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文化共生視域出發,廣西民族文化及藝術所具的“共生性”特質,有助于探討廣西民族藝術與流行文化在題材、形式、內核層面的融合發展路徑。其一,廣西民族藝術涵蓋敘事、符號等資源,可成為滋養流行文化的“素材庫”;其二,流行文化以其內容時代化、媒介多樣化等特點,可成為革新廣西民族藝術的“活化器”;其三,廣西民族藝術與流行文化緊扣主流價值體系,可在互相扶持、雙向引導中成為精神內核互通的“共同體”。
【關鍵詞】文化共生;廣西民族藝術;流行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盵1]可見,民族藝術發展新方向正是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獲得全新生命力。其中,地域民族藝術如何進入社會主義文化生產傳播體系重獲新生,如何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對接主流價值體系回應時代命題,亦是亟需解決的發展難題。
廣西民族文化及藝術所具有的“共生性”特質,有利于激發廣西民族藝術向外交流互鑒的內在驅動力,推動其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勇立藝術創新創造的潮頭。在“文化共生”理念的指引下,廣西民族藝術可跨越與流行文化之間的觀念壁壘,通過二者優勢互補的共生發展方式推動文化發展新實踐。其一,廣西民族藝術學習、借鑒流行文化的生產技術與傳播機制,以解決廣西民族藝術繼承與發展問題,實現廣西民族藝術“流行化”發展;其二,流行文化從廣西民族藝術中取材,汲取傳統資源與藝術形式,以紓解流行文化內容創作困境,實現流行文化“民族化”發展;其三,廣西民族藝術所蘊涵的民族精神根脈同時代精神風貌、時代價值取向互通共鳴,既激活民族藝術新活力,又為主流價值體系培根鑄魂。由此,廣西民族藝術通過與流行文化的融合發展共促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為各民族藝術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助力文化強國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發展道路。
一、廣西民族文化及藝術的“共生性”特質
從詞源學來說,“共生”原是生態學術語,指不同種屬的生物按某種物質聯系共同生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而“文化共生”則由“共生”一詞演變而來,主要指“多元文化之間緊密聯結、共棲、共存的文化狀態。”[2]可見,文化共生就是多元文化相互依存的一種狀態,是多元文化協調發展的一種保障。其既是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理論基石,也是助力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實際驅動力。
廣西民族文化存在多元共生的態勢。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地而呈現出多族群共生面貌,其文化主體的共生狀態也孕育了廣西民族多元文化的共生態勢,“共生意味著一種更高級的和諧態,廣西各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著各種‘文化互融共享現象。”[3]可見,廣西各民族通過交融互鑒、互惠互利、共生共榮的文化發展方式,在堅守本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礎上主動吸收他民族文化成果,并加以選擇、凝練、重造等使其融入本民族文化語境,從而推動民族文化繁榮發展。以壯族文化為例,其作為廣西民族文化的內部單元,“主要表現為三大文化根系:重生文化根系、崇智文化根系和廣納文化根系?!盵4]其中,廣納文化根系就是指壯族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共生基礎,可根據當地社會生活需求對外來文化進行本土化改造,因此呈現出共生發展的文化生態美。
廣西民族藝術則集中體現了廣西民族文化的共生態勢。這源于民族藝術是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其藝術發展態勢源于文化構成邏輯,其藝術語言與藝術特征效力于民族文化內涵的具象化傳達,因此廣西民族藝術必然具備廣西民族文化的共生特質。同時,民族藝術又將根據自身的藝術創作實踐,通過融匯其他民族藝術在題材內容、程式語言等方面的優勢特點,加固其所處文化圈的共生性特質。如民族戲劇方面,廣西侗族的侗戲在突顯民族特色之外又兼收百家之長,廣泛吸納了貴州的花燈戲、湖南的花鼓戲等戲劇語言,既充分展現了民族藝術在形式語言等方面如何博采眾長,又為民族文化多元共生提供一例實證。
