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范培清 孔慶霞 郝瑩 陳品穎 雷海波
摘要:我國耕地面積巨大,農業生產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藥、地膜等農業投入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用農田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不僅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是實現高效生態農業的重要保障。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全面系統分析了我國農田投入品如化肥、緩控釋肥、水肥緩釋材料、種子包衣劑、農藥、地膜等產品的減量增效技術的研究現狀,從技術、經濟可行性等方面提出了今后我國農田投入品減量增效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農田投入品;減量增效;化肥;農藥;地膜;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S-01?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172(2023)01-0013-04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3.01.003
Advances on the Technologies of Inputs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LIU Wen 1, 2, FAN Peiqing 3, KONG Qingxia 3, HAO Ying 1, CHEN Pinying 1, LEI Haibo 1
(1. College of Basic Scienc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2. Tianjin Urban-Rural Industry Convergence
Laboratory, Tianjin 300384, China; 3. College of Fishery,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The arable land area is huge in China, thus a large quantity of production inputs such as chemical fertilizers,pesticides and plastic mulching are needed in crop produc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of the technologies of reducing quantity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crop production inputs not only contains huge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is paper overall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crop productioninput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hemical fertilizers, slow/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s, slow released materials, seed coating agent, pesticides and plastic film product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developing Chinese crop inputs re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 from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for decision making.
Key words: Crop production input; Reducing quantity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Chemical fertilizer; Pesticide; Mulch film; Research advance
在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如何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走質量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深入研究農作物投入品減量增效問題,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升級,研發高效農業投入品,構建農業綠色循環產業鏈將成為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充分利用現有土地、水等資源條件下,進一步提高效益不僅需要研究農作物種子、動物品種等生物技術,也要充分重視肥料、農藥、地膜、新材料等農業投入品的研發和應用,特別是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還要考慮節水、環保、食品安全等因素時,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的意義更加凸顯。中國經濟年報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70億t,比上年增加0.06億t,增幅為0.9%,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6年保持在6.50億t以上。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68億hm2,比上年增加66.7萬hm2,增幅為0.6%。