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圣君 姜珊
摘要: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及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際間的思想文化碰撞日益激烈。借助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的傳播更為便利與及時。科技的發展不斷助益人們的生產生活,同時也帶來了世界文化與社會結構的逐步趨同。習俗、生產以及設計作為社會產物,其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更而不斷變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設計呈現出特色逐漸弱化、風格日趨單一的顯著特征。風景園林作為人們休閑活動的場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近與到達的自然場地,也是使人與自然緊密相連的重要紐帶。分析影響園林風格的設計因素,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考慮物種多樣性與風格多樣性,充分利用地區文化與場地環境,充分把握場地特點并加以優化,形成具有地區獨特性的風景園林,是當下設計發展階段亟須面對與思考的核心課題。推動特色園林景觀的形成與優化,是實現風景園林設計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文章通過對國內外風景園林發展歷程的研究,以園林設計現狀為切入點,分析現階段園林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探索設計影響因素,尋求地區風景園林設計優化方法,強調對地區差異的整體性把握與利用,形成百花齊放的風景園林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風景園林;文化;環境;區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0-0-03
1 風景園林設計概述
“道法自然”的觀點清楚地闡釋了天、地、人與自然的聯系。地是人的載體,人的生存、生活和生產活動基于土地而開展。地與天是相對相依的存在,地如果不存在于天之下,就不能成為萬物生長更替的基礎。天效法道,而道效法自然,宇宙中的萬物都要遵循“自然而然”的規律。隨著道法自然、熱愛自然觀念的出現,風景園林及相關設計理念應運而生。
2 風景園林發展現狀
2.1 國內園林設計的發展歷史
無論在何種時代背景下,生產、生活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設計附屬品,都與國家歷史文化的積淀和民族特質相關,風景園林設計也不例外。
國內園林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古典園林的前期奠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為當代園林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從發展歷程來看,可以根據《中國古典園林史》劃分為萌芽期、轉折期、上升期、發展期、高峰期五個階段。這種發展趨勢與時代背景、民族文化相關。
古代中國是典型的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制國家,皇帝有絕對的權力和獨享的物質經濟。因此在風景園林的萌芽時期,最先發展起來的就是皇家園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受戰亂的影響,國家長期處于四分五裂狀態,各個地區之間相對獨立,私家園林應運而生。動蕩的局勢為外來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機,隨著玄學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出現了寺廟園林。古典園林的上升期是隋唐時期,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頂峰期,對外商貿頻繁、國內經濟生活富足、對外文化交流密切。在這樣的環境下,三大園林均在原先的基礎上傳承發展。到了宋代,古典園林設計有了質的飛躍,在設計的思想和形態、制作的工藝與技術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文人園林的興盛。在設計中融入當時文人喜山愛水的特點,更加注重園林詩情畫意的表達。明清時期是園林發展的高峰期,尤其是私家園林。以江南園林為代表,運用古典園林中常見的“借景”“虛景”“滲透與層次”等設計手法,展現了獨一無二的中式園林景觀。
如今,國內的風景園林設計在繼承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和意識形態的基礎上,擴充了設計類型及定義,提升了整體的技術水平與品質。
2.2 國外園林設計的發展與文化背景
