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 仝晶晶



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應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認真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1]?!薄兑庖姟分该髁苏n堂教學的具體方向,即重視情境創設、問題探究,關注學生活動。
教科書也稱教材、課本,它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自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印發以來,各大地理教材研究中心都是嚴按照課程標準編寫教科書,可以說教科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體現。2018年,《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印發,新版教科書也隨之開始編寫工作。目前,新版教科書在各地普通高中廣泛使用,對新版教科書的研究也是當前地理教學研究的熱點方向。筆者借助中國知網查閱“地理新教材研究”相關論文,經數據統計可知,當前對新版教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類:a.同一標準下,各出版社的新版教科書的橫向比較;b.同一出版社,實驗版與新版教科書的縱向比較;c.新版教科書的課堂實踐研究;d.新版教科書編寫思路的解讀。
受行政地域、教師教學慣性等因素影響,實驗版(03版)和新版(新課標版)地理教科書的使用地區有一定的重疊。因此,本文以魯教版地理2為例,從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視角出發,以教科書中的活動欄目為切入點,對新舊兩版教科書進行縱向比較,并提出相應教學建議,為教師科學運用教材資源,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一、活動欄目數量比較
1.目錄對比
教科書“地理2”主要內容是人文地理,新版教科書依舊按照“人口、聚落、產業、交通”等人文要素分為四個單元,因為課標的變化,部分章節有所變動,例如在人口單元,不再涉及人口自然增長的內容;在聚落單元,新增鄉村聚落形態、鄉村景觀等內容;在產業單元,整合實驗版教科書旅游業的內容,增設服務業區位選擇一節;第四單元變化最大,在保留原有的交通區位與發展基礎上,新增三個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的具體案例。
2.框架對比
魯教版地理2的活動系統主要分為兩層,第一層為單元層,由“單元導語、每節活動、單元活動”組成;第二層為節次層,由“節前問題、節中活動(知識窗、活動、案例分析)、節后活動”組成。
在單元層,新版教科書保留了原版的框架,即“單元導語、每節活動、單元活動”的框架。由于現代技術變革和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單元活動的內容較舊版有顯著拓展、提升。在節次層,新版教科書也是保留了原有框架:“節前問題、節中活動(知識窗、活動、案例分析)、節后活動”,但其外顯和內隱價值有了較大差別。
3.數量對比
活動欄目的外顯差異主要體現在數量上。兩版教科書在單元層依舊保留原有框架,因此活動欄目的數量對比主要發生在節次層。按照現行的教科書活動欄目的數量比較方法,采用“節前、節中、節后”的活動時序較為合理。
在統計數量時,筆者考慮到教科書的活動欄目往往以模塊化方式呈現,比如兩版教科書均出現“問題”“知識窗”“活動”等字樣,常以不同顏色、模塊化方式呈現,其意為教師選用、學生自主探究。但新版教科書在每節中的正文部分就設置了“案例分析”,這體現了教科書編寫團隊重視學習情境的創設,因此筆者在統計活動欄目數量時,將正文部分的“案例分析”按照“節中活動”加以統計(表1)。
從節次層看:首先在總數上,雖然新版教科書較實驗版只增加了1節教學章節,但活動欄目總數增加14項,這充分體現教材編寫團隊對活動欄目的重視;其次,在欄目類別上,節前的“問題導入”和節后的“活動”數量變化不大;主要的變動在節中,具體為“知識窗”減少4項、活動增加6項、案例分析增加9項,數量的變化表現出教材編寫團隊對節中活動的重視程度。
二、活動欄目的內容比較
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中,明確提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因此,教科書活動欄目的設置初衷與最終歸宿都應以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目的。目前,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間關系的研究有“中心—邊緣”模式和“多維共生”模式?!爸行摹吘墶蹦J绞且匀说貐f調觀為同心圓中心,其他素養呈扇形圍繞,有較明顯的層次性;“多維共生”模式是從地理學科綜合性、區域性、整體性角度出發,強調地理四大核心素養之間的“結構統一性”[2]。
因此,本文在比較活動欄目的素養體現時,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為依據,兼顧四大核心素養關系的層次性和綜合性的同時,采用“二分法”,選擇以同層次的“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素養為第一大類,將活動欄目分為思維類和實踐類。依據美國學者Benjamin Bloom提出的認知領域六個層次,即“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綜合細分為7個小類,思維類包括“閱讀理解”“讀圖分析”“圖文分析”3小類,實踐類包含“實驗運用”“圖表運用”“考察分析”“資料綜合”4小類(圖1)。