以上數據顯示全國糧食產量增幅明顯高于播種面積增幅,說明我國種植業領域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正在產生效果。不僅如此,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對于種植業中化肥、種子包衣劑、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的需求日益迫切。更進一步,基于我國每年接近1.200億hm2耕地的糧食播種面積,持續深入研究種植業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對于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特別是環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對我國農田投入品如化肥、緩控釋肥、水肥緩釋材料、種子包衣劑、農藥、地膜等產品的減量增效技術研究的現狀進行了全面系統分析,并從技術、經濟可行性等方面提出了今后我國農田投入品減量增效的研究方向,以期為相關部門進行決策提供參考。
1? ?肥料減量增效技術
目前我國農作物生產中肥料施用的主體仍然是氮肥、磷肥、鉀肥等無機化學肥料,施用面積占種植業總面積的約67%,我國化學肥料年產量在? ? ? ? 5 400萬t左右,因此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潛力巨大,對于降低成本,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作用。
對科學施肥技術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科學深施等方面,研究內容主要基于加強對耕地土壤成分、土壤結構性質分析,對不同農作物不同成長階段所需肥料種類和用量的特點、水肥協同作用規律特點等利用現代分析技術和方法進行全面、全周期深入梳理,然后利用所獲得的數據,有針對性的根據土壤性質、農作物種類、生長階段等研發配方肥、專用肥,并制定相對應的易于操作的施肥方式,可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達到減量增效的目的。
目前不少學者的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陸若輝等[1 ]從深化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成分綜合施肥、推進有機養分替代、加大配方肥使用、建設減量示范區、創新耕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認為上述措施應有相應的政策引導和調動種植業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來實現;郭永生[2 ]同樣認為,對化肥的減量增效需要從測土配方、協調營養、適期施肥、培肥土壤等方面深入探索;王啟等[3 ]則分析了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的時空分布特征,發現其影響因素包括種植便利度、城鎮化率、種植結構,并提出了因地制宜優化種植結構、發展循環農業、適度經營管理、對農戶統一指導管理等建議。
我國在化學肥料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方面成效顯著。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配方肥施用量已占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施肥總量的60%以上,機械深耕施肥超過4 666.7萬hm2(次),水肥一體化933.3萬hm2(次)。2020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40.2%,比2015年提高5.0個百分點。雖然目前和世界農業發達國家化肥利用率50%~60%的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相信在未來的5~10 a內會達到這一目標。
2? ?新型緩控釋肥料
新型緩控釋肥可以實現種肥同播,相對于傳統無機化學肥料,能通過改變施肥技術來提高肥料利用率。緩控釋肥基于肥料的分子成分及結構設計來實現減量增效,未來具有光明的應用前景。
水合磷酸鎂銨緩釋肥是一種從海水中獲得的非鹽氧化礦物肥料。秦玉川等[4 ]將其應用于旱稻生產的研究發現,緩釋肥的施用相對于傳統肥料均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和葉綠素含量,增加有效穗數,水稻增產可達7.8%。丁志磊等[5 ]在桃樹與大豆間作農田中進行了緩釋肥施用試驗,結果表明緩釋肥相比于普通復合肥可以顯著降低氮、磷的流失率30%左右,這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還減輕了肥料流失可能對地表水體造成的污染壓力。謝培才等[6 ]通過施用包膜緩釋肥試驗證明,相對于普通復合肥,包膜緩釋肥施用于玉米和小麥時均能使氮、磷、鉀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其中氮的利用率分別平均提高了5.04%、9.14%,磷的利用率分別平均提高了 11.22%、17.52%,鉀的利用率分別平均提高了11.26%、8.35%。在推廣應用方面,農業農村部也在積極推動此項工作。2018年擴大了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試點范圍,選擇100個果菜茶生產縣市成建制推進試點。
