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貞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逐年遞增,同時受疫情隔離影響,旅游業的需求在近年來不斷被放大,總體呈增長態勢。而隨著旅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消費者的多種需求得到滿足,旅游市場逐漸細分,游客體驗旅游過程的方式也愈發多元,其中,以都市為目的地的深度旅游得到市場青睞。旅游需求的不斷發展推動著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更新改造,也帶動著城市內部功能結構不斷進行業態升級,這有利于城市特色旅游品牌的塑造[1]。因此,通過對都市旅游資源現狀進行分析,探究其都市旅游發展模式,對延續城市文化、改造城市基礎設施以及打造長效的旅游市場具有重要意義[2]。
發展模式是一種范式,是在制度的約束下合理、有效地實現發展所需要經歷的路徑及軌跡[3],是對某種事物或現象的發展所做出的系統而又簡練的描述,其最終表現形式通常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圖表或模型[4]。在旅游學科的研究中,模式往往指某個地區在發展旅游過程中所選擇的方法或是已經走過的道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基礎情況不同,旅游資源、經濟基礎、歷史文化背景差別較大,因此,必然會出現各不相同的發展模式,但模式本身并無褒貶之分,它不是照搬的樣本,也不應被一律強制推行,而是可以將合理可行的經驗提供給與之條件相當或相近的地區進行借鑒、采納以及吸收[5],以期為更多地區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
都市旅游發展模式所呈現出的多樣性,是由不同地域的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和影響的結果[6]。目前已有眾多學者針對我國各地旅游發展模式進行探究。王靖雯等[7]通過分析山西桑干河流域發展現狀及其現有旅游資源,探究桑干河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要素,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發展模式。吳海[8]對江西省全域旅游的發展現狀以及其發展模式的制約因素進行研究,找出該區域現存問題,從而建議優化江西省“旅游+”的發展模式。朱德銳[9]根據環珠峰地區的環境特征與生態旅游市場的發展思路,分析環珠峰地區現有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以此提出針對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的可行建議。袁維等[10]對黑龍江省朗鄉省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條件進行分析,提出適合該地區的露營旅游發展模式,通過對小范圍內的露營活動進行策劃與景觀設計,為寒地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建設提供新思路與新模式。董鎖成等[11]聚焦由2022年冬奧會舉辦所帶動發展的冰雪產業,探究我國冰雪旅游發展現狀,從多角度深入探討大冰雪旅游高質量發展模式,以滿足游客不斷增長旅游消費需求,促進大冰雪旅游產業格局形成。重慶市作為一座新晉“網紅打卡城市”,位居新一線城市前列,其特有的山地地形、經濟產業、生態環境以及年輕有活力的生活氛圍,使其旅游業在近年不斷向好發展,吸引廣大年輕游客前來觀光游覽,都市游的市場前景廣闊。因此,在前人研究的經驗基礎上,結合重慶市旅游發展現狀,以重慶市中心城區為研究區域,從旅游資源現狀、旅游發展優勢方面得出其旅游發展模式,通過對旅游發展模式進行探究,以期為重慶市中心城區以及都市旅游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與經驗借鑒,有利于充分發揮都市旅游在帶動城市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慶市中心城區概況
1.自然地理區位概況
重慶市中心城區范圍包括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9個市轄區和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2個功能區。重慶市位于中國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地區,地勢隨長江河谷逐級降低,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降水量較豐富,降水多集中在5~9月。氣候特點為春季氣溫不穩定,夏季多伏旱天氣,秋季涼爽多陰雨,冬季少雪多云霧,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空氣中濕度較大,降水量豐沛,太陽輻射弱,日照時間短,光照、溫度、雨水多同季出現,立體氣候顯著,氣候資源豐富,但氣象災害也較為頻發。
2.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重慶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也是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同時,作為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和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現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西部(重慶)科學城等戰略項目。
3.旅游發展概況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紅巖精神和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在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同時,也是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既以江城、霧都、橋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重慶旅游資源豐富,截止2021年12月,重慶中心城區內共有69個A級旅游景區,其中包括44個4A級景區、20個3A級景區、4個2A級景區以及1個1A級景區[12]。在2022年元旦假期期間,主城都市游深受游客喜歡,重慶洪崖洞、磁器口古鎮、重慶動物園、重慶園博園、重慶歡樂谷分別接待游客13.5萬人次、11.1萬人次、8.57萬人次、4.7萬人次、3.45萬人次,可見其都市旅游市場龐大,具有較強吸引力。
三、重慶市中心城區旅游資源現狀
1.旅游資源分類