世界園林一般分為三大體系:東方園林、歐洲園林和西亞園林[1]。西方園林多指以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園林。西方園林,從大體來看,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庭院和古希臘、羅馬的柱廊式庭院[2]。經歷了萌芽時期,在初步發展階段出現了山莊園林、宮廷園林,在持續發展階段出現了別墅園林,園林風格轉變,以及后來一些園林景觀的公園化、開放化、共享化轉變,最終形成了科學的景觀設計系統,同時也逐步形成了現代西方園林強調中軸對稱和層次分明、強調幾何美和人工美的景觀設計特點。
2.3 風景園林發展現存問題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科技水平也大幅提升。人們從尋求溫飽等轉變為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越來越重視精神世界的滿足,對美的追求越來越突出。發展至今,國內風景園林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同時也暴露出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雖然社會、團體加強了對園林景觀的建設,但是沒有考慮到景觀設計的實用性,沒有進行合理的人群定位,導致現存的部分景觀設計利用率不高、缺少人性化設計;其次,部分園林景觀在設計時對公眾訴求的認知有限,大量投入資金成本,刻意追求某種風格、效果,設計成果花哨膚淺;最后,部分園林規劃沒有因地制宜地考慮地區之間的差異,本末倒置,忽視了可持續發展的初衷,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網絡被割裂。
3 影響園林設計的自然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包括原生地塊內的地理環境、土質結構、區域氣候、水文系統、生物物種,由于這些因素的差異,所以個體區域極為獨特,這也是設計“因地制宜”的具體表現。
3.1 原生地貌
空間是景觀的載體,強調項目的實地性是園林景觀設計區別于其他二維平面設計的主要體現。基于當下環境理論的生態價值導向,風景園林設計呈現出低成本的設計特點和理念,強調“離開自然又回歸自然”的設計形態。“離開自然又回歸自然”主要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的內容。離開自然,即以人為核心,對原有場地進行規劃、調整,使設計成果更加舒適自然,能夠更好地為人提供服務;回歸自然,即提倡設計的適度性,使設計與原地區自然景觀之間柔和過渡、和諧共存。
3.1.1 區域土質結構
成語“南橘北枳”說明了橘和枳看似形態相似,實則由于區域的改變,味道變得不同。風景園林設計亦是如此。由于設計要素具有動態性,所以設計時不僅要把握好當下的景觀效果,還應考慮景觀的后續發展。區域土質結構對園林景觀設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于地區土壤的獨特性,景觀植被的選擇存在差異,重點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一方面,園林景觀不是一次性消耗品,應選擇適合本地區土壤環境的植被,增強景觀適應性,減少植被損耗,降低景觀維護成本,以實現低成本的生態景觀設計。另一方面,對生態鏈而言,景觀植被為動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間,地區內存在特定物種之間的自然規律。因此,多采用區域內現有的植被類型,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同時選擇適合本地區的植被景觀,能夠減少人為干預的痕跡,也更加符合生態設計的理念。
第二,根據地區不同的土質結構,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選擇植被種植。例如,在水土流失、風沙災害頻發的地區,針對性地栽植檸條、沙蒿等固沙灌木,以阻止沙土吹移、提高沙地濕度。
3.1.2 現存地形影響
地形決定著園林的設計方式。一方面,區域內的地形限制了設計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南方人口密集的地區就不適用于歐式大草坪以及以中軸對稱為核心的西式園林景觀設計。反之,小橋流水式的自然景觀更適合南方地區的氣候環境。
另一方面,地形影響著設計時的土地利用方式。風景園林發展到今天,大多是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部分設計理念進行形式的轉換,很少有創新性的改變。因此,尊重并充分利用好地形,保留地區地形特色,有利于增強設計風格可識別性,還能夠減少后續施工的成本。用較低的成本投入實現高收益,是風景園林生態理念的重要體現。
3.2 氣候條件
氣候差異主要是指由于地區氣候的差異性形成城市小氣候的環境特征,即受場地土壤、地形、降水、太陽輻射、地下水位、風環境、動植物棲息等影響,在小場所范圍內所表現出的氣候變化特征[3]。為了適應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在風景園林的設計中,會使用不同的硬質鋪裝和軟質鋪裝來進行裝飾,使用生物性適應該地區氣候條件的植物來進行裝飾。在設計規劃時,考慮地區氣候差異,有選擇地利用植物和水體調節園林內的溫度和濕度,調節使用者的熱舒適性,保持區域內空氣質量良好。