緩控釋肥雖然在施用、肥效利用率等方面具有優勢,但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成本。成本因素也是各種新型農業投入品在設計之初研發人員需要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目前傳統化肥尿素的價格在2 000元/t左右,通常緩控釋肥的價格則為3 000~5 000元/t,而聚合物包膜緩釋肥料價格更高,可達傳統肥料的3~8倍。化肥作為用量較多的農業生產消耗性材料,根據農作物不同每季施用量可達150~750 kg/hm2。以每年播種夏糧和秋糧兩季主糧計,平均肥料成本約600~3 000元/ hm2,平均主糧產量15 000 kg/hm2左右,產值約30 000元/hm2。基于農業生產對成本的高敏感性,成本的高昂是緩控釋肥推廣應用需要首先考慮的因素。在此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現有成果,通過改進配方、優化生產工藝、合理確定產能等手段實現緩控釋肥、包膜材料等技術的重點突破,大幅降低緩控釋肥生產成本,提高其推廣使用的經濟可行性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制約緩控釋肥普及應用的適用性因素也不可忽視。我國幅員遼闊,氣候類型差異較大,土地土壤性質也不盡相同。不同地域的土壤在結構、組成、微量元素含量、pH以及所處的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方面都明顯不同,即使在相同土壤條件下播種不同農作物時,施用緩控釋肥也會對植物生長產生不同的效果。梳理上述影響因素并結合有關試驗數據,根據土壤性質和農作物需求科學分類,開發適用性更強的專門配方緩控釋肥,不僅能提高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還可促進農作物增產,真正實現減量增效的目標。因此,專肥專用、科學施肥是緩控釋肥發展的未來趨勢。
3? ?新型水肥緩釋材料
高分子水肥緩釋材料實質上是一類具有高吸水性、多孔等物理化學性質的材料,它不僅可以起到吸水保水的作用,還可以減緩化肥養分釋放的速率。在干燥的環境中,所吸收的數百倍于自身重量的水分可緩慢釋放。
鄧小嬋等[7 ]以腐殖酸為基礎,通過與丙烯酸進行聚合反應等手段得到有機/無機復合緩釋材料。試驗證明,應用于農作物種植時,其養分釋放相較于傳統肥料而言緩釋效果明顯,直到第28天其養分釋放量還未超過75%。曹兵等[8 ]制備了聚丙烯酸/丙烯酰胺/SiO2復合材料,試驗表明SiO2的存在可以明顯改善有機高分子吸水保水材料的交聯密度,并在使用25 d后土壤持水率和保水率分別提高了25.5%和47.2%,肥料釋放期提高了20%。王富等[9 ]將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和高吸水性樹脂(SuperAbsorption Resin,SAR)共同施用于旱作耕地,結果表明,聯合施用后可以提高0~40 cm土層的土壤含水量,且土壤含水量與施用量存在正相關,整體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9.54%。
目前,此類水肥緩釋材料在推廣應用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人工合成的高吸水性材料性能較好,但成本較高;另外,高吸水性材料直接應用可能還存在由于材料本身無法完全降解而殘留于土壤中等情形;最后,在工業化放大生產方面存在一定的技術難度。盡管如此,需要對現有水肥緩釋材料合成技術進行優化研究,比如可在合成原料中加入天然生物基材料如植物秸稈、淀粉,或者添加無機多孔材料如高嶺土、膨潤土,在合成方式上應研究反相聚合工藝避免產品爆聚成團實現粒徑可控等,實現提升材料的可生物降解性能、提高吸水保水效果、降低成本、易于工廠化生產等目標,這在相當程度上可使成本高、土壤殘留及生產技術難度等問題得到解決。
4? ?農藥減量增效技術
目前,農業生產的綠色發展、食品安全等問題越來越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易軍等[10 ]研究了化學農藥減量下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對水稻田間病蟲草害發生及水稻干物質生產及產量的影響,結果發現,通過深耕、帶藥移栽或噴施植物激活蛋白等病蟲草害防治方式,能有效減少水稻的化學農藥用量,實現水稻穩產增效;張舒等[11 ]研究了不同化肥農藥減施組合對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及產量的影響,證明生物農藥替代和綠色助劑替代均可作為化學農藥減量的技術措施。
2020年我國綠色防控面積近6 666.7萬hm2,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為41.5%,比2015年提高18.5個百分點。全國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達到93 000個,三大糧食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1.9%,比2015年提高8.9個百分點,農藥減量增效成果顯著。
5? ?地膜減量增效技術
隨著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以及使用年限的增長,塑料類廢舊地膜會強度降低,非常容易變脆破碎,回收困難,形成廢舊垃圾。地膜不僅對土壤結構和成分造成污染,還會嚴重改變土壤結構,影響作物對水分和肥料的吸收利用,導致減產和農產品品質降低,嚴重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地膜利用領域的減量增效主要聚焦于開發新型栽培技術減少地膜用量、合理安排農作物輪種提高地膜使用效率、使用可降解塑料作為地膜材料等方面。王知躍等[12 ]研究了玉米地膜覆蓋栽培不同地膜覆蓋方式和種植方法對耕層土壤環境變化和玉米產量、產值的影響,發現采用起墑半膜覆蓋膜側種植方式與傳統平墑全覆蓋膜下種植相比用膜量減少50%,廢舊地膜殘留量降低28%,純收益增加143.1~340.5元/hm2。陳志國等[13 ]則認為塑料地膜一膜兩年用改種其他作物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姬月娥[14 ]也對通過玉米栽種技術創新實現地膜減量增效提供了有益建議。
在使用可降解塑料方面,國家層面于2020年出臺了新一輪禁塑令,對塑料制品的使用限制越來越嚴格。在此背景下,可降解塑料作為替代品,必然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可降解塑料主要有聚乳酸、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羥基烷酸酯、聚己內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綜合成本及性能考量,聚乳酸、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市場規模最大,發展潛力最好。可降解塑料是一個新興化工新材料領域,預計到2030年,我國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可達400萬t以上,市場規模可達接近1 000億元。當前階段,無論是聚乳酸還是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相對于傳統塑料來說,價格仍然嚴重限制了其在農業上的推廣。將可降解塑料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還需要工業產能不斷擴大、政策支持引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合力才可以較快實現。
