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穎湉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出現了一些新的傳播途徑和傳播平臺,這對其自身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有聲語言能夠實現語言藝術的外在表達,同時實現不同媒介之間的交流和信息傳播。在以往的媒體傳播過程中,有聲語言技術在傳播平臺中擔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在全媒化傳播視域下,有聲語言能夠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于不同的媒體平臺當中,進而承擔起信息之間的交流和傳播任務。有聲語言藝術是播音主持藝術方向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在相關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不斷挖掘有聲語言藝術的內容,不斷豐富、完善其內涵,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出全媒化傳播視域下有聲語言藝術創作的潛力以及預測其今后的發展方向。
全媒化視域下,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給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和傳播提供了更強的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有聲語言藝術創作者必須結合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和自身在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全面做好媒介的選擇工作和有聲語言藝術的傳播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全媒化視域下移動網絡設備的成本遠遠低于傳統的印刷等媒介,而受眾在選擇媒介的過程中也會考慮到這一方面。因此可以說,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在高效率和快節奏的全媒化背景下有著更為良好的傳播氛圍。基于此,需要對有聲語言藝術的特點及其創作與傳播形式的變革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為其后續的進一步變革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有聲語言藝術界定
有聲語言藝術是人類聲音的藝術。從廣義來看,聲樂、戲曲等主要運用語言進行創作的藝術也屬于有聲語言藝術。而通常所說的有聲語言藝術被認為是非自然態的有聲語言,它要受到明確的藝術目的的規定,受到藝術創作規范的加工,在美感質量、傳達方式等方面已經具有了新的含義。著名語言藝術家張家聲認為,有聲藝術語言的基礎叫生活語言,就是說話。筆者認為可以這樣來定義有聲語言藝術:一種以語言本有要素為法則,按照語境要求,經過加工的聲音傳播藝術。就漢語普通話而言,“以本有要素為法則”,就排除了戲曲、歌唱等形式。“語境要求”是指不同的微觀、中觀、宏觀語境對語言表達的影響,這在藝術創作中是重要的依據。“傳播藝術”明確了這是一門在“傳—受”過程中進行的語言藝術創作,其遵循了符號學、語義學等在“傳播”視域下對語言的理解,是“言語”活動。
有聲語言藝術創作的重點
對有聲語言藝術來說,其創作過程必須把控好表達技巧的節奏性,這一方面對有聲語言藝術的后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具體來說,針對有聲語言藝術符號這一構成要素,節奏不僅是其外在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其后續藝術創作空間的開拓提供了思路。不過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只有將節奏與特定的創作意圖相融合,創作者真正按照自身意圖對節奏進行有效利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節奏應有的特點,從而賦予有聲語言藝術以形式美。這就表明,有時候語言藝術的創作必須以相應的藝術規律作為基礎和調控。所謂的節奏,其本質是一些音符的運動、對比以及變化。而在有聲語言藝術領域,節奏這一概念的含義十分豐富。通常指的是一些長短和強弱交替出現的音符,從而賦予有聲語言藝術作品表達以輕重緩急的變化,使得有聲語言藝術可以用更多的形式來感染聽眾;又比如,建筑領域的節奏主要指的是一些建筑主體結構在高低和曲直方面的變化,能夠使人們在視覺上感受到建筑物的美感;而在美術領域,節奏主要指的是一些線條和色彩的搭配變化,使得人們能夠在視覺上受到強有力的沖擊;在文學創作領域,節奏主要是通過押韻、疊字等方法實現的。總而言之,節奏已經成為有聲語言藝術創作最為突出的特點和創作形式之一。在播音主持專業當中,節奏主要指的是在相應稿件的閱讀過程中,因播音員自身情感的起伏而形成的抑揚頓挫以及輕重緩急等聲音形式的不斷循環和往復,從而賦予稿件文字以聲音藝術的形式之美。