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
一、研究背景
在傳統的高中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的出發點是在一節45分鐘課堂里,如何快速推進課時進度,以迎合考試要求,往往容易忽略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傳統教學設計引導下的課堂,課堂雖完成課時推進的任務,卻忽略了課堂學習的效度,最終形成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課堂索然無味的“惡性循環”?;诖爽F狀,江蘇省鹽城市教科院于2016年推行“讓學引思”區域課堂教學改革行動。雖然這項課堂教學改革行動已在鹽城地區推行了六年,獲得教學成果頗豐,但在高中地理復習課教學設計研究中仍有所欠缺。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提出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應重視思維結構評價和關注表現性評價。[1]新課標倡導的課堂教學實施建議與“讓學引思”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因此,本文依據“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以下簡稱“三新”背景),探究如何在“讓學引思”理念引領下開展高中地理復習課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以期為一線教師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提供借鑒。
二、“讓學引思”理念融入地理教學設計的思路
落實地理核心素養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師生知識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課堂活動前的預演。教學設計離不開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教學設計指明燈?!白寣W引思”理念體現教學改革的具體需求?!白寣W”是指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感悟知識價值,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習活動正常開展和學習行為真實產生,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引思”是指引發、引導、引領學生主動思考,在形式和本質上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體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引路人”的角色。[2]為了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習者和思考者的統一,達到學思融合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在“讓”和“引”下功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讓”不“引”,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只“引”不“讓”,容易恢復到“一言堂”課堂模式。教育的目的不是將符號化和碎片化的知識以“一言堂”的形式向學生傳輸,而是通過課堂教學中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價值,讓學生真正成為一位獨立的學習者和思考者。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表面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學科,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本文提倡高中地理復習課堂應該追求深度教學,高中地理知識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關系,以區域為載體,結合時空尺度、要素綜合分析,運用概念圖、地理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地理學習探索過程中來,主動建構高中地理知識體系。在“讓學引思”理念引領下的地理課堂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必備地理知識,提升關鍵能力,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本文構建了“讓學引思理念下高中地理復習課教學設計模型”(圖1)此模型圍繞“讓學引思”教學理念和地理核心素養落實對課堂教學基本流程設計研究。
1.讓: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學習
在傳統的復習課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性將題和知識點相聯系,采取“練題—講題—練題”的題海戰術,以題代點,雖然這種教學方式短時間內對學生成績提升有幫助,但在長期角度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只是將抽象的地理知識以符號化的形式進行記憶,處于淺層學習。真實的學習過程產生于學生本身,動力來自于學生內驅力。學習的內驅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知識的價值,這種價值引領下的學習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知識產生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學過程不僅要關注知識結果,還要關注知識的前世今生,要達到該效果,可以采取情境式教學。
情境是知識學習的載體,在情境中能體驗知識形成過程和價值運用。高中地理存在眾多抽象的地理知識點,如果知識點呈現以結果進行呈現,學生難以深刻理解,因此只通過簡單記憶難以解決地理問題。高考是教學的風向標,在“三新”背景下,高考地理試題的命制離不開情境創設,因此教學設計脫離不了情境創設。情境創設具有真實性、可接受性、誘導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積累教學素材、建立素材庫、貼近學生生產生活實際、深入剖析時事熱點情境背后蘊藏的知識點。教師將情境創設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學習應用地理信息技術等各種網絡教學手段,盡可能通過圖片、視頻等教學手段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形象化的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內驅力。地理課堂讓學生在情境中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的形成過程,落實地理實踐力。
2.學:探究互動,創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