由此可見,多民族文化共生發展本就是廣西地域文化的獨特基因,其共生態勢表現為廣西各民族文化間相互借鑒、融合發展,且集中體現為廣西各民族藝術之間的交流與融匯。因此,廣西民族文化具備對其他文化習俗予以本土化改造、吸納乃至融合的文化底色,此為廣西民族藝術接軌當代藝術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通過充分調動廣西民族文化邏輯中借鑒、融合與共生的發展推動力,深入挖掘廣西民族藝術“共生性”所蘊含的內在生命力,廣西民族藝術可與流行文化達成共生發展,開拓廣西民族藝術當代發展路徑。
二、廣西民族藝術與流行文化共生融合的發展路徑
廣西各少數民族依據本民族生產實踐及民族文化體系,開展著彰顯本民族精神信仰、審美意趣的民俗文化活動,其間創造并沿襲的民族藝術即作為民族精神文化外化的表現形式而逐漸成形。因此,廣西民族藝術其內部構成具有創作主體多樣性、文化體系豐富性、藝術形式多元性等特點,使得廣西民族藝術在縱向維度上具備內涵深厚的民俗信仰體系、民族敘事符號等文化資源,在橫向維度上又具有表意豐富的藝術樣式、媒介語言等表征形態。再觀流行文化,所謂“流行”即意味著其為大眾喜聞樂見,是一種貼合當下生活方式、滿足當下精神需求的文化,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而且,流行文化產品更新迭代迅速,在技術手段上呈現出創作媒介現代化、傳播媒介數字化等特點。基于廣西民族藝術與流行文化的特點,二者間存在優勢互鑒的可能性,且目前已有的流行文化運用民族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民族藝術師法流行文化革新傳達媒介等成功實踐表明,流行文化與民族藝術之間的融合發展正是整合傳統文化資源與凝練現代媒介優勢以創造時代文藝精品的全新推動力。
(一)廣西民族藝術成為滋養流行文化的“素材庫”
廣西民族藝術作為多元藝術資源寶庫,涵蓋了民族傳說、民間戲劇等敘事資源,山歌、勞動號子等音樂資源,舞蹈動作、圖騰紋飾等符號資源。經解碼與轉譯,廣西民族藝術可融入流行文化體系下的藝術創作,成為滋養流行文化的“素材庫”。如廣西民族藝術中民間傳說、典型形象等資源經過選擇、改編、重構,可成為流行文化中的藝術題材。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即選取了廣西歌圩文化中的代表形象——歌仙劉三姐作為創作題材。演出摒棄了經典劉三姐故事中對歌、反抗、定情等具體情節,而擇取劉三姐人物形象及其歌聲作為串聯演出主體篇章的象征符號,以統領漓江山水、竹排漁舟、魚鷹老牛等極具民族情調的系列元素。此外,廣西民族藝術對流行文化的滋養還可體現在,其民間舞蹈動作、民族音樂曲調可豐富流行文化的藝術語言。如電視劇《大山的女兒》選取了廣西山歌作為主人公黃文秀與百坭村眾人的合唱歌曲及畫面配樂,既具象化傳達出黃文秀與百姓間的真情流動,還生動再現了廣西百姓能歌善歌的生活實景,強化了電視劇中情節、地點的地域性特色。
(二)流行文化成為革新廣西民族藝術的“活化器”
民族藝術的創造與發展始于人民的物質生活實踐,其傳承與創新更需貼近人民的現實生活。流行文化正具備渠道多、技術新、傳播快、受眾廣等優勢,可通過內容時代化與媒介多樣化等創作實踐革新廣西民族藝術,使其完成從傳統藝術邁向現代文藝的轉變,助推廣西民族藝術的活態化發展。具體表現為,流行文化所著重反映的現實生活及社會議題為廣西民族藝術提供內容參考,明確將社會發展征程列為文藝創作重心的風向標。如彩調劇《新劉三姐》就以經典劉三姐故事為原型,將敘事背景移置于脫貧攻堅、建設壯美廣西的當下,以脫貧、鄉村振興等現代生活議題替換民間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塑造了新時代善良、美麗、堅強的“姐美”人物形象。另外,流行文化的生產技術、傳播機制可為廣西民族藝術的跨媒介實踐提供技術支持,使廣西民族藝術與新興的視聽技術相結合以衍生出多種藝術表達形式,進而使民族藝術貼合現代觀眾注重視聽震撼效果的審美習慣。傳統布袋戲作為舞臺表演藝術,經由拍攝、剪輯等影視手段制作成可在電視、互聯網等媒介傳播的霹靂布袋戲影視作品,其舞臺布景則通過融入聲光電技術呈現出玄幻炫目的視覺效果。
(三)廣西民族藝術與流行文化成為精神內核互通的“共同體”
