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梅
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全學科閱讀理念引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在“五育融合”視角下構建全學科閱讀育人三階,以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彰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為實現“五育融合”提供相應的支持,是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舉措,也是豐富小學語文育人樣態的積極嘗試。
一、“五育”概念
最初的“五育”是在1912年初由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包括軍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項主張。新時期的“五育”,則是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育融合”視角之下,全學科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具有現實意義,能夠進一步強化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同時能夠更好地發揮二者相互促進的作用。
二、“五育融合”下小學語文全學科閱讀育人方案
1.融合歷史資料,培養學生人生觀
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培育學生良好的人生觀。語文教材包含許多有意義的內容,學生可以從中學習整合歷史信息,認識中華民族歷史,掌握對人與物的評價方法。學校語文閱讀教學融入了豐富的中華民族思想和歷史,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讀一點有關圓明園的歷史資料,使他們知道祖國不強大就會遭人侵犯,然后通過擴充材料,讓學生想象看見圓明園被摧毀時內心的感受。從歷史資料的融合中,學生可以了解祖國過去遭受的苦難,感悟祖國如今的富強,從而更加熱愛祖國,形成良好的人生觀。
由“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語文教學對學生整體品格的養成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新時期,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在閱讀教學中融合歷史資料,培養學生良好的人生觀,使我們的下一代都能夠擁有良好品德,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2.構建全學科閱讀育人三階
全學科閱讀育人的首要任務是完成閱讀育人三階的打造,整體的工作方向是在該育人理論的支持下,圍繞會閱讀、善閱讀、好閱讀三個核心要點,打造全新的閱讀育人模式。具體應用方式為:首先,要根據語文課程閱讀教學的要求,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是實現會閱讀的教學目標。其次,引導學生在讀寫活動中創新各種讀寫方式,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實現善閱讀的理想。這將成為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主動文化素質的主要途徑,為他們今后在語言領域的進一步學習和自身成長奠定堅實基礎。最后,是將學生在語文學科閱讀中的收獲延伸到其他學科閱讀過程中,展現出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促使學生靈活使用各種閱讀方法來保證其他領域閱讀的效率,收獲良好的成果,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全學科閱讀的快樂所在,達成好閱讀的目標。
例如,神話主題單元的主要教學目的是通過神話故事傳遞出的民族精神,培養小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使他們形成民族自豪感。這往往是傳承民族精神、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教師可以在該單元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閱讀育人三階的方式主導閱讀的進行,不滿足于教材中的神話故事,而是引導學生延伸至課外,涉獵更多的中國傳統神話故事,進一步鞏固學習主題。
3.融合生活實踐,培養學生實際技能和審美能力
“生活即教育”,小學的語文閱讀課必須要融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語文教師可利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實踐逐漸提升自身的實際技能和審美能力。“五育融合”是學生核心素質的外化表現,教師應該在語言教育中不斷地融入這些內涵,使他們從資源整合中不斷成長進步。假如教師一味死板地教學生進行語文讀寫,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反感,對小學生核心素質的提高有百害而無一利。教師要立足于“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標,引導每個學生主動進入語文的廣闊天空,要將生活教育的思想貫徹于教學中,使學生不斷體驗生活,探索生命的美好。
例如在教學《鄉下人家》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掌握該課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多認識鄉村的風土人情,將教材內容分為若干畫面,帶著對田野的熱愛,進入更為寬廣的田園生活去品味生活,在實際活動中體驗鄉村美麗的風光。在樸實的鄉村生活中親身探索,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鄉村的日常生活,最后模擬文章中出現的美麗語言,如“幾場春雨過后,到那兒走走,經常會看到一些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用自己的筆把眼前的鄉村景象記錄下來,這可以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意識和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全學科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行動與探索環節,并不是單一地對學校語文閱讀教學展開探討,而是對課程的全面整合。“五育融合”視角下開展小學語文全學科閱讀育人工作,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閱讀效率,幫助學生樹立自主閱讀的意識,進而逐步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