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瑩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的頒布與實施,幼兒發展的評價越來越著眼于幼兒活動的過程,越來越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興趣、態度等多元化因素。幼兒成長檔案在記錄幼兒成長軌跡的同時,成為幼兒成長評價的重要載體。江蘇省鎮江新區大路中心幼兒園對幼兒成長檔案建設進行了多元化嘗試。
檔案內容多元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對應幼兒的發展,幼兒成長檔案的內容也應體現幼兒五大領域的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全方位的發展過程與結果。具體而言,應反映幼兒生長發育、語言發展、認知發展、藝術表現、習慣與品質發展。
表現形式多元化。在幼兒成長檔案建設中,除了呈現美術作品、操作記錄、調查表、發展評價表等文本性、結果性的靜態材料,還可以充分運用媒體技術,通過音頻、視頻等材料,更直觀地呈現幼兒學習、成長的過程與具體表現,實現更為客觀地解讀與評價。
第一,文本資料。主要包括幼兒的作品、計劃、記錄表征、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傾聽記錄文本、幼兒問卷調查、幼兒健康檢查反饋表、各項發展檢核評價表等。
第二,圖片資料。主要包括幼兒一些不便保存的作品圖片,幼兒學習、游戲、生活活動中代表性場景、行為表現的圖片等。
第三,多媒體資料。通過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方式記錄幼兒在各類活動中的操作、演示、交流、表達等過程和表現,比如幼兒介紹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講述繪本故事、進行自主表演等。對于多媒體資料,教師應對與之相關的一些信息包括日期、場所、具體情境、記錄的目的、注意的要點等進行必要的標注,以更客觀地通過資料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
參與對象多元化。成長檔案的建設需要來自教師、家長、幼兒的多方力量。
首先,教師應科學建設。一是做好“設計者”。學期初,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規律和各領域核心經驗目標,規劃和設計檔案內容的類型、關鍵信息等。二是做好材料員和質檢員。教師應加強對幼兒一日生活中語言、行為、態度以及相關作品等關鍵性信息、佐證性材料的捕捉與收集。同時又不能滿足于對信息、材料的收集堆砌,還需要進行“質量”評價,選擇針對性強、代表性強的信息和材料充實到成長檔案。三是做好幼兒發展狀況的發現者和支持者。教師應對信息和材料進行分析,連接相關關鍵經驗來評價和發現幼兒的發展狀況,同時思考如何通過環境、材料、課程、策略的調整有效支持幼兒的后續發展。
其次,幼兒需要積極參與。一是引導幼兒了解成長檔案。通過展示個別幼兒的成長檔案,讓幼兒了解成長檔案及作用,并征求幼兒對自己檔案的設計、使用等方面的意見。二是鼓勵幼兒裝飾檔案袋。教師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裝飾個性化封面,激發幼兒創作的熱情和興趣。三是讓幼兒參與內容的選擇和收集。主題活動結束后,教師和幼兒一起整理收集的作品、圖片等資料,并討論、選擇把哪些資料納入成長檔案,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加上怎樣的說明和裝飾等。
最后,家長應真實記錄。一方面,可以請家長將幼兒在家庭中的趣事、節日活動、旅游活動等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或是音視頻進行分享,補充到幼兒的成長檔案中。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針對近期保教工作的重點,設計一些檢核表、任務清單,引導家長有針對性地收集信息材料,使成長檔案能更豐富、更全面、更有效地呈現幼兒的成長歷程。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