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婷 吳媛 劉嵩晗
摘要:網絡欺凌是一種通過網絡惡意對他人反復進行傷害的新型欺凌方式,嚴重影響青少年的正常學習與生活。從個體差異、家庭教養方式及社會情境三方面分析了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轉變教養方式、提升學生交往技能、正確認識偶像等應對策略,以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更好地了解與應對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共同維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網絡欺凌;個體因素;家庭教養;社會情境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1-0004-04
一、引言
欺凌是一種由一個群體或個體惡意地針對他人反復進行傷害的行為,而網絡欺凌則是一種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衍生出來的新型欺凌方式。相較于傳統欺凌,網絡欺凌的影響可能因互聯網的匿名性、公開性、時空無限制性等特點更為惡劣,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受欺凌個體出現自殺行為[1-2]。青少年由于心理發育還不完全,認知能力尚未成熟等原因,更容易受到網絡欺凌的影響。
一項元分析報告表明,與那些未受欺凌的青少年相比,受過欺凌的青少年出現自傷自殘等情況的概率高出2.4倍,且存在受到欺凌者年齡越小其效應越強的情況[3]。網絡欺凌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一項為期一年的研究發現,網絡欺凌會使青少年的社會焦慮水平升高,繼而引發抑郁[4-5]。事實上,不僅是受欺凌者,那些作為欺凌者身份出現的青少年,往往也會因擔心事情暴露被他人評價為“壞孩子”或受到懲罰而產生焦慮、抑郁等[6]。更糟糕的是,部分青少年在經歷了網絡欺凌后,陷入消極情緒難以排解,最終可能會選擇欺凌他人以發泄情緒,即發生受害者變加害人的現象[7]。因此,本文將從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入手,探討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如何更有力地維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二、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
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體因素
研究發現,網絡欺凌與被欺凌除了存在性別與年齡差異外,也與個體差異有關。從人格特質角度來說,那些具有自私、冷酷、麻木等黑暗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往往更有可能實施網絡欺凌[8]。另外,隱性自戀得分高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實行網絡欺凌。隱性自戀的個體往往存在敏感、抑郁、低自尊等性格特點,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會采取直接的攻擊方式,而網絡的匿名性、間接性正好為其提供了機會。他們往往會在認知中將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進行低估,為自己的侵犯行為提供解釋,盡可能減輕自己的責任,而這種認知方式加劇了發生網絡欺凌的可能性[9]。
自尊水平也是影響青少年網絡欺凌與受欺凌的重要因素。與高自尊的青少年相比,低自尊的青少年往往對自身的認知比較模糊,情緒波動比較大,更容易夸大威脅的存在,由此產生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有可能會借助網絡的遮掩轉化為網絡欺凌。同樣,因為以上原因,他們在接觸外界不良信息時,也更容易受其干擾而產生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想法,這就導致其更容易成為網絡欺凌的對象[10]。
情緒也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處于消極情緒狀態下的個體往往更容易做出攻擊性行為,在網絡世界中也是如此。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同齡人相比,那些抑郁、憤怒等負面情緒評分更高的青少年往往更有可能實施網絡欺凌或成為被網絡欺凌的對象,即情緒狀態會導致青少年網絡欺凌的發生[11]。除此之外,青少年網絡欺凌還受到情緒調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情緒調節能力指對情緒的識別、理解、應用調節等能力。青少年的情緒調節能力越高,網絡欺凌發生概率往往越小,情緒調節能力在預測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因素中發揮著主要作用[12]。
從被欺凌的角度來說,那些在情緒調節過程中更傾向使用抑制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受到網絡欺凌的侵害[13]。當青少年選擇抑制策略時,網絡欺凌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其實并不會消失,它們會被個體壓抑在潛意識中,在遇到合適的時機時再行發作。這就極易造成青少年在之后的活動中更容易注意帶有負面情緒信息的事物,更難從消極負面情緒中脫離出來,更有可能成為網絡欺凌的目標。
(二)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對其影響時間最長、作用最為直接的因素,親子依戀關系質量、父母教養方式等往往都會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產生影響。一般來說,親子依戀質量越高,子女與父母之間信任程度越高,越能進行良好的溝通的家庭中,青少年出現網絡欺凌現象的可能性越低[14]。
青少年網絡欺凌與父母教養方式不當導致的情感缺失有關。父母如果采取嚴厲懲罰的教養方式,會使青少年產生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情緒調節能力不足會使青少年選擇用網絡欺凌的方式排解負面情緒;與其相反,民主教養方式下的青少年則情緒相對穩定,性格開朗,人際關系較好,出現網絡欺凌與被欺凌的風險較低[15]。
