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敏
隨著國家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教育理念的不斷改革,人們逐漸重視起學生的身體健康。而田徑訓練,則是一種強健學生體魄的最好方法之一。但是,如若盲目進行田徑訓練,不重視其訓練方法,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量的科學性,就會導致學生的身體健康受到傷害,不但無法讓學生強健自己的體魄,還會讓學生的身體出現一些后遺癥,影響其身體的成長。本文將重點闡述初中體育教學田徑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研究控制策略。
在初中體育教學當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很大一部分來源于體育課上的體能訓練。合理的田徑訓練強度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身體素養,反之,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1 初中體育田徑的教學現狀
在目前的初中體育教學中,田徑教學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體育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嚴格按照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來開展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初中生對訓練強度和訓練量方面的需求,這樣教師也就可以結合實際的學校辦學特點來開展教學活動。但是,經過實際調查之后可以發現,大部分的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都受到了來自于教學資源和教學思想上面的限制,這也就導致我國的初中體育教學在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上一直都是處于一個很低的狀態,極大地限制了初中體育教學的改革。另外,初中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步驟也是非常落后的,并不能夠滿足初中體育教學改革的相關需求。初中體育教師在進行田徑教學訓練的時候,常常會由于訓練方式的過于單一或者是訓練內容的傳統,使得學生對于體育田徑訓練的興趣也在不斷的下降。除此之外,教學設施的限制也使得教師訓練更新的速度越來越緩慢,并不能與學生的發展需求相符合。除此之外,較適合學生在進行推進訓練的時候常常都不會給予這一因素足夠的重視。而對于初中教師而言,在開展田徑教學訓練的過程中,并不能明確地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同時還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將教學的重心偏向了對學生的身心引導上。這樣的狀況也會整個訓練期間課堂秩序的維持增添難度。除此之外,作為教師而言,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往往都是針對一些自身比較感興趣的項目進行訓練,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也常常會出現偷工減料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個訓練的效果。
2 影響初中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因素分析
因為田徑運動是比速度、高度、遠度的競賽項目,所以其訓練強度、訓練量都是大強度,對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專項能力要求較高。初中體育教師想要提高田徑運動成績,必須要在日常訓練過程中,切忌將專項訓練與心理訓練分開進行。在沒有將心理訓練融入到日常的訓練和生活的情況下,即使學生們都擁有著強壯的身體素質,出色的身體天賦,也很難取得出色的成績。另外,影響初中體育教學田徑訓練成果的因素比較多,如:學校因素。體育教師并非從專門的體育學校畢業的,學生無法進行專業的、正規的田徑訓練;體育教師對田徑知識認識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在訓練方式、時間、強度、質量等方面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最終導致田徑訓練教學不佳。學生因素。田徑運動的訓練安排包括日常基礎的力量類、跳躍類、耐力類訓練。上述三種類型的訓練方式,都具有持續性,只有長期、高質量堅持訓練,才能初顯田徑訓練效果。但是,當下中學生們缺少挫折訓練,沒有形成吃苦耐勞、持之以恒、不畏艱辛等優良品質,反而養成了拖延、懶惰、敷衍了事等不良品質,他們難以承受高強度的田徑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始終無法做到竭盡全力,導致部分學生的身體潛能尚未被充分挖掘。
3 初中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的關系
