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艷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和發展人,“樹人”應考量人的全面發展,以德為先,充分尊重幼兒作為發展中的人、社會人和文化人的個體需要。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興華幼兒園引領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滋養德行,使幼兒逐漸成長為具有自我意識和情感的人、具有歸屬感和勞動能力的人、具有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的現代中國人。
“立德樹人”思想下的育人思考
學前教育階段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時期,根本任務是將幼兒從自然人培養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性的社會人。“德”作為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存在于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互動中。在幼兒園德育體系中,思考幼兒與自身、自然、社會的關系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前提。
第一,幼兒是生命個體的存在,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生命的需要與發展自主權。幼兒園通過創設環境與活動來豐富幼兒的自我體驗,調動幼兒的內在生命力,促進幼兒完成自我建構。比如小班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從熟悉的家庭進入陌生的園所環境,幫助他們了解、認識并熟悉新的環境是必要的。主題活動“我的幼兒園”,幫助幼兒體驗、認識幼兒園的環境,包括不同的滑梯、不同場地的游樂器械、種植園地、涂鴉區等;認識幼兒園的人,包括保安叔叔、煮飯的叔叔阿姨、笑瞇瞇的園長、澆花的爺爺;認識自己的班級,包括在哪棟樓、有哪些好玩的區域等。幼兒認識周圍的環境,有助于豐富對世界的認知,建構自我經驗。
第二,幼兒是社會個體的存在,是在社會情境中的人。教育應尊重幼兒的社會地位與權利,在家庭、幼兒園、社區等環境中促進幼兒對自我社會角色的認知,滿足幼兒社會性情感與交往的需要。比如小班幼兒是學習并實現自己吃飯、穿衣等自我服務;升入中班及大班后,幼兒園會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為他人、班級服務,幫助幼兒逐漸形成正確的自我角色認識,了解自己在特定環境中的角色和位置,從而做出與角色相適應的反應和行為。
第三,幼兒是文化個體的存在,幼兒與文化是雙向共生的關系。教育需要把中華優秀歷史文化融入幼兒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滋養幼兒心靈。比如通過節氣活動,讓幼兒了解中國節氣與飲食、禮儀、氣候的關系,了解節氣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種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立德樹人”思想下的兒童觀建構
我們通過對“樹人”本質的思考,認識到“兒童是什么”是“培養怎樣的兒童”的起點。基于此,經過幾年實踐,幼兒園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兒童觀——幼兒是無價的建設者。
幼兒是自我成長與發展的建構者。幼兒擁有無限的潛能,在不斷地“發現—嘗試—思考—再嘗試”的過程中,幼兒將直接經驗轉換為知識觀念,自我從弱到強,身心進一步發展,從而構建起自己的思維,并獲得創造性發展。比如在解決“如何把玩水區的水抽來澆地”的過程中,幼兒在嘗試用瓢、盆的基礎上,創造性提出“像水井般抽水”,在教師的幫助下,幼兒們合力完成了“半自動灌溉系統”,解決了抽水問題。
幼兒是園所發展的建設者。環境源于幼兒,促進幼兒發展。我們將幼兒看作環境創設的主體,鼓勵幼兒通過“我參與”“我建設”“我作主”來實現和完成環境創設。小班幼兒在教師引導下,開展形式多樣且簡單易操作的活動,活動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合適地點,以操作與展示來參與環境創設。中班幼兒依據主題進行角色區域創設,比如討論角色名稱、收集角色游戲材料、布置游戲環境、制作標識,開展角色區域剪彩活動,以區域建設方式來參與環境創設。大班幼兒全面負責空白班級的設計與打造,比如確定班級風格、討論區域設置及班級規則、分工制作區域標記和規則提示,全程參與材料投放和物品擺放工作,把環境打造成自己所需、自我所愛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幼兒是課程建設的一分子,幼兒的興趣、探究方向影響著課程建設。在“幼兒園的樹”活動中,教師原計劃是讓幼兒研究樹的分布,但在討論的過程中,幼兒對“幼兒園最高和最粗的樹是哪一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及時追隨幼兒興趣,調整研究方向,引導并支持幼兒對“最高、最粗的樹”開展研究性學習,幼兒的興趣推動并影響著課程的發展。
幼兒是社會進步的參與者。幼兒是具有勞動能力的個體,他們通過自身行為參與美好社會的建設。比如幼兒把在園內開展的“垃圾分類”“光盤行動”活動遷移到家庭,邀請家長與自己共同參與環保活動,從而提升整個家庭的環保意識,為美好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立德樹人”思想下的中國兒童培育思路
我們立足“人”的發展,基于幼兒當下的生活與需要,圍繞幼兒與自我、他人、社會等關系確立遞進式主題課程。
探秘“我自己”:成為具有自我意識和情感的人。小班的主題是“我自己”,幼兒通過與父母一起回顧、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感知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變化過程,增強愛自己、愛父母的情感。之后,基于幼兒對自己的認識,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式表征“我眼中的自己”,在自畫像的描繪中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鼓勵幼兒對比“小時候的我”和“現在的我”,比如身體的變化、能力的變化、成長的變化等,引導幼兒作為主體認識自己、感知自己、接納自己。“我自己”主題從幼兒本身出發,回歸幼兒個體發展,幫助幼兒內化自我概念和主體意識,使幼兒在初步感知自己與家人的關系中獲得情感的關懷和滿足,形成愛自己、愛父母、愛家庭的情感。
探尋“我的社區”:成為具有歸屬感和勞動能力的現代人。中班主題是“我的社區”,各班采用差異化手段了解幼兒所在社區,并基于幼兒的生活背景,整合家庭資源,緊密幼兒與社區生活相關的人、事、物的關系。活動分為三條線,一是探尋社區的人,幼兒以自身為資源,探訪社區工作人員的職業與內容,并親身體驗社區人員的工作。二是探尋社區的物,走進社區,通過詢問調查與參訪了解社區的名稱、位置、標志、建筑等。三是探尋社區的事,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義務勞動、環保宣傳等活動。三條線互相融合,有助于幫助幼兒生成新經驗,同時增強幼兒對社區的歸屬感,提升幼兒的實踐能力。
探解“我是中國娃”:成為具有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的現代中國人。大班主題“我是中國娃”來源于幼兒當下的社會生活、社會文化。主題活動開展前期,以國慶節重大事件推動幼兒對“中國”展開探究。各班基于幼兒的興趣,通過討論、親子調查等方式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并用幼兒理解的方式探究“中國”,了解國家節日與重大成就。活動中期,我們追隨幼兒的興趣與經驗,通過整合幼兒家鄉與生活城市的資源生發出新的探究點,讓幼兒在了解探究家鄉和城市景點、建筑、美食中萌發愛家鄉的情感,建立對生活城市的歸屬感。活動后期,主題內容滲透民族文化,以幼兒感興趣的形式,讓幼兒穿著自己喜歡的民族服裝參與聯歡互動,在品嘗美食、展示民族舞蹈中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幼兒園肩負著德育的責任,在努力探索課程、創造德育途徑的同時,應充分考量人的終身發展,利用幼兒周邊生活的文化資源,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滋養德行,逐漸成長為具有中國自信和中國立場的兒童。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