3.3 水資源條件
地區水資源條件主要分為兩種,即地區固有水資源和后天由氣候帶來的降水資源,兩者都是影響設計趨向的因素。地區固有水資源主要是指區域內的江、河、湖等,氣候帶來的水資源多指降雨所形成的地下水資源。前者主要影響設計風格,后者一般與氣候條件共同影響園區的鋪裝和植物種植。例如江南園林和嶺南園林同處于南方地區,但由于區域降水量的不同以及更為豐富的河川資源,嶺南園林在植被的選擇上更具熱帶風情,設計風格和建筑物風格更加敞亮。
4 本土文化及歷史文脈對園林發展的影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本土文化和歷史文脈對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中華民族經歷了數千年的歲月沉淀,形成了優秀的民族風骨。這類優秀品行影響著人們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影響著設計、創造的產物。
4.1 宏觀政策對園林設計的影響
自“美麗”一詞加入“五位一體”建設總目標,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轉變。“碳中和”“智慧景觀”“口袋公園”理念相繼提出,體現了國家對生態和環境的保護意識逐步增強,同時也影響著政策號召下風景園林設計的發展。
風景園林從原來的獨立花園,變成了供居民休閑娛樂的開放式綠化公園,從單一功能轉變為兼具復合功能和高包容度的城市景觀。研究發現,碎片化景觀設計和低碳景觀設計是當下風景園林的發展重點,因此本文以這兩個方面為例,探討國家宏觀政策影響下的風景園林設計風格趨向。碎片化景觀設計是針對城市高樓林立、缺少綠化空間等一系列問題,所提出的城市景觀綠地設計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碎片化的城市空間和城市邊緣地帶進行景觀置入,整合城市破碎的生態網絡。這一理念的提出,改變了對園林景觀相對獨立的傳統定義,更加強調景觀的可達性,例如口袋公園、街頭綠地等。低碳景觀設計是針對發展過快導致過量排放的問題,所提出的解決對策。低碳景觀設計作為綠色設計的衍生,強調在低碳理念的指導下,利用低碳技術,減能、減耗、減排放,減少環境破壞及資源浪費,是具有前瞻性的設計形式。
由于時代背景和社會階段性的需求不同,這些根據國家政策調整所提出的設計理念,體現了風景園林設計以人為核心、服務社會、立足于解決現實問題的適應性和創新性特征。
4.2 本土文化對園林設計的影響
我國的各個省份、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本土文化不僅體現在傳統意義上的區域文化和區域內的意識形態表達方面,還包括在長期社會發展中所形成的習慣與習俗。比如,四川省竹資源豐富,竹子被認為是堅毅、正直的象征,深受國人的喜愛。因此,在四川的眾多園林景觀中不乏竹林的身影。而景德鎮作為中國陶瓷之都,在其園林景觀中喜歡利用瓷器來進行細節的裝飾,例如瓷飾空窗等。
4.3 歷史文脈對園林設計的影響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情感、家庭,而這些民族風骨及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往往通過生活中設計的形式體現出來。例如,包含美好寓意的傳統吉祥圖案,體現民族氣節的松、竹、梅“歲寒三友”都是設計中常出現的裝飾元素。風景園林會受到歷史文脈和民族特質的影響,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景觀。
5 結語
園林景觀正以前所未有之勢緊密聯系人們的生產生活,但現階段的園林景觀設計在受古典園林形式較深影響的同時,還受到西方園林景觀的影響,缺少自身特色。推動風景園林設計可持續優化,必須進行適度的設計轉變。風景園林設計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必須更加整體地把握區域特點并加以利用,更加全面地思考區域差異,合理進行因地制宜的設計。基于生態理念的風景園林設計,將區域自然環境、人文文化與設計相結合,對整體場地進行功能上的優化及風格上的適配傳承。從目前來看,風景園林設計仍需實現具有前瞻性的思維轉變。
參考文獻:
[1] 王莉莎.淺析中西方園林差異的成因[J].居業,2021(7):144-146.
[2] 周紅偉,張瓏騰.西方園林演變過程分析[C]//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如何建立科學決策機制理論研討會——決策論壇”論文集(下).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科技與企業》編輯部,2015:87.
[3] 莊曉林,段玉俠,金荷仙.城市風景園林小氣候研究進展[J].中國園林,2017,33(4):23-28.
作者簡介:段圣君(1965—),男,湖北荊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設計、風景園林設計、室內設計。
姜珊(1997—),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設計、風景園林設計、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