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詠梅
小學生對游戲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利用游戲進行數學教學,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掌握數學知識。教師要發揮游戲教學的作用,利用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思維能力,提升學習效率。
一、將游戲應用于課堂導入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通常利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復習之前所學的內容。這種課堂導入方式比較生硬,效果不甚理想。利用游戲則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課堂帶來活力。
比如在教學“乘法運算”時,教師可以采用“好友配對”的游戲,向學生發放幾張寫有不同數字的紙,然后根據教師所說的內容,比如兩數之和為10,讓學生迅速找到能湊成10的兩個數字。在游戲中,教師幫助學生復習了簡單的加減法,活躍了課堂氛圍,學生也能認識到乘法運算與加法運算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習效率。
二、將游戲應用于課堂中
日常教學中,如果單純地將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載體,會使得教學過于局限,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而借由游戲教學,不僅能擴充教學內容,還能豐富教學形式,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保證學習質量。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游戲來進行“雞兔同籠”的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演繹,選擇一部分學生扮演兔子,另一部分學生扮演小雞。學生在演繹的過程中仔細觀察,數出相應的動物數量。這一活動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將學生從復雜的“雞兔同籠”問題當中解放出來,活躍了思維。
又如“加減乘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購物場景,向學生發放“購物基金”,讓學生模擬購物。在買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加減乘除的知識。
再如教學“數一數與乘法”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數一數教室里課桌的排數以及每排的人數,進行小組探究,選出最優的數數方法。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打開了,他們能夠相互對比不同的解題方法,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提升數學水平及思維能力。
三、將游戲應用于教學檢驗
教學完成后,教師依然可以通過游戲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掌握學情,做好查漏補缺工作,以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檢驗學生的“圖形面積”知識掌握情況時,教師可以利用撕名牌的方法,將學生合理分組后,在其身后貼上不同圖形的面積公式,在游戲當中,學生要結合教師的口令來撕掉相應的名牌。如當教師說長方形時,學生要撕掉背后貼有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同學的名牌。在學生玩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以全面掌握每一個學生的游戲情況,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檢查學習效果。
再比如,在檢查“認識三角形”的教學效果時,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現不同的三角形圖片,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是鈍角三角形,哪些是銳角三角形。隨后,可以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法探討:是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組成三角形?
學生通過擺弄學具發現,并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可以組成三角形,必須要確保兩條邊長的和大于第三邊。當發現學生對某些概念理解不夠準確,或者認知比較片面時,教師要及時予以引導,并且記錄下學生的問題,將其整合起來,在課堂中進行集中講解,以優化課堂教學。
小學是教育教學的基礎時期,教師要抓住這一黃金階段,為學生打下夯實的數學知識基礎。在數學課堂里,教師要利用游戲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但是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要加強教學管理,更新教學方式,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依據學情科學設計教學內容,以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