通常情況下,形式美主要指的是聲音、色彩、線條等自然屬性的美感,并且人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社會經驗和生活實踐,將這些內容與自身生活建立起相應的邏輯聯系。在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和傳播過程中的形式美,主要指的是表演藝術家能夠結合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客觀規律,對生活中的一些內容和關系進行形象化的處理和要素提取,從而實現藝術形象創作的準確和立體。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節奏是有聲語言藝術的核心,因此正確做好節奏的處理工作是實現語言藝術創作形式美的重點。具體來說,電視劇等素材的臺詞并沒有明確地包含如快板、慢板等節奏鮮明的規定,而是按照電視劇情的發展來賦予其相應的節奏。這些劇情發展主要包含人物性格的變化、事件本身的變化以及臺詞內容的變化等。這些變化的形式是沿著一條無形但是有著一定邏輯關聯的曲線進行的,因此,其總體上的節奏是完整的。不過,無論這些節奏的變化多么復雜和無規律,相關人員也必須切實地對這些節奏進行有效處理。因為只有這樣,節奏才能同劇情關聯起來,確保節奏正常進行,保障作品美感的體現。不論是在傳統媒體視域下還是在全媒化視域下,有聲語言藝術的創作和傳播都必須嚴格遵循這一原則。
全媒化傳播視域的特點
全媒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新聞傳播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一過程中,融合媒體平臺對傳統的媒介進行了統一與整合,使得傳統的媒體行業開始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信息資源互通
全媒化是平臺的融合與匯集,其本身有著信息交流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相關信息資源在多個媒介和平臺當中以不同的形式進行交流和傳播,使得資源的交換和使用頻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大大增強。在全媒化時代,信息傳輸開始變得十分方便和豐富,人們在獲取信息時不再局限于某一平臺和某一形式。舉例來說,伴隨著抖音這一App的成熟,人們開始在抖音平臺上觀看各種短視頻,抖音也收獲了大量用戶。在這一過程中,抖音所扮演的角色和自身的功能也逐漸豐富起來,有了廣告、宣傳以及政策普及等多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諸如荔枝FM、企鵝FM等有聲語言傳播平臺也逐步得到發展。可以預見到的是,在新的媒體時代背景下,融合媒體平臺在信息資源的互通過程當中開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受眾接受能力提升
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在傳播過程中能否為受眾所接受,是其在傳播過程中最為本質的特點。在全媒化時代,語言藝術創作的傳播有時會給媒體帶來更大的挑戰,這種挑戰除源于技術層面之外,還由于受眾不僅是語言藝術創作的接受者,同時也是語言藝術創作的介質和二次傳播者。這一特點給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媒體傳播階段以及新媒體發展初期,有聲語言創作的主要內容是傳遞以平臺信息為核心的價值觀,缺乏一定的主觀性和選擇性。而在全媒化時代,有聲語言藝術工作者和受眾都是媒體傳播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同時也是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參與者和二次創作者。受眾自身層次和對有聲語言藝術的接受程度也能夠反映出其自身接受能力的變化。在全媒化時代,媒體平臺要結合用戶自身的需求,創作更加豐富多彩的傳播手段和傳播途徑,從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受眾對信息的接受能力。同時,受眾自身對感官信息的感知程度受地緣差異、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越是文明進步,文化交流頻繁,文化形式多元的地區,人們的文化生活就越豐富,思維觸發性越高,聯想能力越強,“通感”的觸發度越高。朗誦藝術、話劇藝術等形式的作品在這一類地區的受歡迎度往往高于其他地區。因為受眾能從這些有聲語言藝術作品中,通過“通感”的心理機制,獲得更多信息,以及藝術享受和心理滿足。
傳統視角下有聲語言藝術發展變革
強調信息傳遞能力
在傳統的媒體視角下,信息表達是否清晰能夠決定有聲語言藝術自身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衡量有聲語言藝術傳播效果的指標是作品能否傳遞信息、表達節目的觀點和展現其內容。受此影響,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而有些作品缺乏相應的藝術性和創造性。實際上,在傳統的媒體視角下,信息表達的傳遞也是受眾對有聲語言藝術最為根本和具體的要求。
傳播平臺模式單一
