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 曹蕾 何冰 賀寶玲 王洋 王莉



摘? 要:在新醫科背景下,為重塑生物學綜合實驗新型課程目標,需有機整合生物學相關實驗課程,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該文通過構建關鍵基礎、綜合拓展和創新應用三個新型實驗模塊,構建“學科耦合、虛實結合、教賽配合、醫工融合、思政結合、考核閉合”的“六合”聯合創新教學設計模式的方式,締造生物學綜合實驗聯合創新教學模式實踐典范,構建新醫科新工科融合發展的生物學協同育人體系。
關鍵詞:新醫科;生物學綜合實驗;聯合創新;教學模式;“六合”聯合
中圖分類號:G5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2-0059-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medical department, in order to reformulated the objective of the new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biology,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he relevant experimental courses of biology,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eaching model.This paper through constructed three new experimental modules of key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subject coupling, 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competition, integration of medical workers,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close examin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six" are combined to create a new teaching design model,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 practical model of integrated experiment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of biology, and to construct a biologic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system of new medical science and new engineering.
Keywords: new medical depart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f Biology; joint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l; combination of six union
2019年教育部發布“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1],重點強調“四新”,即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的建設。其中新醫科的建設和發展將高等教育改革推向深入,滿足醫學發展的人才培養需求,重構醫學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是高等教育醫學關聯專業發展新方向,更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基礎[2-4]。華北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生物技術專業其專業學科方向是運用生物學技術手段,研究并解決生物和醫學相關問題。2020年之前我院生物技術專業培養方案中,分子生物學等相關實驗課程設置存在一些弊端:首先,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相關實驗課程獨立開設,內容設置交叉重復,缺少綜合設計和探究性實驗。其次,單門課程課時有限,學生分析思考和自主創新能力難以同步提高,不利于學生掌控飛速發展的生物醫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因此,對新培養方案中的生物學綜合實驗課程的目標、教學設計和考核維度進行重塑,打造協同創新教學模式,旨在培養生物醫學技術類創新性應用型人才。
一? 基于新醫科的建設與發展重塑教學目標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遵循OBE教育理念,對標華北理工大學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重塑新型課程目標,即應用基本實驗技能的知識目標、提升科學決策品格的能力目標、強調協同創新的素質目標及體驗大醫情懷的思政目標,如圖1所示。
二? 融合“聯合創新”進行實踐教學設計
秉承以學生為中心,以此構建了“學科耦合、虛實結合、教賽配合、醫工融合、思政結合、考核閉合”的“六合”聯合創新教學設計模式,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生物技術人才。
(一)? 學科耦合
實驗內容設計以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為核心,融合生物學相關學科的關鍵實驗技術,按照關鍵基礎實驗、綜合拓展實驗和應用創新實驗三模塊階梯式循序漸進開展,三個實驗模塊具體內容見表1。關鍵基礎實驗基于生物學相關基礎實驗操作,涵蓋分子生物學的“分、選、切、連、轉、篩、表、鑒”等經典實驗;綜合拓展實驗基于分子生物學相關實驗技術,包含DNA的重組技術、轉化及重組子的篩選和質粒DNA的提取及酶切鑒定等技術型實驗;應用創新實驗基于設計性、創新性及與臨床醫學相關性實驗,包括RFLP-PCR法檢測基因多態與疾病易感性的關系、Western Blot檢測目標蛋白和RT-PCR合成cDNA文庫實驗。全新有機整合生物學相關學科的三階層次實驗模塊融合交叉、階梯遞進,重基礎、突拓展和聚應用,旨在賦予學生解決復雜問題、實踐生物醫學思維和科研學術的能力。
(二)? 虛實結合
開放共享的慕課資源和虛擬仿真實驗操作,使得實驗教學資源集中共享、綠色開放和應用創新,但運用過程中要平衡線上實驗與線下操作的關系,防止濫用造成學生失去真實實驗操作體驗,限制學生動手、合作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使線上開放共享課與教師講授、虛擬仿真與實際操作相輔相成,并行不悖。
(三)? 教賽配合
成功開設院級生物學實驗技能大賽(圖2),學生積極報名參與展示比拼生物學實驗技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創”“互聯網+”等大學生實驗實踐項目,開展醫工融合創新性科研實驗項目,凸顯新醫科理念的核心內涵,使學生生物學基礎操作技能與前沿應用相結合,激發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四)? 醫工融合
致力于推動生物學科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實踐,開展“教師深入醫院企業+醫師進課堂+工程師進課堂+現代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探索醫工融合與協同創新的新模式,提升教師理論結合實踐能力,提升教學質量,打造先進實驗技術實訓環境,提升學生創新實驗和科研成果轉化的能力(圖3)。
(五)? 思政結合
將生物學綜合實驗課程的實驗講解和教學安排等過程皆深刻挖掘思政元素,水滴石穿、潤物無聲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愛國之心、科學創造力和責任擔當等綜合素質(圖4)。
(六)? 考核閉合
以基礎-過程性評價(占比60%)、創新-發展性評價(占比20%)和結果-綜合性評價(占比20%)三個動態考核評價維度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基礎過程性評價指標點囊括日常簽到(出勤簽到和實驗結果雙簽到)、實驗規范性操作和實驗報告提交三個二級指標點;創新發展性指標評價點囊括“科技前沿論文鑒讀”和“科研大創項目展示”小組活動兩個二級指標點,納入師評、互評和自評等評分依據(分組活動規則、評分規則及學生作品展示如圖5—8所示);結果-綜合性指標評價點囊括線上資料的自學、選做作業的提交、討論話題的參與、課堂辯論的加入及課程思政等多個二級指標點,其中課程思政指標點以積極幫助老師進行實驗準備、主動進行實驗室衛生的打掃、參與設備儀器的整理和維護、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等作為評分依據。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依托新醫科理念,對生物學綜合實驗進行了聯合創新設計,通過整合實驗內容、拓展學科領域、醫工融合創新和細化考核方式等措施,充分發揮生物學科在醫學和理工領域的優勢,促進醫工交叉優勢與前沿科研攻關鏈式協同,著力打造融合創新實驗平臺、締造生物學綜合實驗聯合創新教學模式實踐典范、構建新醫科新工科融合發展的生物學協同育人體系。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EB/OL].(2019-04-3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 _zt4/tjx/mtjj/201906/t20190619_386519.html.
[2] 張林.加快新醫科建設 推動醫學教育創新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1(4):7-12.
[3] 王欣,張昊,李超科,等.新工科新醫科背景下的產教融合平臺探索[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20(3):9-10.
[4] 葉孟,劉昱.新醫科卓越醫學人才培養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4(1):9-12,21.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一體兩翼三融合高校德育教育體系的構建與踐行”(2020GJJG566);華北理工大學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重點建設項目“新醫科背景下生物學綜合實驗的‘多維度適學教學模式探索”(ZJ2028)
第一作者簡介:林佳(1982-),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生物化學教學與創新。
*通信作者:王莉(1981-),女,漢族,河北灤縣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生物化學創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