重慶市中心城區旅游資源類型豐富,根據各旅游資源的屬性和特色,依據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17)的分類辦法,結合其旅游資源現狀,可將中心城區旅游資源分為5個主類、7個亞類和13個基本類型(表1)。
2.資源總體評價
(1)景觀類型多樣
從表1可以看出重慶市中心城區旅游資源可分為5個主類、7個亞類和13個基本類型,資源類型多樣、分布范圍廣泛,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均有所呈現。區內旅游資源既具有極高的觀光性,同時也可以兼具休閑性與體驗性,可見其觀光旅游、休閑體驗旅游和特色旅游資源組合較好。
(2)生態環境良好
重慶中心城區氣候溫和,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因此氣候適宜,可體驗不同的四季景觀,又可帶給游客良好舒適的旅游氛圍與環境。同時,中心城區擁有多處自然風光,山清水秀,森林覆蓋高,生態環境優良,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是一個天然氧吧,可滿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如觀光型游客、康養型游客等皆可得到良好的旅游體驗。在打造旅游名城的過程中,也非常注重強化旅游資源生態保護,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對旅游開發活動進行分類管理,始終堅持推進環境質量提升。
(3)文化資源豐富
重慶市歷史文化悠久,既有以渝派川菜、龍門陣、川江號子等為代表的巴渝文化符號,又有以江竹筠、齊曉軒、宋振中等為代表人物的紅巖文化符號;不僅有以巴蔓子、秦良玉、甘寧等為代表的歷史名人,還有以解放碑、朝天門、觀音橋等為代表的現代都市空間,可見其文化包容性強,文化資源豐富。同時,在發展過程中,重慶市提出建設旅游發展新格局,優化“一區兩群”旅游空間布局,將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打造成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和中國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在提升旅游目的地國際化水平方面,始終圍繞“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目標定位和“行千里·致廣大”價值定位,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標,加快建設世界旅游名城。
四、重慶市中心城區旅游發展優勢
1.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強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提出要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市場主體轉型升級、激發旅游消費潛力、優化旅游發展環境等方面大力推動重慶市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立現代旅游治理體系,健全旅游發展制度保障,推動旅游業標準化建設,通過建立完善旅游信用體系,增強市場秩序治理能力,實施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同時,深化國有景區體制改革,培育發展文化旅游投融資企業,實施旅行社轉型升級行動計劃,推動導游管理體制改革,堅持以文化引領提升景區景點品質。在消費方面提倡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發展假日經濟和夜間經濟,打造特色消費集聚區,支持企業拓展消費市場,提高消費便捷程度,滿足新興消費需求,創新定制消費。可見其政策支持力度大,利于重慶中心城區旅游穩步前進發展。
2.積極推進商貿文旅融合發展
為不斷加強深化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并不斷推動商貿文旅融合發展,積極加大培育和創建力度,開展進口商品展示交易創新試點,進一步優化進口貨物分送集報的貿易便利化流程。通過構建多層次、全產業鏈的品牌體系,培育特色旅游產品,發展品牌旅游線路,打造都市旅游、紅色旅游、生態旅游、景區帶動型鄉村旅游等多樣化旅游模式,豐富旅游產品供給。針對旅游環境營造,提出加大旅游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優化為企服務營商環境,加強惠企融資支持,加強旅游人才培育,營造文明旅游濃厚氛圍。同時應充分發揮城市作為旅游要素集中地和旅游效益最大產生地,以及旅游在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中的帶動作用,以提升城市旅游休閑功能,帶動都市旅游積極向上發展。
3.智慧產業及基礎建設日漸完善
在不斷對傳統業態進行優化,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高質量打造精品工程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智慧旅游產業鏈體系,建設旅游智慧化發展交易平臺和智慧營銷模式,推進以數字賦能旅游發展模式;通過加快旅游交通建設,完善游客集散服務中心、旅游交通標識標牌等基礎旅游設施建設,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帶給游客更好的旅游體驗感。
五、重慶市中心城區旅游發展模式
1.保留自然原始風貌
重慶中心城區現有旅游資源豐富,自然風光與生態環境較好,與都市紛擾的氣息不同,這部分景區以保留自然原始風貌為主,適合慢游、度假、閑逛、遠離喧囂。重慶北碚縉云山景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縉云山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古名巴山,山間白云繚繞,早晚霞云,五彩繽紛[13]。古人稱“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云山。其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與嘉陵江小三峽、合川釣魚城一并被定為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2020年,北碚區編制《重慶市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規劃2021年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專項—區域生態環境系統整治項目。在發展旅游產業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結合縉云山地理環境、氣候、植物生長規律,對林相、色相、季相進行設計,既可以因地制宜地增添綠色景觀,又可以加強景區色彩的鮮活度,使得縉云山可以早日成為筑牢生態屏障、保留自然風貌、帶動周邊發展的旅游新行者與排頭兵。
2.歷史與商業深度融合
