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兒童創傷;親子關系;愛的能力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1-0053-03
一、個案:我的媽媽原來是愛我的!
很多年前,一位來自日本的心理專家在北京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展示了一個案例研究報告,讓現場所有的人都大為感動。他幫助來訪者找到了被媽媽愛過的經驗,成為療愈的轉折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尋找被愛的印記,能夠讓當事人重新感受到在人生成長歷程中被愛的記憶或經歷的被愛的事件,可以幫助來訪者重新找回生命存在的意義,從而療愈童年的創傷。
這個案例故事是這樣的,心理專家通過內觀治療的方法幫助來訪者回憶過去的成長經歷。來訪者C(女)是一名大學畢業生,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存在問題,被父親送來做咨詢。她覺得自己活著沒有意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覺得自己成長歷程中缺少母愛,因為媽媽是重癥精神病患者,長期住院。在C的記憶中,媽媽從來沒有照顧過她的生活,媽媽是家庭的累贅,媽媽缺席她的成長,是不負責任的,她恨媽媽。
于是咨詢師引導她回憶,“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有沒有一個人像媽媽一樣愛過她,照顧過她?”她想起來,小學班主任對她很好,于是咨詢師就讓她回憶與這位班主任交往的過程。她想起了許多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學校運動會時,因為父親要出差,不能參加她的運動會,運動會中的親子活動項目就不能參加,她非常難過。運動會開始的時候,她一個人躲進了廁所,但是班主任到處找她,把她從廁所里拉出來。班主任說:“今天我就是你的家長,我和你一起參加所有的活動。”原來爸爸出差前拜托了班主任,班主任真的陪了她一天,和她一起參加了所有的活動,她真的好開心。而且那天中午,她還和班主任一起吃了午飯。因為在學校運動會中,全體參會的學生和學生家長一起在操場共進午餐是其中一項重要活動。她想起中午吃的午飯是她自己從家中帶來的,不是班主任帶的。咨詢師詢問是誰幫她準備的“午餐便當”。她想不起來了,但是說肯定不是爸爸做的,也不是自己做的,那是誰做的呢?
在咨詢師的啟發下,她忽然想起,那天早上上學的時候媽媽拿著便當在家門口送她出門的情景。媽媽是長期住院的,怎么會在家呢?她慢慢想起了,爸爸離家時說過,媽媽會回來幫她做運動會的“午餐便當”。媽媽是重癥精神病,每天服藥后大多數時間在睡覺,但是那天媽媽為了給女兒做運動會的“午餐便當”,提前一天停藥回家,在家里坐了一整夜。媽媽因為不服藥就不能睡覺,直到天亮媽媽為女兒做好了便當送到門口,看著女兒去上學,然后媽媽又回醫院去了。
來訪者C回想起這個情節時大哭,她忽然發現自己錯怪媽媽了,媽媽是很愛她的,媽媽即使病重,也堅持回來為自己的女兒做了學校運動會的“午餐便當”。媽媽要做這個“午餐便當”,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難的。而這么多年來,C一直責怪媽媽是家庭的拖累,媽媽不愛自己,她也從來沒有去醫院看過媽媽。在咨詢師的幫助下,來訪者C開始重新回顧自己與媽媽的點滴交往,對自己錯怪媽媽后悔不已。
這次咨詢之后,來訪者C有了許多改變,她感覺到媽媽是愛她的,她自己是有母愛的,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她并且第一次主動去醫院看望了自己的媽媽,之后她的人際交往問題和社會適應問題也有了顯著好轉。
二、個案:我的親生父母為什么不要我了?
這種幫助當事人尋找被愛的感覺、經歷,敘說當事人自己被愛的故事,是一種很有效的療愈方法。很多咨詢流派都有類似的方法,利用來訪者被愛的經驗療愈來訪者自身的創傷。這種從前被愛、被呵護、被重視的經驗是來訪者重要的積極資源,具有深度療愈的效果。
我在大學的咨詢歷程中,曾有一位研究生B來找我討論一個重要的話題,“我這么優秀,我的親生父母為什么不要我了?”來訪者B敘說的故事是這樣的。當他拿到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時,他的爸爸媽媽有一天對他說,“今天有重要事情與你交談。”晚上吃完晚飯,爸媽讓他坐下,然后告訴他:“你現在已經長大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必須告訴你,你不是我們的親生兒子,我們不是你親生的父母,我們只是把你養大,而你親生的父母是誰,在哪里,我們也不知道。”這句話如晴天霹靂,讓來訪學生大為震驚,“那我是哪里來的?怎么會在這個家里?”爸媽告訴他,“某年某月某日的早晨,我們開門時,門口放了一個籃子,籃子里面的衣服里包裹著一個孩子,包裹里只有一張說明你出生的日期和時間的字條,沒有別的。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生孩子,我們很高興地把你養大了,現在你成年了,要出遠門讀研究生了,我們覺得需要告訴你真實情況。”B從此陷入痛苦與煩惱,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這么好,我的親生父母為什么不要我了?”我與來訪學生作了多次討論,重點是親生父母和養父母與他的關系。
我們討論,親生父母也許是愛他的,“你今天身體、智力這么好,首先是父母遺傳得好,你在媽媽肚子里十月懷胎孕育得好;再次,父母為你找了一對能夠善待你,養育你到研究生的優秀的養父母。”“你可以想象你在媽媽肚子里慢慢長大的感覺,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他體驗后,感覺心情平靜了一些,但是他還是要問,“他們為什么要拋棄我呢?”也許親生父母自己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他們把你送到養父母家中,已經是能為你做的最好的安排了。他們自己有自己的難處需要克服,他們很愛你,但是不能親自撫養你,只能為你選一戶對你好的人家。這是他們對你的最大的愛,也是他們能夠為你盡的最大努力。
“我還是不能理解他們為什么不要我了?”這個問題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是你想想,養父母愛你嗎?他們那么盡心盡力養育你,把你從襁褓中喂養大,培養你,直到現在你考取了碩士研究生。“是的,我很感激他們,我一輩子不會忘記他們,我一定會報答他們的。”可能養父母做的這些,是你的親生父母預想到的,是他們想要給你的安排。如果他們能知道你今天的樣子,他們會欣慰的。“可是他們為什么不要我了呢?”你可以想象你的父母是愛你的,為你做了最好的安排,養父母也是很愛你的,你缺失了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是我很難受。”
