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專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塑造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筆者作為思政課教師,在實踐中立足課堂,著眼學生,探索了“融和”思政課堂實施路徑。“融”即融合育人、學用融通,“和”即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合的教學樣態,通過“兩結合”“三維育人”“四真教師”以及“五小”教學流程,使得課堂不僅成為傳遞知識的場所,更成為學生成長的原野,發揮了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關鍵作用。
融合育人,讓成長有高度。從“培養完整的人”的高度,將五育融合理念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起點和歸屬,構建思政課“三維育人”模式。一是“果行育德”。教師“因事而化”,用豐富而鮮活的事例啟發學生,將基本原理轉化為生動案例,引導學生悟道明理,塑造其良好品格。二是“普惠育智”。教師“因時而進”,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于比較鑒別中提高認識、于探究活動中拓寬視野、于自主辨識中激活思維。此外,通過落實綜合評價,培養學生良好學識。三是“多元育特”。教師“因勢而新”,關注育人過程的關聯性和整體性,設計、組織跨學科主題活動,依托特色化的綜合微項目推進五育融合,個性化培養學生。
學用融通,讓成長有寬度。思政課教學要從書本世界走向社會生活,實現“教室小課堂—學校中課堂—社會大課堂”的融通。學用融通的思政課主要包括兩層內涵: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通過研學、體驗等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實現以課內真理指引課外實踐,以課外實踐印證課內真理,進而豐富和擴展知識體系;將思政課與學校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勞動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學生在感悟生活中既認識了社會,又學會了為人處世的準則。
和諧的師生關系,讓成長有溫度。為使思政學科素養落地,教師要爭做“四真教師”,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一要有真知灼見,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有充分的理論自信,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正確解讀和理性認識,引導學生感悟真理,堅定信念。二要有真情實感,始終懷有對國家、對黨、對人民的大愛,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情懷,用家國情懷、時代精神去感召學生,以積極的人生態度、飽滿的精神狀態講好每堂課。三要有真才實學,以較高的理論素養、較強的科研能力、深厚的文化積淀、開放包容的姿態帶領學生感受思政課魅力。四要真抓實干,關注社會熱點,將其化作育人素材,解答學生疑惑、凈化學生心靈,同時創新教學手段、話語體系,形成教學風格,增強學生獲得感。
和合的教學樣態,讓成長有力度。為促使學生真正擁有學習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五小”教學流程。一是小演講,邀請學生輪流上臺做三分鐘的時政演講,運用思政課所學知識評析某個現象,接著教師作簡要評講。二是小案例。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精選案例,增強教學針對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三是小展示,讓學生參與備課,引導其分析教材,做好課前調查或素材整理,撰寫講課題綱,在課上進行展示。四是小討論,重視與生活聯系密切的教材內容,通過師生、生生對話展開課堂討論,讓學生相互啟發,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五是小訓練,既有對知識鞏固的習題訓練,又有指導學生的行為訓練,通過多種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品德習慣。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八課第二框《我與集體共成長》教學為例,筆者以班級日記為主線開展教學。先邀請學生開展小演講,而后展示幾份班級日記,發起關于班級建設、班委職責、集體氛圍的討論,接著分享班級足球賽轉敗為勝的案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的事跡,最后設置練筆和發布倡議書的小練習。
“融和”思政課,是追求情境真實、貼近學生的生活課堂,是結構完整、思維碰撞的高效課堂,是表達自由、充滿活力的學習課堂,是踐行課標、蘊含思想的育人課堂。“融和”思政課,在課堂播種下善良、責任、擔當、希望的種子,見證了學生的生長。
責任編輯: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