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 何永明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疆大學雙一流建設項目“新疆高校研究生歷史課程突出政治性功能改革研究”(編號:XJDX2021YJG26)階段性成果
摘要:劉伯承的成長經歷表明,其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動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面對封建壓迫的現實苦難,青年劉伯承的反封救國愛國主義意識生發逐步關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萌芽;(二)接受新式學堂教育和革命進步思想熏陶,青年劉伯承立志救國的內生動力奠定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根基;(三)歷經從軍革命的戰爭磨煉,青年劉伯承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重新思考提供了馬克思主義信仰轉向的思想契機;(四)深入學習研究社會主義理論,青年劉伯承對各種革命思潮的反復對比和實踐考量決定最終確立馬克思主義崇高信仰的思想轉向。
關鍵詞:青年劉伯承;馬克思主義;信仰;動因
中圖分類號:K261;D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0-0022-04
五四時期既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關鍵期,也是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信仰和發展道路的重要時期。飽受封建摧殘和壓迫的青年劉伯承,在學習、工作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本質,立志要找到改變現存社會的正確道路,其思想也由稚嫩不斷走向成熟,最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劉伯承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和信仰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他的執著追求和獻身為國的精神,對新時代立德樹人、堅定青年一代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面對封建壓迫的現實苦難,劉伯承萌發反封救國的愛國主義意識
鴉片戰爭使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陷入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殘酷剝削和壓迫的深淵,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苦不堪言,社會矛盾極其尖銳,人民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劉伯承便是這勞苦大眾中的典型代表。“1892年12月4日,劉伯承誕生在四川省開縣浦里區趙家場鄉張家壩。”[1]1劉伯承出生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王朝日漸衰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中國的困苦時代。在劉伯承剛滿2歲這年,即1894年,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戰敗而告終。“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屈服于日本軍國主義,使得中國看起來是個奄奄一息的巨人。帝國主義列強,一群餓狼一樣爭先恐后地撲上來,撕裂這個巨人的肢體、吞噬這個巨人的血肉、并且因此而在它們相互間引起了激烈的矛盾和斗爭。”[2]滿清政府于1895年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以后,揭起了英、美、法、德、俄、日、奧、意等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飽受西方列強和滿清政府的剝削壓迫,生活苦不堪言。
與封建社會的貧苦家庭一樣,劉伯承一家希望劉伯承的父親劉文炳和他通過讀書入仕來改換門庭、擺脫貧困。1903年劉伯承隨父參加考試,卻因被人誣告,父子二人一同被逐出考場。劉伯承在后來的回憶中這樣寫道:“五歲入學,家貧苦讀,至十歲,文字已通順,稍長,父偕往考試,因祖父曾業吹鼓手,被密告,登時逐出考場,他在精神上,受極大的刺激。”[3]6封建制度殘酷無情的壓迫加上考場被逐,劉伯承的內心深受打擊,也由此認識到了封建制度腐朽、黑暗和反人民的本質,他不再將改變現存困苦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腐朽黑暗的滿清政府上,認識到改變現存困苦生活的根本就在于推翻現存滿清政府統治下的封建制度,逐步萌發出“反清滅洋”的救國思想,踏上反封建拯救國家的愛國主義道路。
二、萌生立志救國的內生動力,劉伯承成為一名赤誠的愛國者