1.思維類活動
思維類活動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為原點,對各類圖像系統和文字系統進行分析、理解、運用。圖像系統和文字系統中也包含人地協調觀和區域認知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并且相對來說,對學生學習時的思維進行評價相對便捷,故以思維類活動進行分類。
(1)閱讀理解
在地理2中,多以“知識窗”欄目呈現,其特征是豐富的文字系統,旨在培養學生閱讀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2)讀圖分析
在地理2中,多以節前“問題”、節中“活動”欄目來呈現,其特征是豐富的圖像系統。地理圖像系統主要包括地圖、景觀圖像、地理示意圖、地理統計圖、遙感圖像、漫畫等類型[3],在地理2的活動欄目中均有涉及。
(3)圖文分析
“圖文分析”活動綜合了文字系統和圖像系統,既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圖文材料顯性信息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挖掘圖文系統背后隱性信息的能力。在“魯教版”地理2中,節前、節中、節后均有呈現,尤其在新版教科書中,“案例分析”是數量增加最多的活動,該活動欄目多為圖文分析類。
2.實踐類活動
實踐類活動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地理實踐力”為原點,《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地理實踐力是指在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并明確提出戶外考察、實驗、社會調查等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4]。
(1)實驗運用
地理模擬實驗的目的是借助實驗情境獲取具象認知,理解、分析、綜合并遷移運用至現實情境中。實驗運用類活動多用于自然科學類學科,在新版地理教科書中,主要集中在地理1、選擇性必修一,在“魯教版”地理2中,未出現實驗運用類活動。
(2)圖表運用
圖表運用類活動是學生在理解圖表信息的基礎上,按照活動規定的繪制要求,對已有圖表進行修正、補充、繪制。在兩版教科書中均有圖表的繪制,比如在新版教科書第四單元第二節,活動要求學生繪制領海基線,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的海域范圍。
(3)戶外考察
戶外考察類活動是地理課堂的前探外延。有目的、有計劃、有評價的戶外考察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在面對真實情境時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在考察中培養學生的“地理眼”“地理腦”,戶外考察類活動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征。
(4)社會調查
社會調查類與戶外考察類活動有較多的共同之處,它們都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地理課堂進行前探與外延。戶外考察類活動相對側重于自然環境的考察與研究,社會調查類活動相對更側重對人文地理環境及其現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在地理2中,人口遷移、聚落形態、產業分布等內容與鄉土地理有緊密聯系,因此,地理2中的社會調查類活動也相對較多,同時考慮高一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社會調查的形式多以收集資料的形式出現。
3.數據分析
按照“二大類、七小類”的劃分方法對兩版教科書中的活動欄目進行編碼、整理。整理過程中,因部分活動欄目存在多個子活動,且子活動的活動方式并不相同,故在整理時對這類活動采取了分開統計的方法(表2)。
通過對兩版教科書內容的比較,可知兩版教科書的活動欄目均以思維類活動為主,比率達85% 以上。在思維類活動方面,實驗版以閱讀理解為主,比率達44.87%。新版教科書三者比重相當,讀圖分析、圖文分析類較新版顯著提升,閱讀理解類比重大幅下降,可以看出新版教科書編寫團隊愈發注重學生挖掘圖像系統內容的能力。
在實踐類活動方面,因地理2內容以人文地理為主,因此活動欄目設置并沒有涉及實驗運用類,而是以戶外考察、社會調查類活動為主,旨在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生活情境,用地理思維思考鄉土環境中的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活動欄目的教學建議
在兩版教科書的數量、內容縱向比較的基礎上,筆者結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中學業質量水平要求,得出以下結論:新版教科書的活動欄目在廣度上、在深度上都有所提高,在學業質量水平方面水平等級也并不局限于水平2的基本要求。
具體來說,實驗版教科書活動欄目的材料展示以文字描述為主,活動要求是對簡單地理事象進行分析,行為動詞多為了解、知道、簡單分析,且側重地理要素的分析;新版教科書活動欄目材料豐富了教科書的圖像系統,且每節課均有真實案例分析,在第四單元的國家戰略篇章中,學習情境已經達到給定復雜地理事象,活動要求不僅側重要素分析,還強調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及時空變化。
