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君 張楊
2009年11月,教育部基教二司下發了《關于在特殊教育學校建立“醫教結合”實驗基地的通知》,經申報評審,山東省濟南特殊教育中心成為全國“醫教結合、綜合康復”實驗基地建設項目首批18所實驗校之一。2017年起,濟南特殊教育中心依托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醫教結合理念下聽障學前兒童‘1+X+Y康復模式的實踐研究”,對聽障兒童康復模式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步構建起了學前聽障兒童“CIH”康復教學模式,即集體康復(Collective Rehabilitation)、個別化康復(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家庭康復(Home Rehabilitation)相結合的康復教學模式。
集體康復,促進聽障兒童全面發展
集體康復,指康復教師對多名聽障兒童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康復教育過程。學校以“醫教結合、綜合康復”為基本理念,從聽障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康復需求出發,改變過去聽障兒童教學中過度重視聽覺言語訓練而忽視其全面發展的錯誤理念,回歸兒童本位,以幼兒發展的五大領域為遵循完善課程設置,實施豐富的生活化、游戲化課程,為聽障兒童早日融合、回歸社會提供科學的途徑和方法。
學校以主題引領全面、全面輻射主題為架構,設置主題教育、科學康復、語言康復、藝術康復、運動康復、生活指導六門集體康復課程。在集體教學中滲透康復教育,在遵循兒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補償兒童聽覺缺陷,開發其潛能,做到康復與教育并重。不斷豐富完善康復課程資源,整理匯編《聽障兒童主題教育康復系列叢書》,從兒童的前語言階段入手,經歷“詞語階段—詞組階段—句子階段—短文階段”,最終使其達到“聽得明白、講得清楚、交流自如”的康復目標。
個別化康復,精準聚焦聽障兒童康復需求
個別化康復,指康復教師對聽障兒童進行“一對一”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過程。學校為每名學前聽障兒童每天開設一節個別化康復訓練課。個別化教育以聽覺康復、言語矯治和語言教育三大版塊為基礎,踐行“A(評估)+T(治療)+M(監控)”的康復評價監測模式,科學制定康復計劃、測評康復效果。通過個別化教育,診斷并評估每名兒童在聽覺、言語、語言等方面的不同障礙,結合各種康復促進治療法、現代化康復儀器設備,對聽障兒童進行聽覺訓練(聽覺察知、分辨、識別、理解能力)、言語訓練(呼吸、發聲、共鳴、構音、語音能力)、語言訓練(溝通交往能力)、認知能力培養(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等,時時監控康復效果,適時調整康復方案。
在課題研究中,學校采用“單一被試”研究方法,廣泛開展聽障兒童康復訓練績效案例研究。落實“一人一案”,為每一名學前聽障兒童建立康復檔案,檔案內容包括聽障兒童的基本信息、聽力檢測表、評估表、康復訓練計劃、日康復訓練記錄表、康復訓練視頻資料等,真實記錄兒童各階段的康復訓練效果。追蹤隨訪從聽障學前班進入普通小學和普通幼兒園的兒童,提供及時有效的個別化康復指導服務,讓這部分兒童在隨班就讀的環境中實現真正融合。
家庭康復,鞏固聽障兒童康復訓練效果
家庭康復,指在康復教師的指導下,家長實施康復教育的過程,是學校康復訓練內容在家庭教育中的延伸和補充。學校以分類指導、分層溝通、拓展渠道、構建平臺等形式,融合家長力量,完善家校合作機制,打造了“以家長為主體、以親子共成長為主旨”的家長康復知識指導與展示平臺,將單純的康復知識指導轉變為多方位的家庭與社會支持體系,幫助家長樹立信心,走出因孩子聽力障礙而造成的心理陰霾。通過親子同訓、家長康復知識學堂、家庭康復指導微信群、錄制家庭康復訓練短視頻等形式,為家長提供康復訓練的技能和方法指導,使其真正做到對孩子的康復心中有規劃、眼中有未來。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