一個人的生活最終會走向獨立,學生應該走向自主學習?!耙谎蕴谩苯虒W模式長期實施一方面會讓學生作為聽者感受到學習的疲倦感,另一方面容易讓學生在這種課堂生態中產生對教師的依賴,使學生成為沒有獨立思想的“巨嬰”。課堂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的平臺,而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創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讓學生對自己所探究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與分享。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前教學設計時尋求知識點與學生實際之間的紐帶,列舉本課時的知識框架,尋求本節課的核心概念,圍繞核心概念創設情境,設計問題鏈展開探討,以情境為載體,以問題作為知識探究的抓手,力求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信念,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用知識和方法獨立自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引: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讓學引思”理念下的教學設計順利實施的前提在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起到引領的作用,在學生知識學習、思維拓展方面起到引導的作用。沒有教師引導,完全將課堂交給學生自主學習,優化教學質量是理想化的。學生處于成長階段,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教師在學生旁進行輔助。相對于傳統教學,“讓學引思”理念下的教師應該扮演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引”在“讓學引思”教學理念所發揮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未知的知識世界。能“讓”會“引”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
4.思:建構遷移,完善知識體系
建構主義理論提倡教學應該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自主內化,教師在旁邊進行引導,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選取相對應練習作為評價標準?!白寣W引思”理念教學設計包括在學生學習完所有知識點之后,思考這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點,將新學習的知識點融合到舊知識圖譜中,運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等工具將知識體系可視化。例如在高中地理體系中“大氣運動”是一個相對抽象、碎片化的知識點,學生需要在不斷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突破單元課時的限制,建立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構建地理知識整體觀和聯系觀(圖2)。
遷移應用是將知識作為一種鍛煉思維的工具,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實現有意義的教學。教師需要提供陌生情境的學習材料,并且設置由易到難的問題鏈。經過前期環節的鋪墊,學生已經初步具有解決問題的知識和能力。因此教師在遷移環節中要注重知識點升華,從知識層面上升到地理學研究核心領域——人地關系,使學生感受地理知識真正的魅力。
總之,“讓學引思”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包含創設情境—探究互動—設計問題鏈—建構遷移“四大環節”,這些環節不是割裂獨立存在的,也不是限定教學環節先后順序,而是前后呼應、相互影響,最終目的是讓學習真正發生在課堂上。
三、“讓學引思”理念下高中地理復習課教學設計示例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選自高中自然地理重要組成部分——大氣運動,大氣運動包括熱力環流、三圈環流、季風環流三個重要部分。該部分知識點較為抽象且重難點眾多。本節課課型為高三地理一輪復習,選取情境素材為阿拉伯半島南端的希巴姆古城,研究內容為古城選址及建筑特色背后蘊藏的原因。本素材選取小尺度區域,學生對其陌生,以便激發學生地理復習的探究興趣。本素材需要學生從不同尺度分析古城及其周圍環境,有利于落實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該素材選取既關注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也探究人類在惡劣自然環境背景下主觀能動性改造活動以適應自然環境,有利于落實人地協調觀。因此,此素材適合作為一輪復習教學設計的探究學習內容。
2.學情分析
“讓學引思”理念下地理教學對象主要是高三選修地理的學生,學生經過基礎年級的學習,初步具備大氣運動的主干知識以及學科的關鍵能力。由于基礎年級授課按照教材編寫順序上課,容易使學生思維局限,大氣運動知識點容易形成碎片化,無法幫助學生形成地理知識整體觀,同時學生應對新情境解決地理問題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本文嘗試從不同尺度分析古城情境,將大氣運動三部分知識和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人文地理知識點進行串聯,力求學生對大氣運動各部分知識點進行建構和遷移運用。
3.學習目標
①運用地圖等工具,掌握不同地區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概況;②結合圖文資料,理解氣壓帶、風帶形成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③觀察景觀圖,分析不同地區建筑特色和大氣運動之間的關系。
4.驅動性問題設計
①希巴姆古城建筑有什么特色?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②為什么希巴姆古城選址在河谷旁邊的小山丘?
③在我國,哪個地方的建筑特色與希巴姆古城建筑選址和特色相似?
5.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
四、“讓學引思”理念下高中地理復習課教學實踐思考
本文將“讓學引思”教學理念滲透到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中,以“大氣運動”為例,創設貫穿式情境,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從情境中發現地理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互動等環節分析并解決地理問題,落實學生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習真正發生在課堂上。“讓學引思”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突破傳統復習課堂的弊端,復習課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和素養本位進階,學生由被動向主動轉變,教師由絕對權威向引導啟發轉變。本文教學設計案例雖已付諸實踐,初具成效,但在實施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課堂實操性時間過長,耽誤課程進度;素材選取剖析和核心問題鏈的設計,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和時間設計等??傊白寣W引思”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學任重而道遠,作為一線教師,應秉持習總書記所強調的三牛精神,堅持生本主義,不斷開拓進取,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顧俊琪.讓學引思:區域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18(Z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