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公共圖書館需要與中小學教育融合發展才能更好發揮社會價值,推動書香社會建設。當前,國際和國內對兩者的融合都有一定的實踐和經驗,從我國的經驗做法上講,存在著組織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缺少系統遠景規劃,館藏互補功能發揮不完善,資源互聯處于探索階段,優質活動缺乏等問題,需要從加強頂層設計,構建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整合優勢資源,推進業態融合;突出創新創意,推進空間融合;突出線上服務,打造“云端數字圖書館”等方面努力。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中小學教育;融合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法》規定:公共圖書館要為青少年兒童設置專門的閱讀區域及提供閱讀指導。在全面閱讀時代,圖書館事業發展進入了轉型升級新階段,基于公眾的圖書館事業,必須解放思想、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強化與中小學教育的融合,讓閱讀的光芒照亮更多的學生,彰顯圖書館的社會價值。
1 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1.1 有助于發揮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事業的繁榮,公共圖書館已經成為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需要的關鍵載體。在教育大眾、傳承優良傳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數據徹底顛覆了人民原有的知識獲取模式,圖書館的教育功能被弱化,依靠網絡閱讀的便捷性、時效性和針對性,人們獲得的信息更為精準、快速。但是,網絡閱讀也有弊端,人們習慣于快速、碎片化地接觸閱讀,如今一篇文章閱讀量和點贊率可能很高,但是實際仔細閱讀的人寥寥無幾。隨著近年來圖書館回歸熱潮的來臨,圖書館憑借獨特的知識資源以及多樣的活動形式,在青少年習慣養成、知識傳播和價值傳承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凸顯,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彰顯著圖書館育人價值功能。
1.2 有助于學校圖書資源和校本課程建設
公共圖書館以其館藏資源豐富、結構優化、涵蓋面廣的特點,比其他文化管理機構有不可比擬的優勢。雖然中小學校園里都有自己的圖書館,但是書籍結構、館藏數量、信息化程度都無法和公共圖書館相比。公共圖書館和學校融合發展后,學校獲得了更為豐富的圖書文獻資源,專業的讀書指導和交流、公共交流特色活動和信息服務資源,為提升學生知識面和閱讀率提供了堅實基礎,也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公共圖書館對學校的圖書資源建設提供更為精準的技術支持,打造學校育人品牌。課程是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也是學校實現育人目標的主要載體,在學科建設背景下,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面臨著溫度有余、深度不足的困境,公共圖書館可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發展實際。
1.3 有助于公共圖書館轉變服務職能
公共圖書館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公民素質提升,建設書香社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為了讓閱讀服務覆蓋到城市,借助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圖書借閱服務也走進千家萬戶,在部分城市,只要關注當地公共圖書館公眾號,或者掃描相關二維碼,就能足不出戶完成圖書借閱[1],成為公眾口袋中的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和學校教育融合后,公共圖書館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務,營造閱讀氛圍,比如開展講座、展覽、閱讀指導、讀書交流、演講誦讀等活動,對學校教育進行深層次、綜合性的重點研發,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推動圖書館事業的轉型升級。
2 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融合發展的實踐和經驗
2.1 國外相關的實踐探索
美國和日本是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融合發展的先行者。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的國家。上世紀六十年代,公共圖書館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輔助機構;七八十年代,公共圖書館在彌補學校圖書館資源和功能不足方面顯示出獨特優勢,成為教學資源的重要支持者;九十年代,建立了以資源為中心的學習模式。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實驗研究來探討學生通過圖書館合作提升能力的模式。美國的經驗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提供資源支持,滿足學生在知識學習、創新創業等方面的信息需求。時至今日,公共圖書館和學校的融合仍是每年美國圖書館報告的關注點。日本公共圖書館以資源支持和運營指導服務的模式與中小學開展合作,主要是通過館藏資源對學校教學開展支持、資源推薦、業務輔導等形式開展。