綜上所述,在農業投入品的減量增效的研究和推廣應用方面,近年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但目前仍然缺少全面的系統性研究。另外由于技術與成本等原因,新成果在轉化方面仍不盡如人意,建議研究人員應努力在以下方向取得突破。
一是化肥方面。需要研究緩控釋肥或水肥緩釋材料自身性能與農作物種類的協同效應,并結合種子包衣劑技術研究,提高農作物水分和肥料利用率。在深化土壤結構和成分分析的基礎上,研究配方施肥、施肥時機、施肥方式、施肥量等全方位施肥管理,探明新型材料對擴大不同農作物適宜種植面積、延長農作物耐旱天數、提高水肥利用率方面的效果。二是農藥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新型低毒無毒、廣譜高效、綠色農藥,以農藥的減量增效、農作物提質增收為未來研發的方向,并針對藥物殘留、食品安全、蟲害耐藥性等問題與農藥減量增效的關系需要系統研究。三是地膜方面。可先行研究可降解塑料的適用性,在完整使用周期內評估可降解塑料對農作物生長、光照、溫度、濕度、產量等的影響,綜合應用成本分析等,以便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在產能擴大成本降低的背景下實現可降解塑料的替代。
要實現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關鍵要把握用量、用法與時期等3個方面,遵循多措并舉的方針,減少投入成本,增加生產效益,在保證良好的生態環境下實現農業生產綠色增產增效,實現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2 ]。我國有14億人口,研究農作物投入品的減量增效不僅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還是進一步做好我國糧食安全,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措施,以加快實現我國農業向高效生態農業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陸若輝,陳一定.? 浙江農業施用化肥減量可行性分析[J].? 浙江農業科學,2015,56(6):769-783.
[2] 郭永生.? 關于小麥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的思考[J].? 河南農業,2019(6):62-63.
[3] 王? ?啟,張? ?輝,廖桂堂,等.? 四川省主要農業投人品時空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8,34(8):717-725.
[4] 秦玉川,劉本同,王衍彬,等.? 磷酸鎂銨緩釋肥在旱稻上的減肥增效試驗研究[J].?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37(12):32-34.
[5] 丁志磊,李? ?元,蔣? ?翔,等.? 不同緩釋肥施用比例對桃樹-大豆間作農田地表徑流氮、磷流失及土壤養分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15,29(3):301-305.
[6] 謝培才,馬冬梅,張興德,等.? 包膜緩釋肥的養分釋放及其增產效應[J].? 土壤肥料,2005(1):23-28.
[7] 鄧小嬋,方艷芬,阮長城,等.? 改性魔芋水凝膠/膨潤土雙層包膜緩釋復合肥制備及性能研究[J].? 三峽大學學報,2017,39(4):90-95.
[8] 曹? ?兵,王? ?孟,楊凱勁,等.? P(AA-AM)/SiO2復合保水材料的制備及其在保水緩釋肥中應用[J].? 農業工程學報,2020,36(14):167-173.
[9] 王? ?富,魏占民,付晨星,等.? PAM與SAP 聯合施用對旱作坡耕地的水分保蓄影響[J].? 節水灌溉,2020(8):55-58.
[10] 易? ?軍, 符慧娟, 李星月,等.? 化學農藥減量化措施對水稻病蟲草害發生及產量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0, 28(12):1913-1923.
[11] 張? ?舒,趙? ?華,呂? ?亮,等.? 不同化肥農藥減施組合對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及產量的影響[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0,39(6):1-7.
[12] 王知躍,肖桂萍,徐? ?傳.? 玉米地膜覆蓋減量增效技術研究初報[J].? 農村實用技術,2020(10):71-72.
[13] 陳志國,石光農.? 臨夏市玉米地膜減量現狀分析與建議[J].? 現代農業,2019(6):79.
[14] 姬月娥.? 康樂縣玉米地膜減量調查報告[J].? 農藝農技,2019(5):33-41.
收稿日期:2022 - 04 - 13;修訂日期:2022 - 11 - 30
基金項目:天津市技術創新引導專項(20YDTPJC01070);天津農學院研究生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2021-YB-025);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2021KJ113);棗莊市自主創新及成果轉化計劃項目(2022GH20)。
作者簡介:劉? ?文(1982 — ),男,山東滕州人,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農業新材料和環保技術研發。Email: liuwen@tjau.edu.cn。
通信作者:雷海波(1982 — ),女,內蒙古赤峰人,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方向為生物新材料和緩釋肥料。Email: leihb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