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華 黃健燕
關鍵詞:親子關系;溝通方法;情緒調控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1-0077-02
很多家長認為溝通就是“聊天”,“聊天”就是“說話”,只要不是啞巴,都會“說話”。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會說話”等于“會聊天”,那為什么很多親子會溝通不暢呢?
環顧四周,我們發現有的親子之間聊天總也聊不起來,甚至很快“把天聊死了”;而有的親子之間聊起來卻天南海北,意猶未盡?為什么會這樣呢?這主要涉及我們有沒有捕捉到孩子所說的話背后的心理需求,也涉及對溝通中詳細信息的捕捉。下面舉例子解析。
我們先來看這段爸爸和孩子從學校回來之后的對話。爸爸:“今天開學了,你們學校有沒有什么樣的變化呢?”孩子:“多了很多卡通圖片,提醒我們要戴口罩、勤洗手。”爸爸:“還有呢?”孩子:“地上還有很多一米間隔的腳印,提醒我們排隊注意距離。”爸爸:“嗯,腳印是卡通圖案的嗎?”孩子:“是的。”爸爸:“是什么圖案?”孩子:“小牛。”爸爸:“小牛是怎么叫的呢?”孩子:“哼哼哼。”爸爸:“怎么是哼哼叫的呢?再想想。”孩子:“想不出來。”
這段對話中,您發現有什么問題沒?先不著急回答。我們接著看同樣背景的另一組對話。
爸爸:“剛剛我們去做什么事了?”(開放式問題)孩子:“去學校看有趣的東西了。”爸爸:“誰和我們一起去的?”(引進人物)孩子:“媽媽。”爸爸:“表哥、表姐和我們一起去了嗎?”(添加人物信息)孩子:“表哥、表姐也去了。”爸爸:“我們看到地上的熊貓圖案腳印了嗎?”(封閉式問題,展開對話)孩子:“看到了。”爸爸:“熊貓的肚子圓圓鼓鼓的,是嗎?”(添加事件的細節)孩子:“是的,好像肚子里裝了個枕頭。”爸爸:“哈哈!是的。熊貓身上有幾種顏色呢?”(添加事件的細節)孩子:“兩種。”爸爸:“是哪兩種顏色?”(具體化)孩子:“黑和白。”爸爸:“我還跟你蹲下來數了數教室門口有幾個熊貓圖案腳印,你數得真仔細。”(對孩子的肯定)孩子:“嗯,爸爸媽媽說數數的時候要認真,不然容易數錯。”
后一段聊天中,因爸爸注重細節,明顯會讓孩子思考更多。我們可以根據“誰?哪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顏色?形狀?聲音?大小?”等細節來提問。而前一位爸爸聊天只關注“大框架”,忽略了細節,不會問孩子太多問題。
前一位爸爸提出的問題也是封閉式的,都是為了獲得特定的答案,孩子提供的信息是零碎的;而后一位爸爸提出的問題大部分是開放式的,重點是所有問題都為事件的敘述添加了新的細節元素。后面這種詳述性高的親子對話雖然簡短,但爸爸和孩子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詳細的并且連貫的故事。
父母會聊天,不僅能引導孩子思考更多,講個連貫的故事,這種詳述性的敘事風格還對孩子的情緒發展有許多影響。請看下面的例子:
某一天晚上九點半,我聽完心理專家的家庭教育指導講座,回到家。幼兒園大班的娃對我說:“媽媽,我很想你,你怎么晚上又去上班啦?”我說:“我去聽講座,做后勤,學習啊。”娃說:“媽媽,剛才我走太快,撞到頭了。”我知道他只是輕輕碰到頭,不痛。于是我說:“哦,你撞到頭啦?”(跟隨他的話題,也叫“言語跟蹤”,表示自己在聽他說)如果我說:“切!我知道你是故意的。”或“誰叫你那么不小心啊?”那就是“轉移話題”“話題終結者”“把天聊死了”。
他說:“是啊,我走太快,撞到了。”我說:“你現在感覺有些痛,是嗎?”(挖掘感受,“痛”也是一種感受)他說:“是,很痛,很難受。”(兒童的“情緒詞語”被培養出來了)我說:“你需要我為你做點什么嗎?”(詢問他的“動機”“目的”,他找我說這些話,背后肯定有目的)他說:“我需要你幫我揉揉頭,你揉一揉,我就不痛了。”(這就是他的目的,尋求媽媽的關注和關心、安慰。平時我給他足夠的關心,所以他并不缺關心)
因此,此刻,我并不需要去給他揉一揉,因為時間有點晚了,我必須洗澡,帶他睡覺。我說:“哦,你想我為你揉一揉。”(重復他的話,也是“言語跟蹤”,表明我在認真聽他的話。)我接著說:“不過睡覺時間到了,你現在躺到床上去,閉上眼睛。我洗完澡也睡覺了,晚安。”(不評價,提行為要求)
研究表明,聊天越注重細節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對情緒的理解越深刻,情緒調控能力也越強,他們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也會越出色。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