最后來訪學生B說:“經過討論,我有所釋懷。我糾結了將近一年,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這幾次咨詢讓理解了我的親生父母是愛我的,他們是不得已才把我送人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夠找到他們,我還是要感謝他們。當然我不會離開我的養父母,他們對我太好了,我會照顧好他們的晚年。”
這個咨詢也真的很有挑戰,來訪學生要的答案是沒法給的,但是他找到了自己被愛的感覺和被愛的印記,他釋懷了。
三、關于愛的體驗的四點啟示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愛的結果,因為有了愛,每個生命都可以蓬勃發展。我們可以有以下四點啟示。
第一,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愛的結果。我們許多家庭羞于談論爸媽是如何戀愛結婚生孩子的,這個故事對于孩子理解自己的人生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曾經有來訪學生告訴我說:“我不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父母沖動的結果。”因為他的媽媽告訴他,爸媽認識的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都想早點結婚,于是經人介紹認識三個月之后就結婚生下了來訪者自己。所以他在理解自己生命意義的時候就產生了偏差。還有來訪者告訴我說,我是爸媽的私生子,因為我發現,他們的結婚證的時間比我出生的時間只差幾個月,說明媽媽懷我的時候還沒有與爸爸結婚。這種情形讓人啼笑皆非,問題出在,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孩子在誕生之前父母是恩愛的,他/她是愛情的結晶,孩子出生后父母是非常開心和喜歡的,很認真地養育他/她。有許多父母沒有講,或講得太少。孩子五歲之前得到的愛,自己是沒有記憶的,如果在后期的成長中有這些正向的、積極的敘述和表達,孩子就會安心,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將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積極正向的整合。
第二,讓孩子回顧并體驗自己被愛的過程,可以讓他們擁有克服困難和面對未來的勇氣。人在成長歷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挫折和煩惱。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都會在遇到壓力和挫折時反思自己的人生意義,找到了意義就擁有了重新反彈的力量,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孩子成長歷程中的養育者和指導者,父母和教師,要經常告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曾經因為努力完成了什么,或者因為表現出某種優秀的品質,而讓父母、老師和認識她/他的同學朋友都很滿意,都為之自豪,因此更加愛他,喜歡他。重溫這種當事人曾經擁有的積極體驗和重要的資源,會給孩子帶來精神力量,更加勇敢,可以面對新的挑戰。
第三,曾經擁有的被愛的感覺和經驗是療愈心理創傷的重要資源。如今有許多青少年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實際說明他們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當我們有機會引導他們回顧成長經歷中自我體驗到的被愛的感覺,他們接受被愛的感覺被喚醒,就培養了他們被愛的能力。僅僅有被愛的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付出愛的能力,如果他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能夠付出愛,而且這種愛的能力被覺察、被看到,這對他們曾經的創傷會有很好的療愈效果,甚至他們可以獲得創傷中的重生。
第四,經常重溫愛的體驗和讓孩子在幸福的氛圍中成長,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發育和大腦發展,對經歷過創傷的人則有顯著的療愈功能。人的大腦反應特點決定了,人對消極情緒的體驗容易留下長久記憶,而對積極情緒的記憶比較容易忘記。這是進化的結果,這個特點的優勢是可以讓人增加生存危機感,防范危機對人的傷害,劣勢是來訪者經歷的積極情緒體驗被忘記了,而消極情緒體驗容易形成長久記憶,在記憶中保存過多,結果就會抑郁,就會產生自我否定,最后抑郁情緒會引發軀體障礙或其他風險如自殺等。因此經常給孩子積極的反饋,讓他們回顧和體驗曾經擁有過的被愛的、幸福的時光,讓孩子生活在身心愉悅的氛圍中,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
作者簡介:陶新華,博士,副教授,臨床心理學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首批注冊心理督導師,蘇州大學蘇南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專職咨詢師、督導。國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表達藝術心理治療學組組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家庭治療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表達藝術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創辦人之一,江蘇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蘇州市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蘇州新教育心理培訓學校校長,日本宇部創新大學臨床心理學客座教授。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