有聲語言藝術創作的另一大前提是必須具備客觀性,能夠真實有效地傳遞信息的內容和內涵,而這也是受眾能夠接納有聲語言藝術創作的原因所在。為此,有聲語言藝術在扮演傳播介質的角色過程中要做好信息傳遞工作。在傳統媒體視角下,媒體平臺的客觀性使得有聲語言藝術在傳播過程中的藝術性降低,同時傳統媒體傳播平臺自身單一的模式也導致有聲語言藝術無法更加多元化和廣泛化地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共享。
符號化局限性強
有聲語言藝術是一種人的藝術,其表達的是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的信息,所具備的符號也是人的符號。在傳統媒體視角下,有聲語言藝術的表達始終集中在某一具體對象上,傳遞方式也以聲音為主。這種傳播方式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創作者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從而使得有聲語言藝術在符號上形成固化的特點,這對于有聲語言藝術自身價值的發揮和有聲語言藝術的長遠發展都極為不利。
全媒化視角下有聲語言藝術的發展
在全媒化視角下,傳播平臺和傳播方式的發展不僅反映出了有聲語言藝術自身的發展情況,同時也為有聲語言藝術的后續傳播指明了方向。與傳統的媒體模式相比,全媒化的傳播路徑顯現出更加深入、更加高效、更加多元以及更具有雙向性等傳播特點。
傳播內涵深化
在有聲語言藝術的創作和傳播過程中,最為核心的觀點和內容是提高自身藝術的表達性和交流性。受傳統媒體的限制,受眾與有聲語言藝術創作者的距離較遠,因此缺乏相應的接觸和交流,語言表達的過程也局限于電視視聽方面。而在全媒化視域下,更加立體和多元化的平臺傳輸,不僅能夠為傳播者和創造者樹立更加立體豐滿的形象,同時也搭建起了受眾和傳播媒介之間的交流平臺,使得有聲語言藝術的創作者和受眾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除此之外,就受眾本身來說,全媒化視域下語言藝術信息接觸的體驗更加真實,這種互動傳播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單向傳遞體系,使得有聲語言藝術的后續發展有了無限的可能。
打破單一符號化局限
所謂的打破單一符號化,主要是指在保留原有有聲藝術創作符號特點的基礎上,采取更加廣泛的傳播方式來對符號的具體內容進行深化。在全媒化視域下,更多平臺的出現使得原有單一媒介的局限性被縮小,人們能夠借助更加多元化和立體化的傳播方式突破原有單一符號化的限制,樹立一個更加良好的傳播媒介品牌效應。這種品牌效應的構建能夠為有聲語言藝術的創作以及進一步傳播打下堅實的受眾基礎。除此之外,一些自媒體平臺在全媒化視域下的出現和發展,加速了傳統媒體的創新或消亡。同時,一些新媒體平臺和工作者也在思考打破單一符號化局限的方式,這種更加多元化的品牌效應模式的構建能夠使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和傳播方式的效果更佳。
受眾媒介職能轉變
在傳統媒介領域,有聲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受眾的針對性被大大降低,信息的傳播過程更加突出廣泛性。受此影響,最為核心的傳統媒體傳播平臺主要是報紙和廣播等,同時,受眾在信息的接收和消化過程中,盡管能夠明確信息的相關內涵,但卻不能與這些媒介展開雙向互動,單項交流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傳遞以及接收的效果。而在全媒化視域背景下,網絡技術和各種網絡平臺的發展使得受眾在參與信息的接收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信息的針對性與多樣化。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受眾也能通過微博、朋友圈等多種工具和平臺,成為有聲語言藝術的創作者和傳播者,深度參與到有聲語言藝術創作的傳播過程當中,從而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而這種受眾媒介職能轉變的過程不僅有助于信息高效傳播,對于受眾來說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總而言之,在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和傳播過程中,節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握好節奏的變換對于相關作品的演播和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為此,相關人員除了要切實深入理解有聲語言藝術作品的語句和話語之外,還需要結合作品的立意,將有聲語言藝術創作中所描述的各種生活畫面更加立體、形象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同時,要牢牢把握好全媒化視域的優勢和各種要求,全面做好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和傳播與新的傳播媒介之間的融合工作,從而為有聲語言藝術創作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而有力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