藝術題材與藝術語言都應服務于藝術精神內核,這是由于藝術創作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其落腳點在于藝術作品理應反映與傳達當今時代人民的精神風貌與價值取向。因此,流行文化“民族化”發展與廣西民族藝術“流行化”發展,都需以中華民族精神為核心,緊扣時代精神風貌與主流價值體系,在互相扶持、雙向引導中成為精神內核互通的“共同體”。其要義在于,廣西民族藝術以民族精神根脈為流行文化提供精神內涵支持,通過凝練符合現代文化語境的民族精神使之嵌入藝術創作,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引領人民解決現代難題,并助推流行文化與中華民族意識相結合。流行文化則以當代社會價值規約為民族藝術樹立價值取向準則,引導民族藝術對所處文化體系的精華與糟粕予以取舍,確保所傳達的價值觀與時代精神、社會價值相融,從而助推廣西民族藝術在內核層面完成現代性創新轉換。由此,廣西民族藝術與流行文化在精神內核層面達成互通互融。如舞劇《花界人間》即依托壯族花神信仰展開現代性改編,以民族文化所蘊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價值體系為全劇價值導向,構建起鏈接新時代文藝語境與價值觀的舞劇文本結構,通過“姆六甲”“達棉與布壯”“幽靈蜘蛛”三方的欲望抉擇及命運歸途,回應當代社會中欲望取舍的人生課題。
三、廣西民族藝術與流行文化共生融合的現實意義
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族群內共通的情感、記憶與價值選擇,“只有把藝術理解為是我們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種特殊傾向、一種新的態度,我們才能夠把握它的真正意義和功能。”[5]可見,透過民族藝術的發展與演變可深究各個歷史時期中族群的精神世界如何一脈相承又動態變化,而力求在當代文化體系中尋求立足之地的民族藝術,其價值與意義應顯露于藝術作品能夠與新時代人民的思想與情感保持同頻共振。以此,民族藝術既當堅守民族精神根脈,亦應表現出因時而易的內核新變,其與當代社會中廣為傳播的文藝思潮協同發展,即構成民族藝術重啟活力、走向新生的途徑。從文化共生視域出發,廣西民族藝術與流行文化的融合發展是一條雙方獲利、互助互進的發展道路,對推動廣西民族藝術迸發新活力、流行文化彰顯民族性意蘊、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廣西民族藝術可充分發揮“共生性”特質中蘊藏的文化生命力,在與流行文化的互鑒融通中達成創新轉化,以接軌當代文化生活。其通過凝練民族文化資源與民族精神根脈,在內容創作上可涉及流行文化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以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力量為人民現實生活提供指引;在技術手段上,可借助流行文化所運用的新媒介、數字化等技術,增強藝術表現力、擴大傳播范圍,邁入現代審美范疇。
流行文化可充分汲取廣西民族藝術所含的內容意蘊與形式語言,集現代性與民族性為一體,既具現代意識、現代表現手法等現代性因素,又深含民族審美特點、民族經典母題等民族性特色。其可立足當下社會焦點問題,通過延續民族精神根脈,滿足當代人的精神需求;可重構民族符號語言與藝術形式,以象征和隱喻拓展作品的內涵層次,賦予流行文藝以民族審美特征與民族文化魅力。
廣西民族藝術與流行文化共生融合,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就中華民族精神高地。作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二者融匯互鑒以緊扣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將自身發展置于中國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構建中,有助于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建設,有利于助推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的生活(黑龍江),2022(11).
[2]邱仁富.文化共生論綱[J].蘭州學刊,2008(12).
[3]王爾勃.廣西文化共生模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J].社會科學,2006(1).
[4]黃秉生.壯族文化根系與壯族文化生態美——壯族文化生態美研究之一[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5](德)恩斯特·卡西爾,著.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2021年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文化共生視域下廣西民族藝術與流行文化的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1XJ12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娟,女,漢族,湖南耒陽人,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社會學。