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雙
摘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鼓勵學生在體驗中分享,課堂氛圍較為輕松,因此心理教師即便在課前與學生強調了課堂約定,也仍然會有學生屢屢違反課堂約定,破壞課程進展。為了更好地維持課堂秩序,心理教師除了要強調課前約定,還需要對于學生課堂違紀行為進行妥善處理,可以運用心理學知識從三個方面著手:及時指出,事實先行,課后約談。
關鍵詞:違紀行為;課堂紀律;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1-0020-02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與其他學科的課堂模式不同,常常通過體驗式活動觸動學生心靈,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獲得成長。因此,在課程最開始,我便會與學生約定要積極參與,敢于分享。然而,這也讓一些學生產生了“心理課很輕松,我可以想干啥就干啥”的錯覺,忽略了課堂約定中的“認真傾聽”原則。所以,在后續上課過程中,一些學生常常不遵守課堂約定,隨意打斷他人發言或是擾亂課堂秩序,成了一種常態。然而,每當我指出其違反課堂規則時,這些學生往往會以一種不服氣、狡辯,甚至指責他人的態度反駁我:“老師,我沒有!”“老師,是他跟我講話。”這種情況下,師生雙方容易陷入一種相互扯皮的狀態。
起初類似事件的發生會讓我有些力不從心,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管理能力太弱,缺少威嚴,為什么事實擺在眼前,學生還能義正辭嚴地否認。后來通過多方面的學習、復盤,我發現當學生出現違規行為后,作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教育,可以很好地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也能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
一、及時指出,避免否認和抵賴
以往,面對學生的一些違紀行為,我考慮到課程進度,往往會將批評放一放,當自己用眼神多次示意學生,學生仍舊置之不理的時候,才會找其秋后算賬。但是,這種延遲的批評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學生的抵賴和否認。經過總結、反思,我發現及時地指出問題很重要。一些學生之所以否認老師的指責,是因為有時候老師認為自己眼神在警示學生,但是學生本人尚未意識到自己在違規,依然我行我素。待到老師秋后算賬時,學生便開始狡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之前的違紀行為,老師沒有及時指出來,說明老師沒有發現或是能夠接受,所以老師的批評沒有實時證據,只要他們不承認就可以當作沒有發生。此時,延遲的批評就會顯得很無力。如果在發現學生不遵守課堂約定第一時間按下“暫停鍵”,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無從抵賴,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意識到,老師在課堂約定上是很堅定的,這樣學生就不會再隨意觸犯約定。
在一次關于社會支持的心理課上,我提問一位學生:“當你孤獨的時候,你最希望誰陪在你的身邊?”此時,他邊上一位男生大聲吼出了班上一位同學的名字,于是,我及時轉向該男生:“這位同學,你是根據什么得出這個結論的呢?”“他倆玩得很好,形影不離。”“嗯,這是你的看法,那我們聽聽這位同學本人的答案是什么。”我回應。
“我希望是我的媽媽。”這時我轉向同學們,“看來,我們這位同學的答案跟你想的有些不太一樣。同學們,為什么這位男生的答案跟我們這位同學回答的不一樣呢?”“因為他們兩個人想法不同。”“因為他不是當事人。”我接著問,“所以,當他人分享的時候,我們可以代為發言嗎?”“不可以!”
最后再強調課堂約定中的“認真傾聽” 原則。這樣,學生不僅認識到自己剛剛違反了課堂約定,也能感受到打斷、代替他人發言的不當之處。
二、事實先行,放緩評論和情緒
有些時候,學生面對老師的指責,其實也認識到自己違反了約定,但是由于教師用語不當,會引發學生的防御心理。比如,看到學生講話,我們會說:“小A,怎么講話的總是你。”這時盡管小A確實在講話,但是除了指出這個事實以外,我們還附加了對他的評論——“總是你”,這會讓小A感覺自己整個人被定義成一個“總是講話的學生”,他自然會有不滿,就會以否認或是指責他人等方式表現出來。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會覺得小A在公然違抗老師、無視事實,陷入到老師憤怒、學生不滿的兩難境地。所以,當學生出現違紀行為時,教師應該第一時間不帶任何評論地指出事實:“小A,你剛剛講話了。”面對事實,學生往往不會否認。除此以外,有時我們雖然指出的是事實,但是因為我們在其中夾雜了情緒,也會讓語言變得帶有攻擊性。所以,當我們憤怒地說:“小A,你剛剛講話了。”學生也會因為教師的情緒攻擊而以違抗的方式進行自我防衛。
因此,當發現課堂上有違紀行為發生,我們先不要著急去批評、指責學生,而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地指出,這樣就可以避免語言暴力引發的沖突,也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覺察自己的違紀行為。
三、課后約談,加深了解與影響
對于一些屢次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課后還需要進行約談,了解其行為背后的動機。我任教的一個班級,有一位男生在課上經常打斷他人講話,動來動去。多次提醒依然收效甚微,這一次提醒了,好了幾分鐘,不一會兒又出現同樣的問題。于是,自習課的時候,我讓他去心理輔導室找我。我問他為什么老師多次提醒、點名,沒過一會兒,他還是會繼續打斷別人。該生回答說,小學的時候就一直這樣,還吃過藥,現在已經好很多了。該生言語之中透露出的態度是,自己認為這些行為是理所當然的,還給自己貼上了 “病態多動”的標簽。我繼續追問:“在老師指出問題后的幾分鐘時間里,你是怎么做到安靜聽講的呢?”該生認真思考了一番,“老師說完,我認識到自己違反約定了,就在桌子上趴一會,不看大家,好像就可以忍住不亂講話。”“所以,你是可以做到安靜聽講的,是嗎?”“或許吧,我也不確定。”
聽到這里,我感覺該生有所松動,于是趁機提出要求:“既然在不看同學的時候,你是可以忍住的,那么,以后當你意識到自己忍不住要打斷他人的時候,你可以把自己的目光收回到自己的課本上。”同時,由于該生隨意打斷他人的行為存在時間久,一時之間難以徹底改變,因此我與該生另外做了一個屬于我們兩人之間的約定:在接下來的兩周,如果每次課他打斷別人發言的次數控制在兩次以內,會有相應的獎勵。到學期結束,每次課能將打斷他人發言的次數控制在1次以內,可獲得更高的對應獎勵。
通過課后的深入了解,能更好地走進學生內心深處,掌握學生行為背后的動機,這樣才可以更好地處理學生的違紀行為,否則會激發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沖突,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這樣的解決方法看上去耗費時間,實際上貼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能幫助學生成長,助其獲得認知及行為上的改變。
課堂是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而課堂紀律是心理健康教育課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作為心理教師,管理好課堂紀律是必修課。借助課堂約定可以很好地維持課堂紀律,而對學生違反約定的行為進行妥善處理,也會加強學生對課堂約定的遵守。
參考文獻
[1]朱賽飛. 運用焦點問句賦能生命,提升心理課堂生命張力[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32):25-27,30.
[2]顧菲菲.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紀律管理[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35):15-16.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