力
地理考察活動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主動參與,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進行實踐探究,包括觀測類的活動和野外考察活動,這里主要針對自然類的活動進行分析。提升地理實踐力的最佳途徑,就是讓學生進入真實的自然環境,動手觸摸地理要素,用眼觀察真實社會,通過實踐探究解決實際問題[1]。野外考察活動第一步要確定考察內容,高中必修教材主要涉及天文觀測類、地質地貌類、水文類、植被與土壤類這幾種考察內容;第二步是制定詳細的考察計劃,明確考察目的,合理安排考察時間,確定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注意事項;第三步是組織活動的實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適時加以指導;第四步成果展示與評價,可通過圖表總結、小論文、記錄表等展示調查成果,最后師生共同總結評價。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一是落實地理實踐力的重要模塊,注重學生對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現象進行觀察、識別、描述。針對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地理教材必修一專門設計了比較簡單的單要素觀察活動。例如,1.1對所在地區進行月相的觀測活動;4.2家鄉典型地貌的觀察;5.1校園植物的調查活動;5.2家鄉的土壤的觀察等實踐活動。在實踐教學時,教師可借助當地的自然資源設計鄉土自然地理考察活動,學生通過實踐進行知識的探究學習,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形成“自然”教學。以必修一第一章的月相觀測為例:
案例三:考察主題為月相的觀測。學時:? 30天。
觀測目的:①持續觀察記錄月相的變化及其出沒時間和方位。②通過觀測,掌握月相變化的規律。
觀測準備:條件準備:工具準備:指南針、觀測記錄表。
知識儲備:介紹月亮高度角的估算方法??捎萌^估算的方法進行測量。手臂水平伸直作為0°基準面,握一個拳的高度角約為10°,手臂穩定不動,依次疊放另一只拳頭。直到視線、拳頭和月亮在一條直線上,據此估算月亮的高度角。
注意事項:選視野開闊的觀測地點,確定合適的參照物以便確定月亮(或其他天體)方位。配備指南針以便確定方向。選擇晴天進行觀測。
實地觀測:①各小組按照分工,利用肉眼直接觀測,結合指南針、參照物及高度角方法等進行記錄。②觀察并記錄月亮的位置和形狀。記錄接下來兩周每天同一時刻的月相變化。
整理分析:整理記錄月相變化規律,繪制同一時刻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和形狀變化示意圖。
四、依托鄉土資源,開展調查活動,利用熟知的生活環境,提升地理實踐力
地理調查是應用科學方法,從地理學科的視角,對特定的地理現象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其特征、規律及成因聯系,從而進一步解釋或解決地理問題的活動[4]。高中地理調查活動設計要以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為依據,參考如下活動流程:第一,設計調查主題,可以是教材內的活動主題,或者根據教學需要結合本地資源設計的主題;第二,細化調查目標,提升地理實踐力;第三,設計調查方案,制定詳細調查計劃,做好調查準備;第四,實施調查活動,可采用實地調查,現場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第五,整理分析,成果交流與評價。
本文的調查特指社會現象的調查,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二同樣重視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教材設置了較多社會人文調查活動,提供了具體可行的調查實施方案,結合鄉土資源可以開展以下調查活動:1.2調查學生家庭人口遷移情況;2.2調查學校附近住宅區的形成和變化;2.3調查禹州市神垕古鎮景觀及其保護情況;3.2禹州市工業園區調查;3.3禹州市商業中心調查等。依據教學進度,在進行調查活動時,結合禹州市鄉土資源,選取學生熟知的典型素材,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資源,設計出適合本校學生的地理調查活動方案。
案例四:禹州市一峰商業中心調查,如表2所示。
在“三新”背景下,更需要教師靜心研讀課程標準,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思路,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應對新高考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陳鈴.基于鄉土資源的地理實踐力培養初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8):44-46.
[3] 吳俊和,趙中衛,肖丹.基于地理實踐力的高中地理研學旅行教學設計探析[J].地理教學,2021(19):55-58.
[4] 周代許.指向地理實踐力的調查活動設計與實踐[J].地理教學,2020(1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