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倩
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又看到了熟悉的一幕:門口的媽媽大聲對孩子嚷:“快進去啊!” 孩子哭著喊:“媽媽,媽媽……”媽媽更生氣了,“都因為你,天天遲到!”一個是心急火燎的上班媽媽,一個是磨磨蹭蹭不想上學的孩子。這似乎是學齡前送園很正常的一幕,我卻有點隱隱擔憂。小時候孩子不聽話,父母說,“都是因為你,我們才遲到的!”長大后孩子學習不好,父母說,“因為你,我換了工作,你還不好好學習?”
在很多情景中,“都是因為你……”的表達見怪不怪,說出此言的人一般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渾然不覺。心理學中有一個踢貓效應,說的就是一個壞情緒傳染的日常現象。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現在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容易導致人們情緒不穩定,如果不能及時調整這種消極因素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就會身不由己地加入“踢貓”的隊伍當中(被別人“踢”和去“踢”別人)。而孩子,往往就成了被踢的對象。
想想看,到底是因為誰呢?不過孩子年幼時,并不能夠理解“都是因為你”的背后涵義,但他們能夠覺察出這句話帶來的不舒適感。長大后,便慢慢內化為自己的歸因模式,碰到問題后,或成為指責別人的踢貓者,或成為常常自我否定的被踢者,容易陷入過分在意別人——總以為自己說錯話——潛意識形成“我不好”“我不對”“我不重要”的模式。
我們不要做踢貓者,也不做被踢者。由此,成人先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深刻的覺察。不斷地進行自我覺察和反觀練習,比如,發生了什么事?我有什么樣的感受?這個感受是由什么引起的?過往有類似的體驗嗎?看到自己的舊有模式,從而改變內在邏輯,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是別人范圍內的事。人生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掌控好自己的情緒,不影響他人;負責好自己的人生,不干涉別人。
我們不做踢貓者,更不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被踢者。由此,幫助孩子從小區分情緒的邊界非常重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感受。父母與孩子平等地對話,不使用“都是因為你……”之類的語言,幫助孩子區分人與事情、人與情緒的邊界。我們各自承擔屬于我們的責任,我們獨立而自由,同時我們相愛。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