劉伯承在他父親的教誨和影響下,自幼便養成刻苦學習的好習慣。劉伯承5歲進入私塾讀書,師從文物精通的任賢書。在任賢書的指導和幫助下,劉伯承不僅學得了基本的文化知識,還習得了一身武術。劉伯承師從任賢書6年,于1904年秋天轉到廩生劉華英主辦的“漢西書院”就讀。劉華英與維新派、洋務派等開明人士接觸甚多,因此深受西方先進文化和改良主義等先進思想的影響,是一位具有先進思想的開明人士,也是一位“教育救國”理念的踐行者。為了開拓學生們的知識面,劉華英不僅在“漢西書院”開設了語文、數學、理化和地理等科目,他還在授課之余,經常給學生們講述“外面”精彩的世界,以加深學生們對時事和新思想的了解。“漢西書院”的學習讓劉伯承開始了解現代科學知識和時事常識,在學習過程中他深受劉華英憂國憂民的精神和濃厚的愛國情感的影響,萌發了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
1905年,清廷下詔廢除科舉,新式學堂成了青少年求學的新出路,劉伯承也在這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開縣高等小學堂。該學堂除開設像國文、修身類的傳統課程外,還開設外文、數學、理化、史地、體操等新科目。劉伯承對算術、歷史、地理、中國文學和格致等課程都非常感興趣,但他十分抵觸“三綱五常”式理論說教的修身課程,一位劉伯承敬重的老師就聽到他憤慨不已地說過:“修身,修身,不是修成吃人的虎狼,便是修成任憑虎狼吞噬的羔羊,這種課程學了又有何用?”[3]9劉伯承在努力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開始接受抨擊封建禮教的新思想。新式學堂的大多數教師具有較高的近代文化知識素養,其中留學于日本弘文師范學校的傅讓和朱璜等人不僅給學生帶來新思想、新觀念,而且還秘密傳播《鵑聲》《革命軍》《天演論》《四川》等革命書籍和進步雜志中的先進思想。劉伯承通過閱讀這些進步書籍和雜志,逐漸認識到現存社會腐敗沒落的根本原因和變革舊社會的必要性。
1907年,劉伯承因父親病重去逝而被迫輟學回家務農,年僅15歲的他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擔。此時的劉伯承由學生淪落到生活的底層,他切身體會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大眾的痛苦和無奈,開始站在新的角度觀察社會和人生,立志改變現存社會狀態。恰逢此時,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全國各地開展革命活動。聲勢巨大、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強烈地震撼著滿清政府腐朽黑暗的專治統治。同盟會聲勢浩大的革命活動讓劉伯承看到了希望,他開始認識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改變現存舊社會中的巨大作用,開始將目光投向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將其視為埋葬帝制、救國救民的良方。
經由早期學堂的學習和后期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的激勵,劉伯承在革命進步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開始探尋救國救民的新理論和新道路,為不斷趨向馬克思主義萌發內生動力。
三、歷經從軍革命的戰爭磨煉,劉伯承成為一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者
1911年是中國近代史上風云驟變,激烈動蕩的年代。就在這一年清政府將粵漢、川漢等鐵路收歸“國有”,并將其主權拍賣給帝國主義,這一賣國行為引發了各階層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川、鄂、湘、粵四省興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四川尤為激烈,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全省規模的群眾性大起義。此時,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標的辛亥革命風潮席卷整個神州大地,聲勢浩大的反清斗爭在各地風起云涌,廣大人民群眾聚集起來奮身起義。辛亥革命使劉伯承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逐漸認識到武力的重要作用,于是剪掉辮子從軍革命。劉伯承從軍的意志異常堅定,面對母親的擔憂和親友們“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勸告,劉伯承慷慨激昂地說到:“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大丈夫當仗劍拯民于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1]8就這樣,青年時代的劉伯承“懷著富國強兵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主改革的思想,投入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1]11。劉伯承在探尋救國救民道路的過程中選擇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踏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救國的新道路。
劉伯承懷揣著救國救民、渴求真知的愿望,踏上趕考從軍的道路,1912年2月以文武各科的優異成績被重慶蜀軍政府開辦的將校學堂錄取。劉伯承在將校學堂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他學業優秀,除學習校內課程外,還廣發涉獵古代的兵書,諸如《孫子》《吳子》《司馬法》《百戰奇略》等著作是他案頭必備之書。劉伯承在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每天都會抽出大量時間進行軍事操練,有時候為了熟練掌握某些動作和達到軍事操練的專業性,他會反復操練幾十次甚至上百次。1912年年底劉伯承順利從將校學堂畢業,并憑借自己優異的成績和優秀的表現進入熊克武部隊當見習生,劉伯承漫長的軍旅生涯就這樣開始了。