初中體育教師想要提高中學生們的田徑訓練水平,需要先看清速度和效率是影響田徑訓練強度的真相,認真時間和距離是影響田徑訓練量的事實;之后想明白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二者間的相互影響、制約關系,盡可能掌握訓練強度、訓練量的增減對訓練效果的影響情況,認真歸納總結出影響田徑訓練水平的因素,通過合理的協調、科學的安排來把控訓練強度和訓練量。過多的訓練量、過強的訓練強度,會讓學生變得“麻木”、如同重復機械動作的流水線工人一般,也會讓學生的身體受傷;低強度訓練、過少的訓練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身體潛能,難以提高學生專項訓練能力。只有訓練強度、訓練量皆適中,才能切實提高初中生田徑訓練水平。
4 初中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的擬定原則
4.1 保護性原則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初中體育教師需要將對學生的保護放在第一位,開展任何形式的訓練,都要確保安全第一。也就是說: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的、專項的田徑訓練前,教師需要先了解訓練方向、強度、時間等因素,之后了解班級內學生們多維素質能力、身體天賦,有針對性地確定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并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如:在力量訓練之前,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育,讓學生了解訓練中的保護措施,進而降低學生訓練受傷的概率。也就是說:教師需要不斷調整訓練強度,訓練初期教師不要輕易采用杠鈴負重練習的方式,可以先采用俯臥撐練習的方式,有目的性的降低初中生身體機能的損傷。
4.2 干預性原則
初中體育教師將心理訓練融入到日常訓練中,以觀察、交談等方式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干預,用暖心的、激勵的、易引起共鳴的話語,來引導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帶領學生走出懈怠的狀態,舒緩低迷、緊張、焦慮情緒。只有教師高度重視學生健康變化趨勢,才能在一次一次的行動中,積累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穩定的、強大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教師需要通過提前、及時、事后干預等方式,來降低心理壓力、不良情緒等因素對學生訓練效果的影響,讓學生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4.3 適度性原則
不論是進行基礎訓練,還是進行專項訓練,教師都必須要控制好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之間的比例,使其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也就是說:在進行高強度訓練時,務必要確保訓練量的合理。如:速度訓練時,教師們比較喜歡短距離變速跑、100米加速跑等練習方式,求得速度與效率方面的突破。通常情況下,速度訓練的總距離為500-800m。在進行100m加速跑訓練時,讓學生全力以赴跑步,多數學生的訓練量為2-4個往返,這種高強度的訓練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速度感和爆發力,但是易出現訓練損傷的情況。同樣是100m加速跑訓練內容,教師采取中等強度的訓練方式,將100m拆分成兩段,前80m要求學生速跑,后20m要求緩跑,學生可以進行6-7個回合,這種方式考慮到了不同學生的體力情況,不會出現累到不想說話、舊傷復發等情況。只有教師真正掌握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之間的“度”,才能更好地控制學生們的訓練負荷,使其處于穩定狀態,以便于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5 合理安排田徑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措施
5.1 提前摸清學生身體素養,不同體質分層制定教學計劃
不同性別的學生體格不同,不同個體之間身體素養也有差異。教師不可對所有體質的學生設置一樣的訓練強度,而要提前摸清班級每個學生的身體素養,不同體質分級分層制定教學計劃。摸清學生身體素養有多種方式,第一,可通過提前與家長線上溝通或線下家訪的形式,溝通了解每個學生的身體素養。第二,可在制定訓練計劃前進行一場體能摸底測試,實際了解學生的身體素養。需要注意的是測試內容要盡量全面立體,涵蓋多個維度。例如,提前收集記錄學生身高、體重、體脂以及肺活量等基礎數據,體脂率能一定程度反映學生的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后期通過對比數據也能直觀反映訓練效果。同時,進行50米、100米、200米和400米等不同長度的跑步測試,記錄學生的所用時長和身體狀態等。還可測試學生跳繩能力,記錄單位時間內跳繩個數等。通過不同維度的測試,全方位掌握每個學生的身體素養,量化學生的各項身體指標。根據學生的各項身體指標,分層分級訓練。