家庭作為最小的生態系統,子女在家庭中習得的態度、行為往往會遷移到之后的人際交往及網絡交往環境中去。當家庭成員溝通順暢,家庭規則明晰時,個體的人際適應能力往往較強,網絡欺凌發生的概率也較低[16]。關于家庭規則的執行與監控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那些父母監控水平比較高,即父母在了解子女情況的基礎上積極執行家庭規則的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人際適應水平往往較高,更容易做出符合社會規則與父母期望的行為,網絡欺凌情況較少發生[17]。即便是作為旁觀者,那些親子關系良好的家庭中的青少年也很少會袖手旁觀[18]。
(三)社會情境因素
同伴作為青少年脫離家庭走向獨立的同盟者,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中起著重要影響。研究發現,那些受到同伴排斥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出現網絡欺凌情況[19]。同伴關系不佳,往往會使青少年產生孤獨感。缺乏來自同伴的關心與支持,很少參與同伴活動,會導致青少年人際交往減少,人際技能得不到發展,其共情、移情能力難以提升;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負性情緒無人傾訴,他們極有可能會訴諸于網絡來緩解,加之網絡的匿名性等特點,降低了個體為侵犯行為負責的概率,導致其更有可能參與網絡欺凌[20]。
高度的偶像崇拜也會導致青少年產生網絡欺凌的概率上升[21]。青少年心理發展還不充分,很容易出現偶像崇拜,加之他們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不足,其行為具有很強的沖動性等,就極易出現為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去欺凌他人的現象[22]。他們在追逐偶像的過程中,通常會加入一些小群體,其一言一行都追求得到群體成員的認可,情感卷入程度較高,個別青少年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偶像而對其他競爭者或潛在競爭者進行網絡欺凌。
旁觀者也是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之一。旁觀者的態度會影響欺凌者的行為,當旁觀者不作為時,往往會被欺凌者認為是默許,繼而變本加厲;旁觀者在此時若能主動站出來保護受害者,就有可能阻止欺凌的繼續發生[23]。
除以上因素外,青少年對網絡信息的接觸頻率、學校及教師對網絡欺凌的重視程度、社會對網絡欺凌的監管等因素,也會對青少年欺凌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學校及社會對這一現象越重視,監督越有力,青少年網絡欺凌與被欺凌的可能性就會越小。
三、教育建議
(一)家庭層面:轉變教養方式,給予正向引導
綜上所述,親子關系在青少年網絡欺凌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親子依戀、教養方式等除直接影響青少年網絡欺凌外,還可以通過影響青少年的自尊自戀水平等對其間接產生影響。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采取民主的教養方式,多與孩子換位思考,站在理解孩子、關愛孩子的角度,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父母應明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在非原則性問題上,當出現意見相左的情況時,父母應與孩子多商量,了解他們的想法,并對其中正確的部分予以鼓勵,以提升他們的自信水平。父母應給予子女充分的情感支持,除了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外,還應關注孩子在校的學習與生活及上網情況,當發現孩子涉足網絡欺凌時,應與學校攜手,及時干預,避免孩子越陷越深。
由于認知發展還不完備,青少年對事物的辨別能力還不足,在追星時可能出于維護自己偶像的目的做出網絡欺凌行為。對于青少年的追星行為,家長不應該急于全盤否定,而是應與孩子共同分析偶像的成長歷程,以此激勵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非只是表面化地追星,從而避免其過度卷入其中,甚至引發網絡欺凌。
(二)學校方面:開展反網絡欺凌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欺凌根本上是青少年行為失范的表現,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宣傳教育。為此,學校應開展相關活動,如專家講座、專題討論、海報展示、網站宣傳等,加強反網絡欺凌宣傳,為教師和家長提供各種幫助中小學生防范和應對網絡欺凌的信息和建議,提高他們的反網絡欺凌意識。還可以開設反網絡欺凌課程,教學生如何安全使用網絡,包括使用網絡聊天室時如何取用戶名、如何進行會話等,加強防范意識。
學校平時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關注青少年的情緒健康,引導他們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緒,掌握情緒調節的方法。班主任可在班級圖書角購置情緒調節方面的書目,或以“我是如何處理憤怒的”為題開展辯論賽等。平時注意觀察學生是否出現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等反常行為,及時溝通并提供幫助。此外,同伴關系不良易使青少年產生負面情緒,繼而引發網絡欺凌。作為青少年交友的主陣地,學校應就這一問題展開相關教育活動,提升青少年的人際交往技能。教師應重點留意那些性格比較孤僻、交友困難的學生,及時與其溝通,尋求解決方法。
(三)社會層面:開展宣傳教育,提升民眾的反網絡欺凌意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電視、報刊、書籍等宣傳途徑逐漸被網絡媒體取代,通過網絡媒體提升民眾對網絡欺凌的認知,是必然趨向。我國政府應開設相關的網站,向大眾普及網絡欺凌的知識、方式,以及防范網絡欺凌的策略等,為師生和家長提供獲取可靠信息的途徑和來源。在網站上推出反網絡欺凌公共課程,同時為受欺凌者提供投訴和尋求幫助的平臺。此外,青少年辨識能力不足,很容易被刺激性信息所吸引,并在小群體中傳播以獲得群體地位,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督,實行好信息分級,幫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長。
總之,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應通力合作,聯手打造適宜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生態環境,以此來有效規避青少年卷入網絡欺凌,并減少其所帶來的消極后果。
參考文獻
[1]張藝川,曹鑫宇,馬自芳,等. 大學生網絡欺凌與自殺行為關聯性研究[J]. 中國學校衛生,2020,41(4):535-538.