2.2 國內的實踐探索
國內圖書館積極探索與中小學教育融合路徑,總體來看,處于先行先試的階段。比如,福田區圖書館立足中小學生課外文化需求,積極推行“圖書館+學校”閱讀階梯計劃,簽訂館校合作協議,建立活動體系和管理制度,落實公共圖書館進校園實施方案。福田區圖書館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為學校搭建閱讀推廣平臺,邀請知名閱讀推廣專家、兒童文學作家,知名教育心理學等人走進校園,為學生提供面對面交流、分享機會[2]。并在學校開展圖畫書閱讀、兒童文學創作、閱讀與兒童心理等主題分享活動,讓孩子們享受閱讀、愛上閱讀。黃埔區建立公共圖書館與學校的閱讀聯盟,各學校將無縫對接全市圖書館,打通公共圖書館與學校圖書館兩大系統,統一使用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系統作為業務系統,實現校際、館際“通借通還”。南京圖書館每年舉辦一屆以“和名著對話,與大師同行”為基調的閱讀節,同期舉辦一場主題論壇,最大特點是每年選擇一部傳世經典名著,確立一個主題,邀請各領域著名專家學者同聚一堂,就相關主題發表演講,為讀者深入解讀每部名著精義。在此期間,還圍繞名著和主題,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普及相關知識[3]。
2.3 國內外融合實踐的經驗
從國際經驗上來看,外國開展融合發展的實踐較為豐富,主要的好做法有:一是基于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建設共享資源數據庫。中小學生借助信息化手段,就能享受圖書資源,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二是優勢互補,優化館藏資源。兩類圖書館在資源建設上加強溝通協調,瞄準學生閱讀需求,把最急需的資源收藏進館,保證本區域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既避免了資源浪費,也優化了資源配置。同時,館校進行資源共享,加大圖書資源的涵蓋面。三是發揮專業優勢,提供信息服務和指導合作,搭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平臺,提升學生能力。四是創新方式,以閱讀推廣合作。通過舉辦圓桌會議、讀書沙龍、主題活動等,在關鍵節點、重大慶典上,舉辦特色閱讀活動,將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引進學校,共同推動閱讀。
從國內經驗來看:第一,打造了亮點合作模式。比如“繪本劇嘉年華”“科幻文學周”等知名品牌,幫助學生們豐富課余生活,立體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滋養,也有的舉行閱讀推廣活動、志愿者服務等活動,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成長樂園。第二,打通了中梗阻。比如,“公共館+學校+社區”合作模式,實現了借閱和歸還的一卡通辦、一地歸還,更好地吸引讀者、惠澤社會。第三,舉行主題紀念活動。比如舉行全民主題日系列活動,走進圖書館等活動。但是總的來看,國內的館校合作模式還處于初級階段,組織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缺少系統遠景規劃,館藏互補功能發揮不完善,資源互聯處于探索階段,優質活動缺乏,特別是啟迪思維、發揮創造性的活動不夠,依托互聯網大數據舉辦線上活動不夠,形式不夠新穎。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沒有完全調動起來,還處于被動接觸知識的階段,圖書館的引領力不夠。
3 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教育融合發展路徑建議
3.1 加強頂層設計,構建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目前,從實踐經驗來看,國家和地方層面還未形成館校合作的統一規劃,各地的實踐路徑大多是依據本地情況的先行先試,而且圖書館屬于文化系統,學校屬于教育系統,兩者在業務管理上也不屬于同一部門,從長遠來看,必須加強政府層面的頂層設計。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認識到二者不是簡單相加,而是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促成化學反應、形成發展動能,實現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理順發展機制,成立政府牽頭的專門領導小組,進行業務指導和工作督導,強化優惠政策引領,在財政、人才保障、技術支持等方面出真招實招,把館校合作發展資金列入年度政府預算。結合“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地應該謀劃設計一批重點融合項目、重點活動、重大措施。要建立政府一級的融合平臺和載體,優化融合環境,讓一切有利于推動融合發展的思路和舉措充分涌流。
3.2 整合優勢資源,推進業態融合