以磁器口古鎮為例,其始建于宋朝,因盛產青花碗、施彩釉等瓷器而得名。一條石板路連接了古鎮的生命,古鎮中又匯集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集聚了榨油、制糖、川戲等民間藝術[14]。磁器口位于沙坪壩區,是重慶市中心城區的中心地段,因坐擁軌道交通1號線和多條公交線路、旅游班車,也是中心城區中最方便前往的一座古鎮。同時,磁器口緊鄰重慶最為著名的幾個紅色景區——烈士墓、紅巖魂廣場、渣滓洞、白公館等,其與紅色景區的結合,形成了“歌樂山—磁器口”大景區,成為沙坪壩一日游乃至重慶一日游的經典路線。提到磁器口,會讓游客想到毛血旺、陳麻花、酸辣粉、紅糖糍粑,也會想到琳瑯滿目的刺繡、銀飾、小商品和絡繹不絕的叫賣聲。因磁器口古鎮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優越的地理交通、緊鄰的紅色資源,使其旅游市場能夠長久且火熱地發展,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因其歷史與商業的深度融合,給旅游產業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給磁器口帶來了全新的生命。
3.智慧化創新發展
重慶都市智慧旅游集中在渝北區與兩江新區,其中禮嘉悅來智慧園近年來發展興盛,以其輻射范圍內的龍興古鎮為例,其古時是著名的旱碼頭,擁有600多年歷史。古鎮文化遺產豐富,深藏其中的華夏宗祠,是我國西南地區唯一一個以姓氏文化為主題的大祠堂,2003年由原“賀氏宗祠”改建,現有172個姓氏的淵源石碑,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5]。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路指引下,龍興古鎮對小區域進行修繕保護、在大區域發展產業聚集。在對龍興寺、古街面等歷史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的同時,突破傳統界限、大膽創新發展,在龍興大區域內著力建設以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商物流為主的現代產業集群,推動大量中外合資、外資項目落地落戶。同時,依托兩江協同創新區,引進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駐,在環保、人工智能、應急救援等領域開展大量科研攻關,面向全球創新資源,打造重慶一流創新資源聚集高地、科技創新示范高地、新興產業孵化高地、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高地。龍興古鎮忠于歷史,又立足發展,以產業聯動帶動區域升級,助力古鎮發展。
六、結語
重慶作為西南地區旅游資源能級高、資源豐富的旅游城市,在這片土地上,既誕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紅巖精神、巴渝文化,又包含著面向大眾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其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脈絡逐漸清晰,城市文化也朝著縱深不斷發展。目前,重慶市中心城區擁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旅游吸引物日益增多、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等現實條件,使其在旅游成效方面獲得發展。今后應如何發展都市旅游,可從歷史與商業的深度融合、保留自然原始風貌、智慧化創新發展等旅游發展模式中得以窺探。而發展模式永遠只是手段,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因此,在下一步研究中,將對重慶市中心城區旅游資源文化內涵、文化型旅游資源開發方式等方面內容進行深化研究,以更好地指導和保障重慶市中心城區都市旅游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瓴,陳穎果.全域旅游視角下的城市社區更新行動規劃研究——以合川草花街社區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8,1(2):89-94.
[2] 厲新建,張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2013,28(3):130-134.
[3] 馬勇,趙蕾,宋鴻,等.中國鄉村旅游發展路徑及模式——以成都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為例[J].經濟地理,2007,27(2):336-339.
[4] 曹陽. 上海都市社區旅游發展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5] 胡曉燕. 成都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6.
[6] 吉嬙. 常熟市智慧旅游發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7] 王婧雯,李珍梅.山西桑干河流域旅游發展模式探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4):76-79,85.
[8] 吳海.江西省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及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2):89-91.
[9] 朱德銳.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12):18-20.
[10] 袁維,王佳慧,陳旭,等.黑龍江朗鄉自然保護區露營旅游發展模式研究與設計[J].綠色科技,2022,24(3):197-201.
[11] 董鎖成,李宇,厲靜文,等.中國大冰雪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生態旅游,2021,11(6):829-845.
[12] 李嘉欣,謝德體,王三.重慶市A級旅游景區空間格局特征及演變[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3(1):153-163.
[13] 徐江燕. 縉云山自然保護區旅游解說效果評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14] 鄒宇航,呂梁,朱捷.旅居矛盾視角下歷史文化街區開放空間層次布局優化方法探析——以重慶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園林,2021,38(4):75-80.
[15] 李和平,付鵬.城鎮歷史景觀的層積規律解譯及保護方法研究——以重慶龍興古鎮為例[J].中國園林,2020,36(4):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