[2]蘆晶.青少年網絡欺凌現象及其刑法規制[J]. 法制博覽,2020(29):118-119.
[3]唐寒梅,陳小龍,盧飛騰,等. 欺凌行為與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關系的Meta分析[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8,18(7):707-714.
[4]Wanda Cassidy. Cyberbullying among youth: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to policy and practice[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13,34(6):574-612.
[5]蔣索,丁金琦,劉艷,等. 青少年早期網絡欺凌/受欺凌對睡眠質量的影響:社交焦慮和抑郁情緒的鏈式中介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3(1):85-96.
[6]Wang X C,Feng Q,Zhao J P,et al.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trait anger[J].? Child Abuse & Neglect,2020,106(C):104507.
[7]汪倩倩,范翠英,褚曉偉. 青少年網絡受欺負與網絡欺負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0,36(2):216-227.
[8]王博晨,金燦燦,趙寶寶,等. 中學生黑暗人格同伴關系和網絡欺凌的關系[J]. 中國學校衛生,2020,41(2):243-246.
[9]李偉,李坤,張慶春. 自戀與網絡欺凌:道德推脫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11):676-683.
[10]祝玉紅,楊曉辰,陳祺祺. 網絡欺凌、自尊和危險行為:對職校學生的探索性研究[J].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3):64-77.
[11]De Pasquale C,Martinelli V,Sciacca F,et al. The role of mood states in cyberbullying and cybervictimization behaviors in adolescents[J].? Psychiatry Research,2021(300):113908.
[12]Andrea B,Enrica C. Uniqu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traditional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4,37(6):807-815.
[13]Vranjes I,Erreygers S,Vandebosch Heidi,et al. Patterns of cybervictimiza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J].? Aggressive Behavior,2018,44(6):647-657.
[14]張珊珊,張野. 農村高中生親子依戀、羞恥傾向與網絡欺凌關系研究[J].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19(2):139-144,171.
[15]林雙佳,胡珊. 青少年網絡欺凌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關系[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61-64.
[16]王博晨,金燦燦,趙寶寶.青少年家庭功能、人際適應和網絡欺凌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0,36(4):469-476.
[17]李思奕,金燦燦. 中學生父母監控與網絡欺凌:自我控制與人際適應的鏈式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6):1221-1225.
[18]許慧,王婷婷. 青少年親子關系對網絡欺凌中旁觀者行為的影響:共情的中介作用[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7):1033-1036.
[19]Wright Michelle F,Li Ya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yber victimization and subsequent cyber aggression: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er rejection[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3,42(5):662-674.
[20]張珊珊,張野,苑波. 遼寧省中學生自尊與移情在孤獨感與網絡欺凌間的中介作用[J]. 衛生研究,2019,48(3):446-451,457.
[21]何方村,徐云. 中學生偶像崇拜與網絡欺凌的關系:自尊與防御機制的鏈式中介作用[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1-13.
[22]姚計海,申繼亮. 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的關系研究[J]. 心理科學,2004(1):55-58.
[23]Kassandra G J,Mitchell V,Libby R F. College student cyberbullying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Conceptualization,prevalence,and perceived bystander responsibilit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5):1097-1105.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