公共圖書館應堅持因地制宜,立足學生特點、根據館藏資源和社會需要,走特色融合發展之路,特別是要充分運用好本地文化資源,著力打造特色閱讀品牌和活動。要結合實際,公共圖書建立專項館藏數據庫,提供特色精準的服務,學校要加強調研,特別是師生對圖書的急難愁盼的問題,與公共圖書館深入對接,實現靶向治療。實施“文化+”“圖書+”戰略,根據雙方資源優勢,統一規劃書目清單,合理調配圖書采購,促進資源節約。要找準合作結合點,打造“一卡通辦”“資源賦能”“圖書禮包”等新業態、新主體、新模式。瞄準學生素質提升新要求,推進紅色閱讀、閱讀體驗周、主題文化日等已有融合發展業態提質升級,支持開發集科技教學、圖書賞析、實踐提升等主題于一體的綜合體。依托圖書資源、突出文化元素,大力發展研學體驗、展演體驗、家庭互動等新型圖書業態,積極擴充圖書資源,尤其是紅色圖書資源的收集與建設,涵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3.3 突出創新創意,推進空間融合
圖書館空間服務是創新現代化、智慧化圖書館讀者服務模式的手段之一,是圖書館服務未來改革與發展的方向。近年來,圖書館界積極嘗試,在館內或館外建設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閱讀空間,有效提升了圖書館服務內涵,取得了良好社會反響,為“十四五”時期圖書館行業高質量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藍本。比如,首都圖書館大興機場分館設置了靈活便捷的體驗活動,有活字印刷、北京古建筑3D立體拼插、二十四節氣織布貼畫和非遺項目的體驗等。在館校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把握青少年思想發展狀況,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讀書朗誦大賽、少兒詩詞誦讀大賽、中外繪本講讀大賽、青少年讀書故事會等形式,建立涵蓋面廣的閱讀體系。公共圖書館是紅色文獻資源的重要收藏機構,可舉辦紅色經典閱讀推廣活動和紅色故事大家獎,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現閱讀魅力,在傳承紅色記憶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圖書館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陣地,通過舉辦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統籌推動古籍文獻整理開發、展覽展示、傳統文化體驗等,讓學生走出文字的枯燥,用生動的活動、儀式,展現文化的厚重。要圍繞圖書資源優勢,將圖書資源納入教學過程中,形成本校的特色課程,比如,將本地文化融入課程體系,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3.4 突出線上服務,打造“云端數字圖書館”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圖書館更加凸顯了資源優勢和多元服務能力。在新時代,公共圖書館需要借助5G網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動智慧云端圖書館和讀者口袋中的圖書館,提供更加多元、更為便捷的閱讀服務。古時讀書“一卷在手”,現時讀書“一屏萬卷”。目前,線上閱讀已經深深嵌入到人民的生產生活,成為獲取信息、提升能力的主途徑。館校融合模式下,要充分利用好網絡信息技術的便利,大力發展網聯網圖書館,讓孩子們在家中也能體驗到讀書的樂趣。科技賦能,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們知識獲取的方式,也改變著讀書場景、體驗和交流。要打造利用線上課堂,不同學校間學生可通過視頻方式,一起共讀好書、分享心得,線上閱讀活動以書為紐帶,增進了雙方了解。要運用5G網絡、全景視頻、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手段,打造“特色展廳”“閱讀小屋”等沉浸式閱讀模式,通過微信、抖音等平臺,制作分享個性化電子明信片,加強線上線下閱讀主陣地建設,讓數字資源更好地服務于讀者。但是,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仍然是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基礎,公共圖書館應該加強圖書的精品化建設。同時要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閱讀評好和習慣,堅持以讀者為導向,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公共圖書館和學校的深度融合,既有利圖書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發揮圖書文化價值和教育功能,也有助于推動全民閱讀,推動書香社會建設。雖然我國的融合機制起步較晚,很多還處于摸索階段,但是已經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在新時代,只有堅持實事求是,實踐摸索和典型引路,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公共圖書館和中小學教育融合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韓寒.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營造書香社會 助力文化強國[J].光明日報,2022(05):11.
[2]申屠芬.“雙減”政策下中小學圖書館的發展機遇研究[J].圖書館界,2022(08):15.
[3]吳愛武,田豐,馬晴.第十三屆南圖閱讀節暨嘉惠論壇主題閱讀活動綜述[J].新世紀圖書館,2022(07):20.
作者簡介:陳敏(1982-),貴州省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