例如,在進行耐力跑訓練時,可統一進行呼吸方式的訓練,但對耐力跑的運動目標,可根據每個學生的身體指標分成三個維度教學,身體素養較差的學生可制定短期完成400米跑的目標,身體素養稍好的學生可定800米目標,身體素養非常好的學生可定1000米甚至更高的目標。每個學生的目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若學生通過一段時間訓練,身體素養有了較大改善,可往上提高一個目標,如此才能對每個學生針對性教學,不至于讓身體素養好的學生覺得訓練太過簡單,也不會讓身體素養較差的學生覺得難度太大,心生倦怠。
5.2 層層遞增田徑訓練難度,不可一下將強度拉滿
有些教師在進行田徑訓練時,會一下給學生定一個強度很大的目標,直接開始并沒有考慮到現在很多學生由于平常缺少體育鍛煉,身體素養不足以支撐立即進行稍高強度的訓練。因此,教師應在摸清學生身體素養的基礎上,合理定制不同學生的訓練目標,且每個層級的學生也需層層遞增地提高訓練強度,不能一下將強度拉滿。可以以一周或兩周為限,第一階段用稍小強度的訓練讓學生慢慢進入狀態,在進行一周之后,可以對第一階段的訓練效果量化打分。如果學生逐漸進入狀態,第二周可適當增加強度,如果學生身體素養還是較差,可將第一階段的時間適當延長。通過分層分級分階段,每個階段對學生上一階段的訓練效果進行量化打分,參考量化的結果,及時增減訓練強度,這樣才能制定針對每個學生的最合適的訓練強度。這一過程可能出現有學生進步較快,有學生進步較慢的情況,教師要及時給予進步的學生肯定,進步不分大小,只要進步就值得肯定。通過及時的肯定,讓學生更有訓練的熱情,也能激發學生自主加強訓練,從而更快向下個目標邁進的積極性。
例如,在進行跨越式跳高訓練時,不能一下將所有學生的目標高度定為1.4米,這對身體嬌小和身體素養不好的學生來說,可能通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也很難達成。如果一開始就讓這類學生以此為目標,那學生一定不會努力嘗試,因為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完成。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素養和身高等硬性指標先定多個不同的小目標,如0.8米、0.9米、1.0米、1.1米以及1.2米等,層層遞增,在完成了一個目標后,再向下一個目標努力。這樣學生既能有完成目標的成就感,也能有向下個目標奮進的拼搏感。在這樣有梯度的目標設置和階段訓練中,學生把每一個小目標當做一次闖關游戲,更能讓學生擁有自主訓練意識。
5.3 正確認識自己極限,科學合理的訓練
教師應該明白,初中體育課的田徑訓練,并不是為了讓學生不斷的突破自己的極限。人體擁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機制,這些自我保護機制通常為無意識的發生。部分自我保護機制可以直接從人的外觀上直接看出來,而部分保護機制則需要人們的仔細觀察。在我國當下的教育理念中,學生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同他們的學習成績同樣重要。教師在展開教學時,就應當重點關注,學生是否在運動的過程中,已經觸發了保護機制。
比如,“體育與機能發展”一課,教師在為學生發布田徑訓練任務之前,就可以學生講述,身體都由那些自我保護機制,并且與身體的機能相互結合。在學生進行運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實時觀察學生的狀態,如若學生的身體呈現出不適的情況,需要及時告知學生,他已經出現了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要讓學生認識到,當自我保護機制出現時,自己的身體就已經發出了警報,就需要讓學生自行調節自己的身體,進行適當的休息與放松,而并非對這一反應視而不見,甚至歸咎于自己的體能較差等,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極限,進而以更為健康的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量提升自己的體能、強健自己的體魄。
5.4 引入科學儀器量化訓練效果,及時調整訓練方案
要想科學的定制訓練強度,科學儀器的輔助很有必要。從初次的身體素養考核就需要相應的科學儀器,如身高體重儀、肺活量測試儀以及體脂率測算儀等來記錄學生的各項身體指標,后期的體育課堂上,也可能會用到例如血壓計、心率測算機等儀器來及時的監測學生的身體狀況。在每個階段的測試中,也需借助這些儀器量化訓練效果,看訓練是否有效、強度是否需要調整等。最直接的數據就是學生的身高體重和體脂率,體重下降或體脂率下降,則訓練有效,繼續有序推進。例如,學生在初次測量體脂時,體脂率為30%,屬于肥胖體質,但經過一個或多個階段的訓練,學生的體脂率降到了25%,那訓練就是非常有效的。除了看體脂率外,還可看學生的肺活量或對比學生進行400米跑時所用時長,如果經過幾個階段的訓練,學生用時明顯減短,那也說明訓練是非常有效的。反之,如果經過幾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各方面指標還無明顯變化,那教師就需要及時調整訓練方案,可以適當增加訓練強度或者更換訓練方式。這樣通過儀器的輔助,每一階段的訓練成果都可量化,方便教師及時調整,選擇最適中的訓練強度,幫助每個學生用最優訓練強度,收獲健康體魄。
6 結語
總而言之,田徑訓練能夠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并非是絕對的,只有更為科學的訓練方式,更為合理的訓練量,才能保障田徑訓練的切實有效,強健學生的體魄,提高學生的體能。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鎮青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