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無能,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以袁世凱為首的反動派奪取。袁世凱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實行個人專斷獨裁,打擊、迫害革命進步勢力,這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討袁呼聲響遍全國。1913年7月,孫中山組織力量發動“二次革命”,熊克武等國民黨人也在重慶積極響應,8月4日正式組成討袁軍,并在此日拂曉發起討袁戰爭。劉伯承率領全排隨連隊投入寒場坡戰斗,取得了寒場坡大捷。但是由于袁世凱部力量的強大和討袁軍戰略失誤,歷時50天的“癸丑討袁之役”最終失敗。劉伯承因在戰斗中左腳受傷,返回開縣老家休息養傷。養傷期間的劉伯承在聽聞原討袁將士大都集聚上海,且備受孫中山先生關懷的消息以后,看到了反袁大業的光明前景,他于1914年冬天約集軍中同事順江東下,前往上海。經過三峽時,劉伯承知道已經擺脫了反動鷹犬的追捕,面對三峽兩岸青山對出,天水一色的景致,不禁撫今追昔,展望前途,寫出《出益州》一詩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強登樓。海潮東去連天涌,江水西來帶血流。壯士未埋荒草骨,書生猶剩少年頭。手執青鋒衛共和,獨戰饑寒又一秋。”[1]11這短短的56個字,不僅表明了劉伯承的討袁決心,也表達出以身許國的堅強意志。劉伯承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在申江找到了革命組織,和但懋辛、李蔚如、余際唐、盧師諦、呂超、張沖以及王維綱等反袁志士聚到了一起。1914年秋天,劉伯承在但懋辛的引薦下加入了中華革命黨,不僅為革命組織注入了新的血液,也是劉伯承早期革命征途上的重要標志,他已經由一個赤誠的愛國軍人發展成為清醒的民主主義革命者,民主革命思想不斷成熟。
袁世凱在鎮壓了“二次革命”之后,為了實現自己的皇帝夢,于1914年5月廢除《臨時約法》,炮制了一部所謂的“新約法”,并且在日、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于1915年12月12日,公然宣布復辟帝制,自稱“中華帝國”的洪憲皇帝。為了推翻袁世凱的新王朝,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軍在各省進行武裝起義。1915年12月劉伯承和康云程、王旭東等人返回四川后,深入到革命基礎深厚的奉節、萬縣、涪陵等縣和鄉,聯絡當地的革命黨人、“哥老會”首領和有志之士,策劃反袁武裝起義。劉伯承在反袁戰役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和軍事指揮能力,協助張明安整頓編制璧山義勇軍、親臨戰爭前線指揮護國軍第四支隊大規模地開展游擊活動,猛烈攻擊敵軍的進攻,取得許多勝利。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不久便懷著憂傷和懼怕而死去。但是袁世凱新王朝的垮臺并沒有結束北洋軍閥的統治,各派軍閥在“護法”的旗幟下,又開始了新的混戰。在這幾年中,劉伯承懷揣著救國救民的初心,先后參加許多戰爭。這些戰爭都打著“正義”“救國”的幌子,實則是軍閥之間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混戰,所以不管怎么打,打多少勝仗都不能擺脫舊的困境。劉伯承在隆昌戰役中,右大腿不幸受傷,被迫停戰修養身體。壯志未酬的劉伯承,目睹軍閥混戰、人民苦難的悲慘景象,開始檢討過往,探尋新的革命道路。
劉伯承在四川作戰10年,經由種種戰爭的磨煉,他不斷成長成熟,不僅軍事作戰和指揮能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升,他的思想也發生很大的變化:由一開始滿懷赤誠的富國強兵、救國救民理想到接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再到新的考量和探索。劉伯承思想的轉變,既是他不斷成熟的標志,也是劉伯承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過程中不斷趨向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標志。
四、鑄牢理論探析的思想基石,劉伯承成為一名信仰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1923年劉伯承利用在成都治病養傷的時間,一方面認真檢討、反省過往,認識到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道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的面貌,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一個清朝皇帝,但又出現了袁世凱、曹錕、吳佩孚等封建軍閥;另一方面努力閱讀、研究各種社會主義著作以探尋新的救國救民之路。就在劉伯承苦悶彷徨的時刻,他遇到時任成都高等師范學校校長的吳玉章。