結合活動欄目的數據反饋及教學使用情況,本文提出以下幾點使用建議,希望能為地理教師在活動使用過程中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1.細研課標內容,選擇合適活動
課程標準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對課標認識的高度,高瞻才能遠矚。同時,更需要用豐富的教學過程、深刻的教學反思挖掘課程標準的深度內涵,既給予學生充滿暢想的詩和遠方,又用豐碩的果實充實學生的學習過程。
在“魯教版”新版地理2中,存在少數活動欄目內容的重復。比如在第三單元“農業區位選擇”一節中的圖文分析類活動——探究壽光市農業發展之路,活動設問涉及“分析壽光蔬菜區位因素”和“提出蔬菜生產國際化發展建議”,而在其后的案例分析中,又以“新疆農業的‘白色農業與‘紅色農業”為例進行圖文分析活動。雖然兩個案例涉及的區域尺度不同,壽光蔬菜是在小尺度背景下分析,而新疆農業則是中尺度背景,但活動內容的形式和設問有所重復,這雖然有利于增加學生學習內容的廣度,但在有限教學時間下,活動內容的深度挖掘可能不足。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選擇同類型活動時,應選擇更具代表性的活動欄目進行探究。
2.加強教材研究,注重活動關聯
從兩版教科書活動欄目的縱向比較可以看出,活動欄目在名稱上、類型上具有一定傳承性,而且新版教科書不僅是對文字系統進行了更新、優化,還使活動欄目的圖像系統更為詳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因此,教師在活動欄目的探究過程中,應注重三個關聯:一是實驗版與新版活動欄目之間的關聯,這是連接教師已有教學經驗與即將習得的教學經驗的橋梁;二是正文部分與活動欄目的關聯,這是教師教學活動邏輯性的保障;三是活動欄目之間的關聯,這是學生習得知識并能夠遷移運用的關鍵環節。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如果注重這三個關聯,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流暢性,增強學生分析、遷移知識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成長。
3.挖掘鄉土資源,豐富活動價值
鄉土地理充滿著原汁原味的生活化氣息,它是學生生存、生活的主要地域,也是學習資源最主要的來源。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生活化的地理應是幫助學生領略地理之美,領悟地理之用,熱愛自然、熱愛學習與生活[5]。
地理2的教學內容以人文地理為主,無論是人口、聚落、產業還是交通于區域發展都是學生能目之所及的,因此在選擇教學活動欄目時,可以結合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提升學生探究鄉土問題的興趣,增加學生對鄉土的熱愛。
4.整合活動內容,重視單元設計
通過對兩版教科書活動欄目的分析可知,新版教科書在數量上增加了14項;在內容上圖像系統更為豐實;在活動設問方面,部分活動存在重復。從《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可知,地理的學時并未增加,因此,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整合現有教學資源,選擇合適活動,貼合學生認知水平,突出活動重點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
地理單元設計的實質是結合學科本質和育人價值,宏觀把握地理學科知識和學生認知需求的聯結,實現教學設計與素養目標的有效對接[6]。教師在進行地理單元設計時,考慮教學內容的整體性,整體規劃、整體設計,選擇適當的活動欄目開展活動、制定任務、突出教學主線,不僅可以加強知識的內在關聯,提高學生遷移運用等高階思維發展,還可以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增加戶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活動,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DB/OL].(2019-06-19)[2022-07-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2] 歐陽子豪,孫美娜. 多維共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2,23(2):75.
[3] 董玉芝,孟琦.中美高中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的比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15(8):8-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劉導,陳實.美國地方本位教育對生活化地理教學的發展啟示[J].地理教學,2022(2):47-50.
[6] 陳詩吉.指向素養發展的地理單元教學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2(12):10-14.
*資助項目:江蘇省“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學習差異的地理研學課堂構建的研究”(D/2021/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