此時的吳玉章和惲代英、楊闇公等先進人士正以《星期日》為媒介,向廣大人民群眾廣泛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吳玉章深知劉伯承是革命事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每隔幾日就會去看望劉伯承,借探望病情的機會,在閑談之中潛移默化地向劉伯承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以此打開劉伯承了解和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大門。后來,在吳玉章的引薦下,劉伯承認識了早期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楊闇公,他倆相識以后,交往十分密切,從相互切磋、交談當前國家大事和人民訴求中來了解彼此,并且感情日漸深厚。劉伯承曾經回憶說:“1924年我在成都與闇公同志一起,可以說朝夕不離,論說當時局勢。”[4]72楊闇公1924年1月2日在日記中寫道:“伯承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軍人中尤其罕見。返川許久,閱人不可謂不多,天才何故如此罕出。”[4]75
劉伯承通過與楊闇公的交流和切磋,對馬克思主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但他是個“深思斷言”的人,為人處世喜歡獨立思考,從不隨波逐流,他并沒有因為吳玉章和楊闇公的宣傳、動員而立即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共產黨。楊闇公和吳玉章在成立了“中國YC團(中國青年共產黨)”①以后,真誠邀請劉伯承加入該組織,但是劉伯承卻坦率地說:“見旗幟就拜倒,覺得太不對了。因為我對各派都沒有十分的研究,正擬極力深研,將來始能定其方道。”[3]41為了找到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和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劉伯承前往犍為縣五通橋靜養學習,他在廣泛閱讀各種社會主義理論著作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著作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各派理論和主義,逐步走向馬克思主義。1924年吳玉章因戰輾轉到了五通橋,他給劉伯承講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中國共產黨在各地開展革命活動的相關情況。劉伯承和吳玉章協商一致后,于1924年秋末一起前往上海。劉伯承在上海看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看到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的巨大力量,看到了中國的希望。1926年5月,在楊闇公和吳玉章的引薦下,劉伯承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黨組織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劉伯承在深入學習研究各種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在反復對比和實踐考量中,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實現由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轉變,是他人生路上的重要轉折點,同時也為中國革命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結語
劉伯承這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找到改變舊社會、救國救民的真理,經百戰而不屈,“遍體彈痕余只眼”而不棄,在革命的磨煉中,在理論的反復學習和對比中,找到馬克思主義這一救國救民的真理,找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這一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正是因為有像劉伯承這樣無私奉獻、舍身取義的偉大愛國主義者,他們的革命斗爭精神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示。
注釋:
①中國YC團:全稱“中國青年共產黨”,是1924年1月吳玉章、楊闇公等人在成都秘密成立的一個黨組織。YC字母為中國青年共產黨創建者領導人的化身符號。所以簡稱中國YC團。
參考文獻:
[1]《劉伯承傳》編寫組.劉伯承傳[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2]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240.
[3]劉備耕.劉伯承的非常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劉伯承.劉伯承回憶錄[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作者簡介:唐秋(1994—),女,土家族,四川宣漢人,單位為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近現代史。
何永明(1972—),男,漢族,江蘇淮安人,歷史學博士,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新疆近現代史及邊疆問題。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